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這部劇的時候,《大秦賦》已經播到了六十七集,評分也從最初的9.2一點點掉到了現在的6.1。

按理說,這部劇剛播出的時候就應該推薦,當時的口碑還沒有現在這麼槽糕。我還想着,等播完再聯繫前幾部作品對比一下,即便拍得沒那麼好,也可以把亮點和缺點放在一起寫寫。

結果追到現在,只剩下了一言難盡。

《大秦賦》

說起來,這部劇絕對算是我今年最期待的一部歷史劇。 一是播出之前的演員陣容,光看名單也能看出整部劇的大製作。

主演不管是張魯一還是段奕宏,都是讓人比較放心的演員,配角同樣也出現了很多熟悉的面孔。

二是作爲“大秦帝國”的收官之作,終於講到了秦始皇如何一統天下的這段歷史。 要知道,大秦帝國系列的前幾部作品,口碑雖然一直很好,質量也堪稱國產歷史劇的標杆,但由於相對冷門的題材,熱度一直不溫不火。

好不容易,故事熟悉了,投資變多了場面更大了,卻沒想到這部《大秦賦》之所以能夠出圈,依靠的是“大情婦”和“嫪毐傳”這些不忍直視的調侃和吐槽。 雖然在六十集之後,秦王嬴政決定東出之後,劇情出現了一定的好轉,呂不韋選擇自殺的那段對白也非常動人。

但遺憾的是,這部已經陷進爭議漩渦的《大秦賦》,整體而言,依然算不上一部優秀的歷史正劇。

其實從標題也能看出來,這裏說的一言難盡,更多的是指我追劇下來內心的矛盾。 前幾天,因爲太多人罵張魯一紮戲,富大龍還專門發了一篇長文,裏面提及了很多“大秦系列”當初所面對的質疑以及大家爲這些作品付出的心血。

我覺得,這些都不是簡單的客氣話。而這部被寄予厚望《大秦賦》,僅從剛開始的前幾集來看,也確確實實是朝這個方向拍的。 你很難說這部劇拍得一無是處。 比如呂不韋這個角色。從一開始別人眼中的賤商賭上全部家財,到後來成爲相邦爲秦國出謀劃策,即便是最後結束自己的生命,依然不忘初心。

歷史上的呂不韋未必就是這樣,但整體而言,這個角色塑造得相當成功。

可它畢竟是一部嚴肅厚重的古裝正劇。 爲了塑造豐滿的角色,劇情和歷史出現一定的偏離,沒人會過分計較。 但如果只是爲了吸引流量關注,討好那些天天被拿來背鍋的“年輕人”,一味畫蛇添足地改編,則是完完全全的本末倒置。

爲什麼大多數觀衆對這部《大秦賦》失望至極? 最大的原因就在於,它丟掉了歷史劇最重要的兩樣東西:

緊湊的故事節奏以及對歷史的敬畏之心。

先說說這部劇的故事節奏。

最讓人頭疼的,就是把過多的視角放在了宮鬥戲碼上。 宛如兒戲的權力鬥爭,一播就是幾十集。

那些觀衆期待看到的重要歷史節點,只用一句不痛不癢的人物旁白便簡單跳過。 自以爲了解市場的喜好,拼命加一些無關緊要的劇情,結果主線內容不僅沒講好,好端端的一部“大秦賦”也被硬生生改成了“大秦流水賬”。

流水賬也就罷了,被質疑的還有角色的塑造。劇中的不少內容,乍一看像那麼回事,可一旦細究下去,只會讓人覺得前後衝突。

就拿嫪毐叛亂這件事來說吧。 且不說戲份是否太多,最終的目的大家都能看出來,就是爲了突出嬴政想要親政的不易。 可問題是,你在前面花了那麼多的時間鋪墊嬴政和李斯的計劃,又是找藉口讓嫪毐謀反,又是提前安排臥底,彷彿一切盡在掌握,結果驪山數萬大軍說丟就丟,就連自己的兒子也差點喪命咸陽。 命懸一線的緊張感倒是拍出來了,可這兩個角色的謀劃只會讓人覺得一文不值。

還有編故事的邏輯,不少地方也經不起歷史背景的檢驗。 比如秦國對楚國發動戰爭這一段。劇本爲了突出秦國的正義,竟然編出幾個楚國的百姓由於忍受不了本國的壓榨,不得不逃往臨近的秦國,甚至喊出了“我不要當楚民,願成秦人”的口號。

僅僅是符不符合歷史記載的問題嗎?

不完全是。 這次寫秦國攻打楚國,你就讓楚民逃往秦國。 下次輪到幾國合縱抗秦,你又滿口天下苦秦久矣。 不能說這樣寫一定有問題,畢竟每個諸侯國都有自己的立場,也有自己的特點。 可劇本呈現出來的樣子,更加接近一時興起,爾虞我詐看不見,百姓的疾苦更是完全變了味。

再說對歷史的敬畏。

我也看了不少大家的吐槽,大多數的劇情都源於編劇自身的水平。 比如嬴異人面對敵軍對妻兒的威脅,喊出的那句“我要把你趙氏殺光”明顯忽視了趙秦同源。

這一段的表演完全沒問題,包括面對數十萬的合縱聯軍,嬴政提出要放其進函谷關,再把他們一舉殲滅的戰術,更是把戰爭當數字遊戲。

相較於這些水平參差不齊的細節,劇中更讓我無法忍受的,其實是一些啼笑皆非的錯誤和劇情。 比如面對淳于越,角色公然喊出了于越兄。

說實話,這段劇情我的印象很深刻,其滑稽程度,可以類比看《三國演義》的時候,突然有人對諸葛亮喊出了一句葛亮兄。

還有趙國爲了牽制秦國,竟然讓一國丞相偷偷跑到他國綁架太后。 這已經不是狗血了,簡直就是在寫歷史科幻劇。 要我說,這段劇情還不夠,不如在嬴政見郭開的時候繼續刺殺,這樣後面的“荊軻刺秦王”也不用提了。

要知道,請一個專業的歷史顧問應該花不了多少錢 再不濟,觀衆喫點虧,你把第一集打仗大場面消耗的資金省下來,估計找完幾個人還有富餘。

最後還有一個問題。

一開始沒注意,不過隨着劇情的推進,越來越明顯。 這部劇的主角是秦始皇,主線講的也是他如何一統天下的故事。 但編劇在寫劇本的時候,由於太強調這一點,導致“一統天下”既變成了劇情的主要方向,與此同時,也變成了劇情展開的限制。

從已知的結果還原模糊的歷史。 「 一統天下」這幾個大字,幾乎從頭喊到了尾,而且不只是嬴政一個人,似乎大秦的每一個臣民都預見到了這一點,信心滿滿,毫無後顧之憂。

說白了,拍歷史劇,尤其是像大秦系列這樣的歷史正劇,最忌諱的就是透過歷史的後視鏡,把那些出現在史書上的名字變成講故事的工具人。

觀衆要看的不只是結果,更是跌宕起伏的經過。

值得一提的是,關於這部劇的吐槽,還有一個“疑問”被很多人提及。 那就是按這部劇的拍法,統一六國的爲什麼會是秦國,而不是趙國? 別看只是一句玩笑,但在我看來,實際上這纔是對這部劇最大的嘲諷。

言下之意,這拍的不是歷史劇,倒更像是穿越劇。 花了這麼多錢,請了這麼多的好演員,據說劇本還打磨了數年。 結果拍完,觀衆卻感覺看了一部盜版的《大秦帝國》。 說到底,觀衆厭惡的不完全是這部《大秦賦》,更多的還有這部劇背後所代表的,那種自以爲是的討好。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