SIM卡市場生變 運營商新戰略浮出水面

本報記者/譚倫/北京報道

原本被認爲將是5G時代SIM卡首選的eSIM卡產品,最近遭遇了來自強敵超級SIM卡的阻擊。

在日前舉行的2020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中國移動正式確立了旗下超級SIM卡產品的地位。會上中移互聯網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表示,中國移動將在5G時代重點打造號、卡、消息三大基礎入口,其中的“卡”便是指超級SIM卡。

《中國經營報》記者瞭解到,這種新型SIM卡產品由中國移動與紫光國微在今年上半年合作推出。與常規SIM卡相比,超級SIM卡內含加密芯片以及NFC功能,線下可充當飯卡、門禁卡、交通卡、車鑰匙,線上則可以進行金融安全認證、5G電子簽名以及大額轉賬等。

該負責人稱,超級SIM卡如此強大的原因,在於其內置了金融級加密芯片。同時記者還注意到,超級SIM卡將傳統的SIM卡和大容量存儲卡合二爲一,相比於目前市面上最高存儲量只有512KB的SIM卡,超級SIM卡至少有32G,目前最高可達到128G。“這意味着以後將數據存在一張SIM卡上就可快速換機。”該負責人表示。

華創證券報告指出,傳統手機SIM卡主要用於用戶鑑權,功能極爲有限,而超級SIM卡創新性地結合了SIM卡安全芯片和NFC近場交互能力,由簡單的通信載體升級爲IT安全服務工具,併爲富媒體通信(RCS)預留了更多存儲空間。市場研報預計,目前支持超級SIM卡的終端用戶規模已經接近6億。

在這一背景下,此前被業界熱炒的5G終端標配——eSIM卡的角色變得微妙而尷尬。作爲運營商佈局多年的新型SIM卡產品,eSIM卡將SIM卡直接嵌入設備芯片,無需獨立卡槽,因而也一度被認爲最有可能替代傳統SIM卡。但隨着終端普及與超級SIM卡的出現,eSIM卡逐漸被運營商轉用於移動智能穿戴設備的“一號雙機”場景,從而遠離手機領域。

後起的超級SIM卡

在手機領域輸掉與超級SIM卡的暗戰前,eSIM卡一度也被運營商寄予厚望。

GSMA的《eSIM白皮書》顯示,eSIM全稱嵌入式SIM,其區別於傳統能夠插拔的SIM卡,而將後者直接嵌入到設備芯片中,由於eSIM可直接與終端連接,通過APP或者雲端,在全球將終端智能設備連接到所選擇的當地網絡,因而也意味着eSIM卡用戶可以選擇任意運營商,堪稱“攜號轉網”的利器。

近年來,國內三大運營商均曾積極佈局推出eSIM相關服務和產品,其中,中國聯通走得最遠。2018年3月,中國聯通率先在全國6座城市啓動 “eSIM一號雙終端”業務辦理後,又於當年4月聯合華爲、聯想、高通、科大訊飛等業界夥伴組成eSIM聯盟。

但eSIM的缺點也同樣突出,據運營商相關人士告訴記者,eSIM的嵌入式結構意味着其只能固化在設備上,無法進行升級更換。更加重要的是,eSIM的“識別碼”存在被盜的風險。“這一識別碼很容易被黑客竊取並拷貝到其他設備中,從而給用戶帶來安全風險,尤其是金融風險。”該人士表示。

與此同時,該人士表示,eSIM降低了用戶選擇運營商的成本,從而壓低了運營商的議價權。在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運營商開始將目光轉向安全性與用戶依賴度更高的超級SIM卡。

“安全級別必須保證能避免目前已經普及的互聯網金融和終端支付的風險。”紫光國微的一位負責人向記者表示,公司聯合三大運營商推出的5G超級SIM卡里就採用了紫光國微自主研發的一款金融級安全芯片,能夠有效避免黑客木馬盜取泄露風險。

而在今年6月,中國移動還正式發佈了《中國移動超級SIM卡技術白皮書》,明確了中國移動對於個人領域SIM卡的發展方向、架構設計及能力要求。業界普遍認爲,隨着運營商繼續深挖SIM卡價值、提升業務創新能力,5G超級SIM卡有望成爲未來手機SIM卡的首選。

最大贏家

在5G超級SIM卡上位後,最大的受益者也浮出水面。

天眼查顯示,作爲國內最大的電子芯片研發商之一,紫光國微隸屬紫光集團旗下。該公司在芯片卡製造上有着多年積累,旗下安全芯片在國內銀行卡、交通卡、身份證、護照中的累計出貨量已達百億顆。而在5G超級SIM卡領域,紫光國微更是獨佔鰲頭,成爲三大運營商共同的技術提供商。

據記者瞭解,早在2019年5月,紫光國微就首次推出了內置超大存儲空間的“5G超級SIM卡”,並於年末與中國聯通爲首的運營商合作共同推向市場。據官方消息,日前紫光國微攜手中國移動已在北京、四川、山西、吉林等多個地區上線超級SIM卡。

而在eSIM卡方面,紫光國微同樣是大戶。據記者瞭解,目前紫光國微旗下eSIM卡芯片產品已成系列化,併成爲三大運營商的主要採購目標。在2018年,中國移動首次eSIM晶圓採購中,紫光國微旗下子公司紫光同芯就成爲中移物聯網安全芯片集採第一名、eSIM晶圓集採唯一候選人。而在今年10月,工信部批准中國電信、中國移動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後的一週內,紫光同芯再次獨家中標中移物聯7000萬顆eSIM晶圓大單。記者從紫光國微方面瞭解到,目前其在SIM卡業務市場佔有率已經達到70%,位居中國市場份額第一,全球第二。

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紫光國微實現收入14.64億元,歸屬股東淨利潤4.02億元,同比增長高達108%。業績公佈後國泰君安更是給出了176.25元/股的目標價,總市值一度接近千億元。在SIM風口下,紫光國微的利好預期,無疑仍將有進一步的增長。

從競爭到互補的雙線戰略

雖然在與超級SIM卡的競爭中落於下風,但投入另一條戰線後的eSIM卡,其角色正在變得與超級SIM卡互補,成爲運營商在智能終端市場並行的雙線戰略。

今年10月19日,工信部發布批覆文件,同意中國移動、中國電信開展物聯網等領域eSIM技術應用服務。這是繼今年1月後,工信部公佈中國聯通《關於採用eSIM技術物聯網設備試驗方案的請示》審批結果,同意其在全國範圍內發展eSIM技術應用服務後,審批的又一份eSIM卡的指標性文件。

兩份文件明確地向產業鏈傳遞了eSIM卡在物聯網市場地位的信號。華泰證券研報指出,eSIM的發展與智能終端的小型化、功能穩定性等要求密切相關,同時也是運營商拓展新業務的重要抓手。從產業鏈受益環節看,運營商仍處於相對強勢的地位,eSIM卡將拓展其在消費物聯網及工業物聯網領域的業務發展。

記者瞭解到,目前我國移動物聯網設備連接數已達10億,其中NB-IoT(窄帶物聯網)連接數也已破億。市場調研機構Strategy Analytics最新研報顯示,預計到2025年,用於物聯網應用的eSIM的銷量將增長到3.26億美元。這一背景下,eSIM卡正成爲運營商佈局物聯網業務的重要一極。

而在另一線,5G超級SIM卡正在成爲運營商打造應用、管道和雲的“三結合”平臺的重要依託。一位運營商人士告訴記者,在5G超級SIM卡上,運營商可以推廣自己開發的視頻、音樂、遊戲直播等一系列5G特色應用,從而創新試驗出更多按次數計費、按存儲計費的商業模式,爲運營商開闢新的增長動能。

“從進度來看,目前5G超級SIM卡的推進可能會更快些,但物聯網市場設備的總體量其實是超過手機端的,因此eSIM的增長會更長線一些。”一位行業分析師向記者表示。

二者並行下,SIM卡市場正在成爲產業鏈的新藍海。據工信部披露的數據,除開補號、升級、更換運營商用戶外,目前中國每年接近消耗SIM卡近2億張,同時2021年 5G智能手機出貨量也預計將達到4.5億至5.5億部。受此推動,圍繞SIM卡業務的生態鏈無疑還會迎來新的擴張空間。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