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由于女童被性侵案件多发,家长、学校、社会对女童性保护意识逐渐增强,但对男童的性保护意识却略显薄弱。

10月以来,江苏一男子以送手机打游戏为诱饵,多次诱骗5年级男孩外出实施猥亵。

经查,该男子今年30岁,是一家企业合伙人。

小男孩受游戏的诱惑没有把事情告诉家长和老师,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多次被该男子猥亵。目前嫌疑人已被刑拘。

在人们的普遍认知里面,男性处于强势地位,而惯性忽略了男性被性侵的可能性。

甚至有不少家长还保留着,“儿子还小,跟他讲那么多性教育岂不是带坏他”的观念。

无知者最无畏,“我生儿子我怕什么”恰恰就是最直接把儿子推向危险边缘的思想。

震惊国际社会的韩国N号房事件爆发至今,目前已知受害者多达74人,其中未成年人达到16名,有女童也有男童,甚至还有婴幼儿;

人渣不分国籍,去年内蒙古包头一幼儿园男教师被举报猥亵男童,多次乘职务之便将男童带至监控盲点进行近半小时的猥亵。

河北省男子潜入10多所乡镇中小学,猥亵40多名男生,法院最终以猥亵儿童罪、强制猥亵罪判处其有期徒刑14年6个月。

是的,人渣终有一日会回归社会。

最骇人听闻的不是这些浮出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是潜伏在你我身边的无声惨剧。

2013年,广东省也曾进行过一次青少年健康危险行为监测,报告指出,青少年男性遭受的性侵害更为严重,每100个男生(范围包括高中生、职校生和大学生)中,就有2-3个有被迫性行为,是女生的2.2-2.3倍。

2019年“女童保护”调查报告也强调,在表明受害人性别的性侵儿童案例中(共758人),男童占比为10.69%,情况同样严峻。

到底是混进人类社会中的禽兽太多,还是我们一厢情愿地以为儿子遭遇不幸的几率太少呢?

其实,性教育缺位,才是真正的洪水猛兽。

在国内家庭,性仿佛是羞耻、禁忌的话题。

就算儿子已经十几岁了,还有家长会认为言之过早。

但当男孩缺失对性别平等、两性相处的客观认知和道德思考,那么他不仅容易成为不尊重女性的渣男,也难以识别危及自己的性犯罪。

同时,国内男孩受到的普遍教育,是将“坚强、隐忍”当成核心的价值观。

因此一旦遭遇侵害,受害男孩自我保护意识差,甚至不能清晰认知到自己受侵犯了,往往会选择忍气吞声。

但我们试着想想:

假如父母能以对待女儿的细心去和儿子相处:教育他们身上哪些隐私部位不能给人触碰,也许很多悲剧就不会发生!假如父母能对孩子异常行为给予高度重视和关注:比如突然变得不想说话,不想去学校等等这样的行为保持警惕,也许可以挽救孩子的一生!假如父母能教育男孩懂得保护自己的同时,也要教育他们不要去伤害别人:也许现实生活中的性侵案例就会变少!

及早帮助男孩汲取正确的性知识,其实是给他的保护伞。

儿童性教育,现在开始还来得及。

没有一个妈妈不希望自己的儿子一生平安,性别不是男孩天生的安全壁垒,所有捆绑在性别上的标签都不是绝对优势,甚至还可能是危险的催化剂。

事实上,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不应该存在侥幸心理。尤其是孩子还小,尚未形成完整的自我保护观念,家长应更应该用合理的方法教育孩子。

1.打破性别刻板印象,重视孩子多样化性别角色的学习

在这个多元化的世界,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不同的选择,而家长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孩子造成影响。

作为家长,要鼓励孩子接受性别特征多元化:女孩子也可以活泼勇敢、喜欢玩小汽车、踢足球,男孩子也可以温柔大方,喜欢玩洋娃娃、做家务。

2.重视孩子“身体自主权”和“身体界限意识”的培养

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家长都要尽早教孩子认识和了解自己的身体,尤其是隐私部位。

除此之外,要告诉孩子身体属于他自己,别人不经过同意不可以触碰。

避免这些身体触碰模糊孩子身体界限意识,从而降低孩子对熟人性侵犯的警惕心。

3.重视培养孩子的同理心

很多研究表明,没有界限感的孩子普遍缺少理解别人的能力,而同理心培养的前提是孩子体验过被尊重的感觉。

当父母关注孩子的身体界限意识时,父母对孩子身体感觉的重视,会帮助孩子重视自己的感觉,孩子在受到足够的尊重之后,慢慢引导他换位思考,他就会理解尊重别人的概念。

4.减少色情制品的负面影响

儿童的性价值观和性道德观念的形成,主要依靠观察和模仿。除了家长言传身教,性态度的一个重要模仿对象是色情制品。

如果缺乏性教育,孩子会模仿和内化视频里的男主角对性的态度和行为,从而学到不良的性价值观。

本期编辑:杨子叶

来源:荔枝新闻等

《安徽启蒙狗》法律顾问:何振国(安徽九华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