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讀書人一直都有濟世救人的情懷——達則兼善天下,窮則獨善其身,所以古代讀書人很多都懂醫術——不爲良相,則爲良醫。其實中醫理念與治國謀略是相通的,正所謂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

比如我們現在常說的病毒感染,西醫的做法是儘快找到殺滅病毒活性蛋白的特效藥,但病毒作爲微生物,往往變異很快,很難找到準確的藥物進行治療;再一個就是培養病毒,減弱其毒性,然後研製出疫苗,刺激人體免疫力去消滅病毒。就目前的情況看,西醫除了提煉出抗生素對付細菌比較有效外,對付病毒似乎是一籌莫展。而且西藥在殺滅病毒活性蛋白的同時會損傷免疫細胞的活性蛋白,有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嫌疑。

中醫理論在遇到病毒時,往往描述成“外邪入侵”,也許是古時候顯微科技不發達,所以中醫不研究如何殺滅病毒,而是強調如何提高自身的抵抗力。中醫將外邪分爲風、寒、暑、溼、燥、火和疫癘,只要針對這些產生病毒的因素進行治療,外因祛除,病毒也就沒有了生髮的動力,自然會被人體免疫力降服,同時還提高了身體的抗病能力。

中國在兩千多年的歷史上,一直處在強敵環伺的狀態,所以總是從全局和長遠的利益角度看待問題,秦始皇修長城可不是爲了一代兩代人,而是爲了——千秋萬代,因此中國在與強敵對抗時也是從戰略高度出發來解決問題。孫武將這種思想運用到軍事上就強調——全國爲上,破國次之;全軍爲上,破軍次之;全旅爲上……是故百戰百勝,非善之善者,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這樣做的目的:必以全爭天下,故兵不頓而利可全。即達到了臣服敵人的目的,自己又不費一兵一卒,反而增強了自身的力量。

也許在大國間的交鋒中,不在於你做對了多少,而在於你少犯錯,所以孫武強調——善戰者,先爲不可勝,而不失敵之可勝;不可勝在己,可勝在敵。

我們現在也是這樣,遇到他國的威脅時不尋求主動出擊,而是將對方作爲磨刀石,不斷強化自己,畢竟大秦帝國的崛起之路爲我們提供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其實並不遙遠。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