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底,中國移動、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三大運營商正式在全國範圍內提供攜號轉網服務,隨後《攜號轉網服務管理規定》也全面實施。到目前爲止,這項工作已經開展了一年之久,根據工信部公佈的數據,截至今年8月底已經有1200萬用戶成功進行了攜號轉網,應該說成績還是有目共睹的。

但對於想要攜號轉網或者已經攜號轉網的用戶而言,對攜號轉網最多的體驗,恐怕就是一個“難”字。近日由北京發佈的一份攜號轉網服務調查報告顯示,有超過70%的受訪用戶表示,在辦理攜號轉網的過程中遭遇過困難和阻礙,有的甚至不得不因此放棄了攜號轉網的念頭,這也充分體現了攜號轉網之“難”。

記得工信部的一位負責人,曾經將三大運營商在攜號轉網服務中存在的問題,總結爲拒絕、阻止、拖延、誤導等4個方面。由於現在電信行業的投訴渠道還是非常暢通透明的,直接簡單地拒絕用戶攜號轉網的情況恐怕不多,但想法設法阻止、拖延甚至誤導用戶,避免用戶攜號轉網,在三大運營商那裏則並不鮮見。體驗稍微友好一點的,可能會通過免費升級套餐、贈送流量或語音等方式來挽留用戶,也有些地方的運營商直接人爲設置條件或障礙來阻止用戶轉網,讓你知難而退。

對此,通信管理部門也建立了起專門的巡查監督機制,但用戶在辦理攜號轉網過程中,遇到各種各樣的阻撓和障礙的現象依然頻頻發生。爲此,管理部門也拿出了處罰的手段,在今年3月份的時候,對三大運營商部分地方公司違反攜號轉網規定的行爲進行了通報批評,還處罰了28位相關的責任人,移動、聯通和電信公司都有人涉及。在這之後,通過各種贈送協議綁定用戶,或者故意拖延讓用戶來回跑路等情況有所收斂,但攜號轉網中爭議最大的“靚號”攜號轉網問題,依然被用戶廣爲質疑。

前不久,中國移動西安分公司根據移動自己的“靚號”管理辦法,自行將用戶協議期限調整爲20年,以此提出向用戶收取違約金造成用戶攜號轉網受阻,被警告並罰款5萬,似乎給“靚號”攜號轉網的問題解決帶來了新的希望,很多網友甚至認爲這是“靚號”今後可以自由攜號轉網的信號。然而近日央廣網針對攜號轉網的一次調查採訪表明,認罰五萬後“靚號”可隨便轉網只是一些用戶一廂情願的想法,中國移動針對靚號轉網問題回應將依約主張權益。

據報道,中國移動在回應關於簽訂靚號協議相關要求和違約金設定的問題時表示,這是爲了避免“靚號販子套利、擾亂市場秩序”行爲,對於客戶違反“靚號”協議約定,中國移動將依法依約主張合法權益。也就是說,“靚號”能不能轉網,還是要依據此前和運營商簽訂的協議來辦,如果用戶原來與移動的協議明確約定了解約賠付條款的,那麼按照協議內容執行就可以了。難的是很多老用戶在簽訂在網協議的時候,並沒有明確解約賠付標準,中國移動認爲這種情況如果客戶在期限內提出攜號轉網申請的,仍然屬於違約行爲,但可以從有利於用戶角度,雙方協商賠償解約。

這雖然是中國移動對於“靚號”攜號轉網的政策,實際上三大運營商的標準應該都差不多,從遵守契約精神的角度,這樣做確實也無可厚非。只不過,有很多用戶當時可能並沒有認真看協議就稀裏糊塗地簽了,有的還像西安移動的案例那樣,悄悄地被運營商按照內部規定延長了在網期限,如果是這樣的約定,也參照中國移動的辦法執行,難免還是會引起爭議和矛盾。

攜號轉網的出發點是給廣大移動用戶提供自由選擇運營商的權利,同時也能破除運營商之間的號段壁壘,促進運營商提升產品質量和服務水平。但這項工作確實也是一項複雜的系統工程,在實施的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也在所難免,而且運營商在網絡、業務流程、業務系統等方面,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進行升級改造, 如果不能真正發揮作用,不但有悖於初衷,也會造成一定的浪費。因此運營商在面對轉網過程中的利益選擇的時候,還是應該多站在保護用戶權益的角度。

當然,從這一年的實踐來看,真正有轉網需求的用戶比例實際上並不高,尤其是隨着三大運營商套餐資費趨於一致,更多的轉網需求主要來自於不同區域網絡信號質量的差異,在這方面中國移動其實是佔有一定優勢的。目前三大運營商正在大量推進5G網絡的部署,從已建成的基站和網絡覆蓋範圍、信號質量來看,中國移動依然領先於電信和聯通共享共建的聯合體。因此從長久來看,攜號轉網或許將更加對中國移動有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