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作爲一種藝術表現形式,是很多觀衆茶餘飯後的必備品,它不僅給觀衆帶來“精神食糧”,與讓觀衆認識了無數位明星演員。

觀衆看劇,看得都是熒幕上的演員,就容易忽視掉幕後的那些辛苦工作者,例如導演。

一部作品的好與壞,與導演的執導能力,有着密切關係。在圈內,優秀的導演不勝枚舉,例如電影界的張藝謀、陳凱歌,電視劇界的趙寶剛、孔笙,還有今天要說的鄭曉龍。

鄭曉龍,表面上和其他導演一樣,整天忙前忙後,一會指導片場,一會跟演員講戲,似乎沒有休息的時候。

但又與其他導演有點不同,有人說,鄭曉龍的作品,是上至九十九,下至剛會走,人人都看過。

這說得其實也不誇張,他的作品,的確是部部精品,曾在五年內,出三部爆款劇,11年的《甄嬛傳》,13年的《紅高粱》,15年的《羋月傳》,試問哪一部沒看過?

能不斷創造出爆款劇,讓人不得不佩服鄭曉龍的實力,如此優秀的導演,是如何修煉成的呢?

一、當上導演之前的坎坷經歷

上世紀五十年代,鄭曉龍出生在一個軍人家庭,父母對他雖管教嚴格,但不會靠“武力”解決問題,而是講究以理服人。

小時候的鄭曉龍,和其他孩子一樣,難免會調皮生事,當犯錯被父親逮住後,他並不會被捱揍,而是接受一頓說理,父親會告訴他哪些事該做,哪些事不該做,是非對錯說得清清楚楚,久而久之,就讓鄭曉龍養成了獨立思考的能力。

上了學後,他愛上了看書,父親也買來大量的書籍,長時間徜徉在書的海洋裏,讓鄭曉龍腦子裏裝滿了知識。

不過,後來因時代背景變動,鄭曉龍不能再繼續讀書,去鄉下插隊,過了一段艱辛生活。

不甘心現狀的鄭曉龍,千辛萬苦終於等來機會,坐上了去往北京的火車,就此開展下一段人生。

到了北京之後,他藉助父親的人脈,當上了一名戰士,枯燥艱苦的日子,過得有點讓人心煩。

爲了舒緩心理壓力,鄭曉龍便拿起筆,在一篇篇文章中,抒發自己的各種情緒。

因文筆好,得到了指導員的重視,便安排他來寫年終總結。歷經兩個星期的打磨,終於把總結寫好,交了上去。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又得到了領導的重視,後來被安排去機關單位做宣傳,退伍之後,他又去當電臺記者,幾乎都是與文字打交道。

當終於有機會參加高考,鄭曉龍深知改變命運的機會到了,想都沒想,立馬前去報名。

雖然他文筆好,知識存儲多,但對數學數字一竅不通,之前也沒準備過,乾脆就直接放棄了。

即便這樣,他還是獲得了優異的成績,考上北大分校的中文系。

在大學期間,他就公開發表小說和劇本,畢業後,進入製片廠工作,從美工、劇務做起,一步步走上導演的位置,兜兜轉轉多年,事業總算是有了起色,逐漸穩定下來。

二、佳作不斷,開掛的事業

他事業的成名作,便是那部火到萬人空巷的《渴望》。當時他向同事提出,要拍一部貼近生活的室內情景劇,得到了同事們的支持,很快就討論出大致的人物和劇情,並分配好各自的工作。

當《渴望》播出後,成功風靡全國,男女老少天天到點守在電視機前,津津有味的看着這部劇。

說火到萬人空巷一點都不誇張,據說電視劇熱播那期間,小偷都不出來作案了,犯罪率比以往減少了很多。

試問現在還有哪部電視劇能做到這種程度,恐怕已經找不到了吧。

雖然首戰告捷,但鄭曉龍並沒過多的沉迷於喜悅之中,而是繼續創作,又推出一部情景劇,便是廣爲熟知的《編輯部的故事》,他認爲除了要搞笑幽默,還要能反應社會現狀,諷刺一些不良行爲,這樣作品纔能有價值有含量,也才能引起觀衆的討論與共鳴。

再後來,他又拍了其他多部優秀作品,身爲導演,又兼職出品人,無論是什麼身份,幾乎可以說,凡是他參與的影視劇,就不會差,不敢說全是精品,但至少都是優秀的。

鄭曉龍能出多部佳作,除了靠他自身的實力水平,不斷打磨的敬業精神,還離不開妻子王小平在背後的幫助。

王小平是一名優秀的編劇,我們所熟悉的《甄嬛傳》《羋月傳》,她都有所參與,在改劇本與拍攝上,她還時常與鄭曉龍爭論,夫妻倆就像一對敵人一樣,吵得不可開交。

但也不是那麼誇張,吵歸吵,最後還是能共同拿出一個正確的拍攝方案,夫妻兩人的心還是很齊的。

對於《甄嬛傳》這部神劇,有人說它堪稱宮鬥劇的巔峯,是個難以逾越的傳奇。

雖然外界評價非常高,但在鄭曉龍心裏,他並不覺得有多好,還說是“小兒科”。

當年提出要拍《甄嬛傳》,是妻子先提出的,儘管鄭曉龍同意拍了,但對於劇中一些宮鬥情節,並不滿意,還忍不住要吐槽。

例如齊妃聽說夾竹桃有毒,便要對甄嬛下手,鄭曉龍很看不慣這種行爲,表示這都什麼人啊,不喜歡。

華妃在知道甄嬛懷孕後,一時心情鬱悶又怨恨,就喫酸黃瓜催吐,觀衆可能會同情華妃,鄭曉龍卻認爲,你們女的也太小家子氣吧。

看來,鄭曉龍怕是個直男啊,但導演什麼想法不重要,觀衆喜歡就行了。

三、與馮小剛點點滴滴的過往

作爲電視劇頂流的代表,作品大火的同時,也捧紅了多位明星,張凱麗、孫儷、蔣欣算是代表了,另外值得一說的,還有馮小剛,鄭曉龍是他事業上的第一個貴人,關於兩人相識的故事,甚是有趣。

當時,馮小剛不是和鄭曉龍直接認識,而是先見到王小平,因爲馮小剛的一個朋友與王小平是同事關係。

那天,馮小剛去醫院找朋友,見到了王小平,見就見吧,不想馮小剛被王小平的長相迷住了,覺得她長得好看,又會抽菸,好有個性啊。

於是就打聽她是誰,結果被告知,她是鄭曉龍的妻子,馮小剛一看,那就算了吧,以他當時的身份,可惹不起。

但馮小剛急於換份好工作,看鄭曉龍很厲害,便想幹脆就投靠他了。

當時鄭曉龍所在的藝術中心,也正好急需人才,看馮小剛不錯,就招他進來當美工。

因表現不錯,得到鄭曉龍的重視,兩人時常一起喫飯,關係越來越好。一次偶然的機會,經鄭曉龍的引導推薦,馮小剛認識了王朔,靠着拍馬屁的功夫,與王朔拉近了關係,並參加《編輯部的故事》的劇本編寫。

後來又經王朔的引薦,馮小剛認識了導演夏鋼,將他寫的兩部小說,改編成劇本,搬上電影熒幕,馮小剛的事業,這纔算是走上了正軌。

王朔的確幫了馮小剛不少,但少了鄭曉龍這個貴人引路,那他也沒機會進入到京圈,更談不上以後了。

四、我的劇永遠與觀衆站在一起

拍得了佳作,捧得了演員,鄭曉龍的業務水平,不是普通導演能達到的,要做到他這樣的程度,不僅要提升自身水平,還要有一顆平靜的心,能耐得住性子。

鄭曉龍不是高產的導演,他拍作品,最看重的就是質量,他寧願花三年五年的時間打磨,也不要幾個月匆匆趕出,一定要堅持寧缺毋濫。

在演員心裏,鄭曉龍是個好導演,一方面來源於他的敬業執着,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另一方面,就是他能真正做到尊重演員。

關於“戲霸”演員,平時可不少見,劇組裏有那麼一個愛搶戲,老是壓着別人的演員,足以令導演頭疼。

但鄭曉龍表示,在他的戲裏頭,沒有這種演員。他不是那種“演導演”的導演,一旦聽到演員提出自己的想法,就感覺自己的權利被侵犯。

鄭曉龍頗有胸懷,性格大度,演員提出建議,如果是對的,有助於拍攝效果,那就採納,但如果不是很妥,他會與演員做好溝通,把東西一點點理順了,演員自然會信服。

可能他是深受父親的影響,講究以理服人。

也正是靠着這份“理”,讓鄭曉龍與演員們合作得非常愉快,工作上合作關係,私下裏便是朋友關係。

從九十年代到現在,三十年過去了,鄭曉龍依舊堅持影視事業,每隔幾年就推出新的作品,藝術之路還沒到盡頭。

有人評價鄭曉龍,說以他的出身和性格,應該是會從政當官,但偏偏選擇了娛樂行業,挺讓人意外的。

鄭曉龍是什麼性格的人?他與那些專拍商業片,追求利益的導演,可不一樣,從他的作品便能體會到,他要的是質量,要的是能走心,並且是走到觀衆的心。

編劇李曉明形容他是“高處俯瞰、低處紮根”,佳作無數,成就衆多,證明他是個高人,有眼光會用人。

說他“低處紮根”,是因爲他的作品中,總是包含着人文情懷,爲老百姓拍攝反映現實的作品,是他一直堅持的原則,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他的劇,始終與觀衆站在一起。

在這個複雜,追求名利的娛樂圈,還能有這麼一位“清流”導演,實屬不易,這是觀衆的幸運,願圈內能再多出幾個這樣的導演,拍出更多佳作,這樣,電視劇電影便真正成爲觀衆的“精神食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