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是战国后期的霸主,而且在秦始皇时期,强大的秦国先后将韩国、魏国、赵国、燕国、楚国和齐国给灭了,而且在一统天下之后,又南征百越,将岭南之地划入版图;而后又北伐匈奴,夺取了肥沃的河套之地;而中国古代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指的也就是秦国此时的疆域范围。秦国实力如此强大,那秦国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强大起来,谁才是秦国富强的最大功臣呢?

有人说是秦惠文王,秦惠文王是秦国第一任称王的君王,在秦惠文王时期,秦国的国力增长的确十分迅速,靠着张仪、公孙衍、樗里子、司马错等人,秦国内部持续高速发展,而对外则是北伐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称得上是秦国历史上发展最迅速的一段时期。但秦惠文王时期的强大,是建立在前任已经变强大的基础之上,所以称不上是最大功臣。

秦惠文王的前任自然就是秦孝公时期了,在秦孝公之前,秦国一直积贫积弱,常被强大的魏国袭扰,甚至连关键的河西之地都丢掉了,甚至是差点灭国。秦孝公继位后,用商鞅进行大胆的改革,使得秦国迅速变得强大起来,不仅如此,商鞅还是个军事家,在改革的同时,他还率军收复了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

但要说到真正的大功臣,商鞅明显还算不上,虽然商鞅才智卓绝,能文能武,但商鞅的一切,都是建立在秦孝公的大力支持之下;而且秦孝公自身也是雄才大略,也不知是秦孝公有意为之,还是后世的刻意遗忘,使得秦孝公的很多功绩都被淡化;很多人觉得秦孝公不过是运气好,得到了商鞅,而后靠着商鞅才让秦国迅速变强,这样留给秦孝公的名声,最多也不过是从善如流而已。

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显然不是,秦孝公早年经常跟随父亲秦献公上战场,而且他还善于观察和思考,对秦国积贫积弱的原因有自己的思考,甚至秦国真正衰弱的本质是秦国旧贵族势力太过强大,他都十分清楚;虽然他清楚,但并不能自己去做,因为当时秦国旧贵族的实力之强,足以将他这个秦王赶下来,所以他需要一个代理人,而且他很清楚地明白,自己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代理人。

而商鞅很完美的符合秦孝公对于代理人的需求,不仅有勇有谋,而且有魄力有决心;虽然秦国的旧贵族势力的确很强,奈何在王权和相权的联合围剿之下,在损失惨重之后,也只得隐忍下来;而随着商鞅变法的进行,旧贵族的势力空间进一步被压缩;在压制旧贵族后,商鞅的其他变法内容便很顺利地实施了下去。不过你以为这里,就和秦孝公没关系了吗?其实不然。

在秦孝公刚开始接见商鞅的时候,商鞅先是向秦孝公说帝道、王道之术,但秦孝公听得毫无兴趣,甚至昏昏欲睡,还让景监去责备商鞅,为何?因为秦孝公知道,帝道、王道之术虽然非常吸引人,但对此时的秦国毫无帮助;而后商鞅又向秦孝公献上霸道之术,秦孝公听后改变态度但没有重用商鞅,因为秦孝公觉得商鞅的确有才,但这也不是秦国此时所需要的。

其实,秦孝公在考验商鞅,商鞅又何尝不是在考察秦孝公?如果秦孝公接受了第一方案,那商鞅会毫不犹豫地转身就走;如果接受第二方案,商鞅可能也会离开;商鞅见秦孝公都没有接受,于是很高兴地献出了第三方案——富国强兵之策,秦孝公听后大喜,两人畅谈几日后毫无倦意;虽然由此可见商鞅的才智之卓绝,不过也可见到秦孝公也是早有意识。

除此之外,秦孝公在即位之初便广施恩德,救济孤寡,招募战士,明确论功行赏的法令,并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也因此才能招来商鞅。而且刚继位没多久,便亲率军队向西进攻西戎,斩杀西戎獂王。虽然在最后,有记载说秦孝公本想传位给商鞅,但这最多也就是想当然而已,从秦惠文王继位后,公子虔便诬陷商鞅看来,其实秦孝公早有布局。

其实,如果一切都是按照分析所说的来看,秦孝公当真是聪明的有点恐怖了,明明自身很有才能,但却偏偏选择隐忍,然后将商鞅推到前面,让商鞅去实现自己心中所想。而真正最恐怖的就是在最后,商鞅必死,为何这么说?商鞅被杀有两大好处,第一是秦惠文王的权力不用担心被威胁;第二,商鞅死后,旧贵族消了气,短时间内不会闹事,给了秦惠文王一个缓冲期。虽然商鞅被杀,但商鞅变法并没有被废,旧贵族们,被算计得死死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