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波報道

2020年已進入最後一個月,覆盤這一年的商業風口,伴隨“消費升級”、“普惠金融”概念的引導,爲消費者提供源源不斷現金流的消費信貸產品悄然興起。而近期幾則氾濫刷屏的“土味”借貸廣告,也因誤導消費者與弱化風險防範意識,再次將互聯網企業的借貸業務推至風口浪尖。

人民銀行公開數據顯示,中國個人短期消費信貸餘額在2013年僅爲2.66萬億元,不過短短數年,這一數字已成倍增長並在2019年刷新至9.92萬億。消費信貸市場增長率陡然上行,是國人的消費觀從“熱衷儲蓄”的傳統保守,向“越來越喜歡透支”變遷的具象體現。

在社會發展推動消費形式不斷髮生轉變的當下,品類繁多的消費信貸產品就像一把雙刃劍,在給理性消費者帶來便利的同時,也讓部分人羣深陷泥沼。有關專家提醒,消費信貸作爲一種金融工具,被廣泛認爲有促消費的作用,除相關部門理應對其進行嚴格監管外,大衆也要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消費觀,學會力所能及、適度消費的應對方式。

消費信貸持續升溫

即使沒工作也要活得瀟灑、甚至可以環球旅行;即使生活過得有些拮据,作爲一個稱職的父親也要爲女兒辦一個鄭重其事的生日;即使苦惱於花銷太大,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也要置辦好整身的行頭回家,大手大腳地讓父母過個好年;一個慷慨地幫助他人升艙、盡孝心的老闆,原來是教對方如何使用網貸借款……在情侶對話、面試場景中,或每條大街小巷,每個人的嘴裏引出借貸產品,並將借貸額度直接與個人財富、能力和可靠度掛鉤。

此類互聯網企業的借貸廣告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各大APP中。不僅將規勸用戶借錢的意圖粉飾成滿足親情需求,亦或是解放自我提高生活品質,更是在放大人們財富焦慮、消費慾望和美化消費主義的同時,不斷地弱化其背後的還貸壓力,甚至把借貸生意美化成“助人爲樂”,因而被大衆所詬病。

在極具誘惑力的虛幻安全感的鼓動下,不少中國年輕羣體在追求美好生活的道路上一路狂奔,而在開啓借貸消費這扇大門後,因不同人認知上的差異,也讓他們走上了截然不同的道路。

“超前消費”、“積少成多”、“以貸養貸”、“焦頭爛額”如今成爲李超生活中頻繁出現的關鍵詞。他告訴記者,年輕人多喜歡討論時尚、運動和數碼產品,想擁有這一切靠自己薄弱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快速實現的,因此開始嘗試超前消費。“剛開始覺得一個月僅還幾百塊錢會很輕鬆,”李超表示,只要習慣於使用消費信貸產品的便捷,加上對誘惑缺乏抵抗,只覺得有錢就花,喫喝玩樂一樣都沒落下,直到債臺高築才南柯夢醒,驚覺已經到了無法憑自己能力償債上岸的困局。

能買吸塵器就不用掃帚;100塊錢一張的面膜用起來毫不心疼;車釐子貴過一頓飯,可“我想喫”就是購買的原動力。AJ、盲盒、包包,什麼流行就追求什麼,一些自制力差的羣體在所謂“精緻窮”的泥潭中循環往復。

心理學專家張煜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使用現金支付中,消費與支付鏈接得最爲緊密,而使用消費信貸支付,“掏錢付款”的儀式感會在無形中被削弱,因此讓人感覺更加輕鬆,併產生一種邊際遞減的“收穫感”和“幸福感”,進而刺激消費行爲的延續。

尤其如今相關借貸產品的宣傳廣告多以情景劇的形式出現,雖是直白到不加遮掩的拙劣套路,卻能依靠算法精準地狙擊人性的弱點。在過去傳統的認知中,借貸本該是“無可奈何”情境下的別無選擇,利息也本該是阻礙消費者花錢的疑慮,但在廣告裏卻被包裝成了精美的饋贈和生活必需,引人誤解地以爲只要肯掏出手機借貸,人人就都有美好未來,與主流價值觀產生背離。

記者梳理發現,除日息低、到賬快、額度高的通用話術外,大平臺主要聲稱自己操作規範、安全合規;小平臺則說自己無門檻。利息方面用日息或限期免息計算,儘量淡化借貸風險。至於不工作怎麼還錢,長期寅喫卯糧下如何收尾,廣告中並沒有提及解決方法,當然也根本沒有解決的方法。

但與此同時,不想佔用自身過多資金也成爲另一羣體選擇信用消費的重要原因。對於市民張女士而言,頻繁使用消費貸,不僅可以省下手頭的現金來做理財,也可以通過累計的高積分去享受各大平臺推出的多項優惠活動,且只要在合理控制的範圍內,張女士認爲消費貸也確實可以解決平日裏的一些燃眉之急。

海輝基金分析專員李焱指出,互聯網金融產品借貸方便、低門檻的特性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它確實能夠爲一些人提供便捷,另一方面則可引誘部分本身抗風險能力差又存在着各種剛需性的消費需求的羣體,超出實際能力消費和借貸。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

如果留心,我們不難發現,越來越多的互聯網企業開始涉足金融板塊,只要有流量的平臺,金融業務似乎成爲了標配。而通過信用消費工具,使用者可以藉此享受“先消費、後付款”的購物體驗,且享有一定期限的延後付款期或分期付款。

如果說當代商家最想要取悅的羣體,年輕人毫無疑問是第一梯隊。作爲新生一代,他們未來的現金流用於折現能力較高,至少也有父母長輩可以兜底兌付,還能夠主導未來較長時間的消費格局,卻未必有較好的自控力及完善的消費觀。這些特點使得年輕人逐漸成爲消費借貸行業中最好的廣告對象,以及各大互聯網企業跑馬圈地過程中最好的借錢主體。

在各個平臺潛移默化的極力推行下,借錢的門檻變得越來越低,品類繁多的消費信貸產品又爲消費者提供着源源不斷的現金流,爲超前消費的年輕消費者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進而滿足其某一特定階段的消費慾望。

在李焱看來,合理範圍內的消費主義是歷史的必然,也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沒有消費就沒有生產,生產無法繼續就會影響就業,沒有就業更不會有消費,從而陷入惡性循環。因此,無論是經濟結構中對消費的倚仗,還是政策層面的正向引導和鼓勵,消費信貸市場對暢通國內大循環、推動經濟健康持續發展都有着至關重要的作用。

事實上,借貸平臺在正規合法經營的前提下,年輕人寅喫卯糧的責任,的確不需要他們過多地揹負。但李焱指出,金融產品畢竟不同於普通的產品與服務,關係到消費者的基本經濟生活。消費貸應在創新的同時又具備守牢底線的審慎態度,服務於那些本就因爲陷入困難而不得不貸款的普通人,將科技向善落到實處,而不是一味渲染借貸的低門檻,用低劣赤裸的話術,讓消費者忽視應當承擔的風險和代價。

事實上,針對借貸業務本身的規範,監管部門已經出臺了很多監管規則。2019年3月,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網絡借貸不實廣告宣傳涉嫌欺詐和侵害消費者權益的風險提示》,要求各從事網貸業務的會員機構及提供網絡小額貸款服務的相關機構應恪守行業自律要求,堅持合規審慎經營,不違規宣傳和發佈不實廣告。此後,2020年11月2日,中國銀保監會、中國人民銀行發佈《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對網絡小額貸款業務的定義、經營範圍、公司准入門檻等內容作出了規範。

從現狀來看,網絡借貸廣告宣傳亂象依舊廣泛存在,可見對於借貸在廣告宣傳方面的亂象,相關監管在某種程度上仍比較缺失。李焱指出,企業不是公益性平臺,總歸要實現盈利,而其利潤來源,恰好是那些剋制不住自己,免息期之內還不上只能申請分期付利息的年輕消費者。在相關部門倡導適度消費的價值觀念、正確教育和引導年輕人的消費觀、加大對互聯網金融持續管控的同時,更需要受衆們提高警惕,在享受現代科技便利的同時,不要變成“消費主義”的奴隸,這不是金融的正確打開方式,更不是一條通往幸福的道路。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