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的故事相对于其他的武侠故事有何特殊之处?毋庸置疑,金庸讲故事的能力的确没有多少人能够比得上,但更重要的一点在于他对角色的设定,武侠的故事往往需要强调正与邪的冲突,于是一些作者会将角色设定得非黑即白,这样的做法固然能够让矛盾更为尖锐一些,但也会让角色失去“人味”,毕竟真实的人是有多面性的。

(岳老三、段誉剧照)

而金庸笔下的角色就有多面性,恶人有时会有善良的一面,如岳老三救段誉,而好人也偶尔会有黑化的可能,比如花铁干,不过本文要提到的这位高手更特殊,金庸对他的定位既不是好人也不是恶人,因为这人正邪两道的高手都敢得罪,最难能可贵的是他还得到了正邪两道人士的尊重。

一、

正邪两道之外的高人

似乎涉足武林的人都会被赋予一个立场,要不就是正派,要不就是邪派,而金庸的武侠世界中却有第三方立场,亦正亦邪,而且这样的人还不少,往往这类角色还特别有魅力。

比如说“双雕”中的黄药师就是这么个亦正亦邪的高人,他外号“东邪”,若是不了解他这人的人恐怕会以为他理所应当是个邪派中人,其实不然,东邪的邪指的并不是邪恶,而是他这人不屑于那些繁文缛节,行事风格自成一派,即便有人误解他,他也不屑辩解,为人有些古怪,才得了这么个名号。

(黄药师剧照)

除了黄药师之外,那“剑魔”独孤求败的立场也可以说是亦正亦邪,毕竟在他的生平自述中有这么一段描述:“纵横江湖三十馀载,杀尽仇寇,败尽英雄,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等于在独孤求败眼中没有所谓的正与邪,只要是高手,就是他的对手,他存在的意义就是击败所有人。

(独孤求败剧照)

不过他们并非本文谈及的那位高手,因为黄药师几乎就没怎么杀过人,至于独孤求败,也不符合“被正邪两道敬仰”的设定,因为武林中压根没几个人知道他的存在。

二、

平息纷争的世外高人

《倚天屠龙记》一书中最有武林威望的人莫过于武当派的祖师张三丰,但张三丰毕竟年事已高,多数时候其实都是退居幕后的状态,他虽是德高望重,正邪两道都尊敬他,但他没杀过正道中人,也很少参与武林之事,所以也非本文所指那人。

而本文要提到的那位高手则很少有读者记住他的存在,那人名为太虚子,是个连门派都不明的高手,不过他的出场是震慑住了武林群雄。

原著道:“如此接连三十余人,一一侮辱了谢逊一番。最后一名长须道人出来,稽首道:‘贫道太虚子,我两位师兄命丧谢大侠拳底。贫道今日得见谢大侠风范,深自惭愧,

贫道剑下也曾杀过无数黑白两道豪杰

,我若找你报仇,旁人也可找我报仇。’说着拔出长剑,左手振指一弹,当的一声,长剑断为两截。他投断剑于地,向谢逊行礼而去。

群雄窃窃私议,这太虚子江湖上其名不著,也不知是何门派,武功却如此了得,更难得的是心胸宽广,能够自责,看来再没人出来向谢逊为难了。

(张三丰剧照)

这里交代得十分清楚,众人对谢逊改变看法就是因为太虚子做出的这个举动,他主动放弃了对谢逊的寻仇,不过金庸却是在轻描淡写间交代清楚了关于这个角色的四个设定。

一是他武功了得,能够轻松的用手指将剑给折断,这内力只怕远非常人所能相比。

二是他不属于任何一个门派,毕竟屠狮大会上武林各大门派都有代表前来,却不知道这人属于何门何派。

三是这人行事风格让人捉摸不透,因为从他自己的说法来看,他正邪两道的高手都杀过,那么他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很难说清。

第四点就是武林群雄在看了太虚子的做法之后都对这人感到十分敬佩。

只是太虚子这人并没有得到多少戏份,在短暂登场后便再也没有出现过,若金庸围绕这个角色来写一段故事,应该也会十分精彩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