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来,14岁女孩小雨每天都喊肚子痛,最近,爸妈带着她到市一医院消化内科看病,姑娘竟说出了这个让人大吃一惊的秘密:“医生,我平时经常吃头发。”

为了判断她的话是否真实,医生将小雨收治入院,手术中,医生从她的胃里取出密密麻麻缠绕成团的毛发,体积已有一只皮球大小。

“我控制不住自己,看到头发就想往嘴巴里塞,特别是学习压力大的时候。”

平时只要感觉到来自学业和家庭的压力,她就会在台灯下,看着眼前各种厚厚的辅导材料发呆,下意识扯几根头发,塞进嘴里。

这样的日子,她自己也不知持续了多久,直到腹痛难忍,她才告诉了爸爸妈妈。

初见医生时,小雨并不避讳自己生病,主动说出了这个埋藏已久的秘密。

经过胃镜检查,医生果然在她的胃内发现了成团毛发。

消化内科医生评估后,认为毛发团块巨大且纠结缠绕,建议外科手术治疗。

这种行为在临床上称之为‘异食癖’,像小雨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

异食癖,顾名思义,这种病是指持续并强迫性嗜食通常不作为食物的东西。

虽然异食癖患者在每个年龄段都有,但儿童被广泛认为是异食癖的高危人群,所以应该给予额外的关注。

临床上,患者表现为吃泥土、塑料袋、头发、树皮、石头、纸等行为,有的人还和小雨一样,同时患有“拔毛食发癖”。

异食癖的基本特征是患者持续性地摄取非食物以及非营养物质等长达至少一个月。

异食癖会导致很多严重的小儿病理症状,例如肠阻塞,食物中毒,细菌感染,面黄肌瘦,胃部疾病等等。

是什么原因导致孩子出现这些怪异行为呢?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在儿童成长发育过程中,总有一个阶段(通常3岁以前)会把所有东西都往嘴里放。

在这个阶段里,“嘴”成为了儿童探索外部环境的一个媒介,他们可能会把一切感到新奇的物体都放在嘴里。

但若经过了这个阶段,孩子又突然再次开始食用非营养的一些物品,则可能是存在一些病理的原因,父母需要对孩子进行额外的关注。

目前认为主要与一些心理因素及家庭因素有关,比如紧张焦虑、学习压力、父母分离、忽视、虐待等。

另外,发育迟缓以及部分微量元素紊乱的孩子,也比较容易出现这类问题。

研究显示,百分之五十以上发生在 3岁以内的年龄区间的儿童异食癖行为都被认为是正常的,因为在这个区间儿童处于用“嘴”感知世界的阶段。

然而,若36个月以上大的儿童仍然出现过度地将无论任何东西都送进嘴里的行为则被认为是不正常的,并且需要父母的额外注意和临床关注。

异食癖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上升而降低,研究显示,12岁以上的儿童中约有10%存在异食癖的症状。

对于那些存在发育障碍的儿童,异食癖的症状表现会受到患者年龄、智力和药物的影响。研究显示异食癖的发病率在发育障碍的儿童中(例如先天性发育异常、残疾等),相较于普通儿童要高。

异食癖如何预防和治疗?

针对异食癖,目前医学上还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措施,因此,一方面,需要对孩子的心理环境、家庭因素、生活环境等进行全面评估,去除可能的诱因。

另一方面,在孩子的行为纠正过程中,家长要循循善诱,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增进孩子的安全感。

千万不要大惊小怪,随意打骂,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大部分已经慢慢懂事,一味责骂和体罚,并不能有效帮助他们纠正异食癖,反而让孩子与父母渐行渐远,甚至加重异食频次。

家有这样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适当采用专业的行为矫治方法进行干预,严重的需要及时转诊心理科治疗。

在专业医生、家庭、社会环境的配合下,早日让孩子走出“异食”魔咒。

研究表明异食癖没有针对性的防御措施,但一些有用的预防技巧,包括:

教育孩子食物和非食物之间的差异,以及吃非食物的后果。提高家长对孩子的监督,若发现小孩有吃非食物的行为,尽量避免小孩接近那种物质。保证小孩的饮食能得到均衡的营养,避免营养缺乏的情况出现。

若一切的防御都无效,家长也不要惊慌,不要通过责骂或者体罚等形式惩罚孩子,也别付诸迷信等非科学的方法。

在这个时候需要保持冷静并寻求专业的治疗,详细记下小孩的行为,吃非食物物质的时间长短和频率都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做出诊断。

总体来说,父母、长辈对于异食癖这种儿童精神疾病的了解,可能还远远不够。

作为孩子的照料者,应该密密切注意3周岁以上幼儿的进食情况,对幼儿可能存在的异食癖及早发现,避免不必要的责骂和使用迷信手法,而应借助医学的手段及早加以干预治疗。

异食癖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于疾病的逃避与无知。

本期编辑:杨子叶

来源:杭州网等

《安徽启蒙狗》法律顾问:何振国(安徽九华律师事务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