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行業,哪些職位能賺錢,特別是能賺大錢,一直是普羅大衆關心的話題!

每年,人社部都會發布企業薪酬調查信息,上海、北京、廣州、深圳、廈門等地也會發布2020年工資價位。

從工資價位高位數來看,企事業單位負責人排第一,年工資爲24.90萬元;金融服務人員排第二,年工資爲22.57萬元;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人員排第三,年工資爲17.28萬元。

調查結果與我們普通人的感受差距不大!

不過,這些高勞動收入羣體,他們的高收入真的是得益其辛勤工作嗎?

當然,我們不能說他們不努力工作,但努力工作對於獲取高收入只是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

辛勤幾乎是鐫刻入農民心靈深處的詞彙,但他們的收入真的不高。

數據:

1、2020年,我國鄉村常住人口5.51億。

2、2019年,第一產業(農業)絕對值70467億元。

簡單計算可知,2019年我國鄉村常住人口平均產值爲12788.92元,平均一個月爲1065.74元,差不多1000元。

即使把農業產值全部劃給農民,假定爲其勞動收入,其平均月收入不過1065.74元。

所以,選擇很重要!

農民或許不懂高大上的經濟學詞彙,但他們中的年輕一代知道,要往城裏跑,去高工資的地方打工。

我國經濟已經連續增長了數十年,但各個產業獲取的收益差距較大。

從2006年—2019年,三大產業都在增長,但第一產業增長率最低,在經濟中的比重不斷下滑,第二產業在2012年被第三產業超越後,增速和比重都不及從前。

有人可能覺得,既然年輕人都往城裏跑了,農業領域的競爭會不會比較弱,自己可以選一個偏門,撈得好處呢?

假如你是一位高三學生,希望投身農業領域,且有意報考養豬相關專業,覺得養殖致富,很靠譜。

大林可以預測你未來一段時間的人生軌跡。

2020年第一季度末,我國生豬存欄量爲3.21億頭。現在,一個優秀養豬場,平均一個員工可以養5000頭豬。

當然,等你畢業了,效率更高了,一個員工可能養殖1萬頭豬,若豬肉需求不變,全國養豬的從業人員需求只有3.21萬人。

你大學畢業,希望應聘成爲養豬能手,結果發現競爭對手張三養豬十年,李四養豬二十年。

養豬公司面試官:你有沒有養豬經驗啊?

M:我今年才畢業,沒有經驗。

養豬公司面試官:不好意思,我們只招收有五年養豬經驗的應屆大學畢業生。

M:……(腦子嗡嗡直響!)

這就是存量競爭的可怕之處,增長停滯或增速較慢的行業,同行們可能面臨更加殘酷的內部競爭,而這對於“新手們”可不是一個友好的職業開局。

當然,大林我不是一竿子擼到底,說農業全部是“內卷化”競爭。其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朝陽屬性,但總體依舊不能改變上面所說的“養豬難題”。

你不要以爲,“養豬難題”是農業領域的事情,其實產業內卷化已經出現在很多行業了。

很多製造業毛利低於20%,像計算機、通信以及電子設備這種同質化嚴重的行業,毛利率甚至低於10%。我國最大的機牀企業瀋陽機牀,2020年第一季度,收入僅爲2.06億,虧損卻是2.25億。

低利潤使得企業待人更加嚴苛,早前海爾就開除了4名午休員工。

可見,製造業面臨的壓力!企業生存如此艱難,何來動力給員工大幅加薪。

年輕人要選行業,選崗位,優選高利潤行業。

深圳市百元人工成本利潤:

全行業平均:71元

1、金融業:227元

2、房地產業:152元

3、批發零售業:121元

4、建築業:76元

5、文化、體育和娛樂業:70元

……

所以,年輕人,大學畢業生最有希望職位應該在第三產業(服務業)中找,這裏有最多的未開發領域。

如此說來,前文所說的工資價位高位數前三的職位,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金融服務人員、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人員應該是不錯的選擇咯!因爲工資高,且選擇它們的人很多。

在此,大林要解釋一番,排名第一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這個不是年輕人可以輕易獲取的職位,即使是985大學畢業,概率也低於1%。

金融服務人員工資高是因爲行業牌照和較少的就業人數,道理和排名第一的企事業單位負責人類似。如今,更面臨互聯網金融的競爭,低端銷售、服務和行政事務性工作的新招職位已經非常少了,入職門檻已經到了碩士學歷,高薪職位只是存量輝煌。

銀行櫃員朋友例子:

1、坐在玻璃房裏一天,360度全方位攝像頭,上廁所要申請,要刷卡。

2、因爲智能手機普及,來銀行辦理業務的多是大叔大媽。

3、實體網點業績壓力山大,存款、基金、保險、信用卡等考覈無處不在,無法抵禦互聯網競爭,甚至銀行內部的線上部門都要喫掉一大部分業績。

至於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人員,他們還能享受互聯網的增長紅利,未來三五年依舊可以高工資,但996和35歲目前無解。

若無足夠多的新興行業,像養豬難題般的行業內存量廝殺,只會讓就業人數下降,工資水平難以提高,而工作辛苦程度不斷加碼。

這時,政府就有其特殊作用了!

打工人如此難,美國如何解決“打工人”的工作難題呢?

我翻看美國各行業就業人數後,發現美國有一個很特殊的行業,政府服務,居然佔據就業總數的18.19%。

原來,美國政府給“打工人”兜了一個大底。政府吸納了大量就業,作爲就業市場的一個大穩定器存在。

與之相對,美國的所謂實體經濟產業,如建築業僅僅佔就業人口總數4.56%,製造業爲8.65%。

中國的許多縣城,老爸老媽總希望自己的孩子去考公務員,當老師,做醫生,覺得這是正經職業。我們的“非私營單位就業”占城鎮就業人口比例在15%左右。他們都是傳統意義上的體制內人。

雖然文化不同,但大洋的彼岸的美國父母會不會與我們父母一樣,認爲體制內是就業的主要去向呢?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