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回答這個問題的時候,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可以把這麼複雜的一個人與人的匹配,用短短的四個字就形容出來了。

門當戶對。

大部分所理解的“門當戶對”,可能還僅僅停留在經濟層面,諸如你家是什麼身份,你家有多少家底等等。

但古人的智慧就在於,古人發現,不同的家庭身份和不同的家底,所帶給孩子的成長環境,家庭教育,價值觀塑造是完全不同的。

而這纔是關鍵中的關鍵。

在我的來訪者中,有一個女生給我留下了極爲深刻的印象。

她是一個在一線城市漂的外來打工者,她和男友的感情也不錯,也發展到談婚論嫁的階段,但是這時問題發生了。

她和我說,她怎麼也理解不了,男友買房爲什麼要貸款,她非常害怕過那種一睜眼就還錢的日子,她的想法是,如果房子買不起就不買就是了,租房子結婚她也不介意。

可是,她的男友卻認爲,一線城市的房價還有的漲,而且自己又是剛需,遲早也得買,不如現在買的最划算,貸款就是了,無非一個月也就七八千一個月,但是他們兩工資收入加起來超過2萬了,應該也能還得上,而且如果漲了就是賺的,就算沒漲,也不用每個月給房租交錢了,她男友怎麼看都覺得這是一筆不錯的買賣。

可是,她怎麼都理解不了,而且也無法感同身受。

你看,這就是典型的不匹配。

這只是他們關係的一角,而並非全部,般配就會體現在兩人生活的各種決策中,當兩人的決策不一致的時候,就會有爭執和矛盾,而當這種矛盾多了以後,兩人的關係就會出現更大的問題,雙方也都會想,“我是不是找錯人了?”“我們兩是不是不合適?”等等。

這個時候,通常再去後悔的話,多半已經晚了。

在選擇一個伴侶的時候,我們就要注意,他的言行思維方式,價值觀,消費觀,生活方式等等這些底層的邏輯,只有當這方面匹配的時候,一個人的外表,經濟等等外在的條件在婚姻這樣的長期關係中,纔會發揮出作用。

可是,我卻看到的是,太多的人在婚姻這樣的關係裏,本末倒置。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