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执政日本超过2800天的安倍晋三突然辞职。在疫情打击下,日本经济旧患未除,新病又发。安倍的离去宣告了安倍经济学的破产,也宣告了日本政府企图把日本经济带出低迷的努力再次失败。

日本经济陷入停滞直接原因:政府的连续失策

许多人把日本经济陷入长期低迷的原因归结于美国强迫日本签订《广场协议》,其实这是不对的。当初参加《广场协议》的国家有美、日、英、法、德等国家,而且五国所签的协议条款都是一样的,并没有特别针对日本的条款。

签订该协议之后,德国等国家依然保持着十分强劲的发展势头,这就说明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的祸首并非《广场协议》。要说《广场协议》对日本经济没影响,也是不正确的。

作为《广场协议》的发起者之一,日本政府按照协议使日元升值,并放开了日元的兑换权和汇率,使日元成为了一种国际通行的货币。在一系列宽松政策的引导下,日本出口企业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企业利润率降低了许多。

《广场协议》只是引子,该协议签署之后日本央行放出巨量货币才是导致经济危机的罪魁祸首。这些像潮水一样的货币扰乱了日本经济的正常运行。日本政府希望资本通过投资制造业来促进日本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但当时制造业经济的不景气,大批资本并未如日本央行所希望的那样进入制造业,反而被那些炒房客和金融炒家借走了。在虚假繁荣的吸引下,普通日本群众也参与进这场资本的狂欢,纷纷贷款炒房。这导致日本大部分资本都流向了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就这样,房地产泡沫形成了,而且越吹越大。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病急乱投医希望快速解决泡沫问题。在1989年主动,日本政府通调高利率戳破了房地产市场的泡沫,这种顾头不顾尾的做法让日本经济就像是被针戳了的气球,日本经济的大震荡开始了。

1990年,日本的房地产和股市遇上大灾,随之而来的是大批举债炒股炒房的人被彻底套牢。著名歌曲《北国之春》的原唱者千昌夫就是受害者之一,在股灾之后,他卖掉了一切财产还欠着银行1000亿日元。

欲速则不达,日本政府两次失败的政策都体现了日本政府急切解决通胀问题的心态。日本政府操切的做法导致日本经济两次硬着陆,使得日本经济元气大伤,这是导致日本迅速陷入经济危机直接原因。泡沫是脓疮,硬挤很有可能会造成严重后果。所以政府在制订经济政策之时,一定要注意软着陆的重要性。

泡沫破裂之后,连锁反应导致大批银行和金融机构出现天量的坏账,银行纷纷破产。为了稳住经济,日本政府在金融上投入大量资金保企业,特别是那些倒闭后会造成大量员工倒闭的企业。在不景气的经济情况下,这些企业已经无法产生效益,这些大量本该倒闭的企业被日本政府强行救活,成为了僵尸企业。

其实,日本政府对僵尸企业的经济危害心知肚明,然而日本社会是个整体十分保守的社会,失业在日本社会是一件无法忍受的事情,所以拯救僵尸企业的本质就是政府给员工保工作。

在90年代,日本僵尸企业的数量占企业总数的1/4,特别是一些大企业,每年都需要花费上千亿元援助款。每年巨量的企业援助资金让90年代日本经济背上了极其沉重的负担,这让日本政府无力进行新的产业升级,比如培育新兴的互联网产业。

日本政府挤了房地产的泡沫脓疮,却让僵尸企业成为了日本经济新的脓疮。僵尸企业的出现是日本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必然结果,造成日本企业竞争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政府管控和文化因素是重要原因。

政府管控带来的影响

在二战后,日本政府名义上实行完全自由的市场经济政策,实际上国家经济发展的方向依然被大藏省(后来的财务省)所把控。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初期,大藏省通过政策引导、窗口指导、汇率等工具,让日本首先把资金投入到重工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这样高投入低回报的产业,为日本经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此外日本政府还设置关税壁垒,通过大量优惠贷款鼓励日本企业发展出口。

国家干预是日本经济起飞的重要因素,到了经济发达时期,政府对经济的过度干预就会造成不良后果。政府管控不当导致经济失衡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日本政府在80年代末的两次失策。

纵观后发国家发展史,在经济发展初期,为了保护本国稚嫩的经济产业,政府的指导和保护十分重要。后发国家的大企业如韩国的三星和日本的三菱等企业都受到了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工业化时期,大企业是经济发展的龙头。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些大企业却成为经济发展的障碍。

日本大企业遏制了经济发展的活力

日本的大企业虽然不像韩国那样垄断和集中,却是日本经济的中心。日本的小企业都是大企业产业链中的一员,没有大企业的需求,小企业也难以为继。

此时的日本企业也已经失去了发展的活力。受终身雇佣制的影响,日本企业形成了浓厚的"前辈文化",新员工入职后首先要尊重老员工,无条件服从上司。就算看到了公司的诸多弊端,也不能说出来,因为企业内不允许任何不和谐的声音出现。

员工的升迁和调任都要靠熬,靠资历而不是能力。为了从根本上稳住员工,日本企业在推行终身雇佣制的同时实行工龄工资制度。在日本,升职加薪是一种可预见的存在。

在日本社会保守的风气下,人们纷纷以进入工作稳定的大企业为荣。可以毫不夸张的说,进入大企业的日本年轻人就是中国有房有车的公务员,在婚恋市场是最抢手的存在。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工业化时期,日本企业的雇佣制度和前辈文化能够集中企业力量办大事。

稳定必然带来保守,当企业陷入困难后,企业就需要转型。在互联网时代,时间是最大的成本,一个企业最大的错误在于不敢试错。而在日本企业,犯错的后果是十分严重的。而且日本企业因为尊卑有序,根本没有人敢单独负责转型或者提出标新立异的想法。

这种保守的制度和文化扼杀了日本企业发展的活力,让日本企业在转型或者发展新领域时,总是根本无法跟上时代的脚步。

低欲望社会带来的紧缩

除了稳定金融和企业,日本政府还积极发行国债筹集资金,用于实体经济上。并采取了扩建基建,建设公租房等政策。希望扩大公共支出来刺激消费,而在90年代的日本,基础设施已经十分完善,建设其他设施对经济没有明显拉动作用。

更可怕的是,日本政府把筹集的这些钱并没有进入老百姓的口袋,反而被大企业给赚走了。从90年代中期以来,日本国民平均收入一直处于停滞的状态。

消费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日本政府为了刺激消费不断实行宽松政策,到了90年代以后,日本经济出现了冰与火并存的场面。一边是日本政府热火朝天的不断采取宽松政策想刺激消费,一边是对花钱无动于衷的日本人。

常言道,"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在经历过大规模的破产和负债之后,日本人把负债当成了洪水猛兽,把负消费看的十分慎重,就算是日本的高收入阶层也不喜欢负债。日本社会风气由80年代中期的意气风发、高歌猛进迅速变成一个整天沉溺于"小确幸"的低欲望社会。

在这种环境长大的年轻人也深受大环境影响,变的没有朝气,也不敢去消费。如今的日本年轻人的标签就是御宅族,能不出门就不出门,能不消费就不消费,连男女朋友约会都要AA制,完全没有长辈们在八十年代拿着数十万钞票打的的豪气。

富人不喜欢投资和冒险,穷人极力控制消费。造成的后果就是社会消费的萎缩,萎缩的消费严重压抑着经济发展的活力,不景气的经济使得日本人对支出的态度更加谨慎。这么多年以来,日本经济就这样陷入了恶性循环。

日本经济陷入低迷的根本原因 老龄化

日本的老龄化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到2019年,日本65岁老人接近3600万,占人口总数的28.4%。与老龄化相对照的就是少子化和结婚率低的现象日益加剧。截至到2020年10月,日本只出生了84.6万,出生率连续四年下降。

随着老人越来越多,劳动人口日趋减少,养老金的缺口将会逐年扩大。这个问题不仅给日本经济带来负担,更给日本的未来蒙上阴影。经济是为了服务人才存在的,任何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没有人消费就没有经济活动。

日本经济能在六七十年代实现腾飞,二战后出生的婴儿潮是最主要的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婴儿能带动的消费顶的上3个成年人。随着高龄少子化的加剧,日本国内市场将面临进一步萎缩。日本经济想要摆脱低迷,解决人口问题才是真正的出路。

解决人口问题的根本在于要打破日本阶级严重固化,社会财富被少数财阀所掌控的情况。要让日本人看到希望,让日本人敢去结婚,敢去恋爱,敢去创业,敢去犯错,这样日本社会重新焕发活力。

然而,被财阀推选出来的日本政府不可能进行结构性改革,无论首相是安倍还小泉,他们所做的改革永远都只是换汤不换药的玩概念而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