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公,姬姓,名旦,西周开国元勋。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言论见于《尚书》之《大诰》、《康诰》、《多士》、《无逸》、《立政》诸篇。

有史学家研究称周公是周朝最早的辅政大臣,亦有学者分析周公亦担任过周朝的国君。不论如何,周公处于西周的统治阶层,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他为周朝的前期稳定做出的突出贡献也是值得肯定的。时至今日,周公的一些思想仍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周公的“保民”思想,堪称儒家思想的源流。这一思想直接启迪了孔、孟,进而催生了“民本”思想。在周公所倡导的德治思想中,“保民”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保民”的先决条件就是“敬德”,二者之间相互依存,在执行德政的过程中缺一不可。

《尚书·五子之歌》是历史上第一部叙述了民本思想的作品,作者从前朝灭亡的历史反思入手,阐述民本的重要性:

太康尸位,以逸豫灭厥德,黎民咸贰,乃盘游无度,畋于有洛之表,十旬弗反。有穷后羿因民弗忍,距于河,厥弟五人御其母以従,徯于洛之汭。五子咸怨,述大禹之戒以作歌。

其一曰:“皇祖有训,民可近,不可下。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予视天下愚夫愚妇,一能胜予,一人三失,怨岂在明,不见是图。予临兆民,懔乎若朽索之驭六马,为人上者,奈何不敬?”

其二曰:“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甘酒嗜音,峻宇雕墙。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其三曰:“惟彼陶唐,有此冀方。今失厥道,乱其纪纲,乃厎灭亡。”

其四曰:“明明我祖,万邦之君。有典有则,贻厥子孙。关石和钧,王府则有。荒坠厥绪,覆宗绝祀!”

其五曰:“呜乎曷归?予怀之悲。万姓仇予,予将畴依?郁陶乎予心,颜厚有忸怩。弗慎厥德,虽悔可追?”

众所周知,夏亡于桀,这个历史上最早的王朝,因无德而失国统。夏朝为后世带来的历史教训便是:“民可近,不可下;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在探讨商朝灭亡原因时,周公首次提出了“保民”这一治国理念。周公认为,周朝想要将国祚延续下去,就必须汲取前朝的前车之鉴,不能重蹈商朝不重视民本的覆辙,力行“保民”。

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敬德”的基础上的。《尚书·周书》的部分提到,殷商之所以走向灭亡,就是因为不敬德而招致天谴。之所以周能代商,亦是因为先王(文王)曾在发展过程中“敬德”且“明德”,所以才能确立统治地位,取代无德的商朝。想要让周朝的统治地位持续下去,就必须效仿先王,进行“敬德”。

随着时代的发展,周公所提出的治国理念已逐渐不适用于周朝的发展趋势。因此,孟子在“保民”的基础上,突出了仁政、王道的理论。所谓仁政的政治体现,就是与民休息,“省刑罚,薄税敛”。与周公相同,孟子亦在前朝的灭亡教训中汲取到经验,提出“暴其民甚,则以身弑国亡”。

除此之外,孟子还总结了夏商周三代得天下的原因,认为:大禹、成汤、文王都是因为仁政而取得天下,而桀纣皆是因为不仁而失天下。在孟子的论述中我们能够看到,“仁政”的概念比“德政”更加宽泛,但是,其本质仍是“保民”。

《寡人之于国也》里明确提到: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在孟子眼中,那些能够取得天下的统治者,所施行的王道皆是仁政。不同于周公的德政,孟子的仁政中还带有民贵君轻的主张,这是孟子思想中较有特色的地方。

孟子表示:

身为君主的统治者必须重视百姓,土地、人民和政事是君主治国的“三宝”。倘若,君主犯了大过错,臣子可以谏言,倘若,君主不听谏言则臣子有权力逼其易位。至于像桀纣一样的无道昏君,普天之下人人得而诛之。

同时,孟子还认为:

以暴力手段兼并土地是下下之策,应该在自己的统治区域施行仁政,争取民心皈依,不战而胜。只要足够仁义,既能“仁者无敌”。

在价值观方面,孟子的思想亦十分独特。

孟子主张“舍生取义”: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孟子认为:

礼义是约束人类行为的根本,绝不可因为优越的物质条件背弃做人之本。在面临生命与礼义的抉择时,亦要选择后者。所以“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那么,为什么孟子思想不受后世统治者待见呢?

关键就在于孟子提倡民本的同时,还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将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将国家的利益放在第二位,九五之尊反而屈居二者之后。

在现代人看来,孟子的主张无疑是正确的,领导人应该以爱护人民为根本,这是无可厚非的。但对于封建统治者而言,这种思想无疑有僭越之嫌,且颇为僭越。

封建统治者往往以王权神授的旗号统治万民,进行集权统治。既是集权,自然不会容忍人民拥有推翻政权的权力。

正因如此,《汉书》才将《孟子》放在诸子略中,将其当做子书,并未将《孟子》提高到足以与《论语》等名著对等的高度上。

据说,在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孟子》还被朱元璋进行了大量删减,想来多半是“民本思想”触了专制者的霉头所致。

参考资料:

【《尚书·五子之歌》、《孟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