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热血青年

1947年,在英美支持下,联合国通过决议,在一直以来被英国托管的巴勒斯坦国土南部,建立了犹太国家——以色列,穆斯林心中的圣城耶路撒冷也要与犹太人共享,一时间巴勒斯坦国民群情激愤,阿拉伯世界震怒不已,以色列就如伞兵一样,被穆斯林国家包围其中。

在埃及、在约旦、在叙利亚等阿拉伯国家,一支支由巴勒斯坦人组成的复国组织相继崛起,一个个热血青年加入到了抗争犹太人的洪流之中,15岁的萨拉赫哈拉夫便是其中一员。

以色建国高层会议

萨拉赫哈拉夫出生于1933年的雅法,南临现在以色列的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当时的雅法主要为阿拉伯人聚居区,特拉维夫则是犹太人建立的城市,由于萨拉赫的父亲经常与犹太人做生意,所以萨拉赫一家都能讲一口流利的希伯来语。而在这一地区是倾向于犹太人的英国地盘,所以没当争斗发生,最终受惩罚的永远是阿拉伯人,萨拉赫经常穿梭于特拉维夫,免不了遭受犹太青年的欺负,12岁时因犹太人诬告斗殴,被判入狱一年,出狱后的萨拉赫决心复仇,加入了穆斯林极端组织,暴力报复的火焰在他胸中燃烧。

散居世界各地犹太人蜂拥来到以色列

早在19世纪末,犹太复国主义就已开始兴起,大批散居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向巴勒斯坦这块先祖起源之地汇聚,阿拉伯人的势力被逐渐削弱,为抑制不断蔓延的犹太主义,20世纪20年代,“穆斯林兄弟会”应运而生,以埃及开罗为中心,向整个伊斯兰什叶派世界扩散,在50多个地区建立分支机构,尤其是叙利亚、约旦、巴勒斯坦等与犹太聚居区毗邻的穆斯林国家,开罗俨然成为所有志在对抗犹太人的穆斯林的圣地,萨拉赫哈拉夫在1950年同样怀揣梦想移居开罗,次年加入穆斯林兄弟会。

二、改变命运走向的人

在开罗的这段时期,萨拉赫遇到了同样在这里求学、日后叱咤风云的巴勒斯坦第一人亚西尔·阿拉法特,当时的阿拉法特已是在开罗的巴勒斯坦学生会主席。毕业后阿拉法特继续在埃及学习军事,而萨拉赫回到加沙成为了一名老师,直到接到了阿拉法特的那通电话。

出生于耶路撒冷,在战斗中成长的阿拉法特深信“枪杆子里出政权”的亘古真理,开罗留学结束的阿拉法特已是巴勒斯坦青年中的一面旗帜,这位擎旗者振臂一呼,在科威特聚集一众巴勒斯坦青年才俊,成立了“法塔赫”,也就是人们所熟知的“巴勒斯坦民族解放运动”,起事众人当中,萨拉赫是那颗冉冉升起了运动新星,掌管着“法塔赫”的情报系统,一时之间成为阿拉法特之后的二当家。

萨拉赫(右二)与阿拉法特

三、被穆斯林兄弟出卖

巴解组织由于在巴勒斯坦的土地上很难立足,都是在别国的地盘上活动,由于约旦和黎巴嫩大量接纳该组织成员,所以实际的大本营也就是在这两个国家。

由于自身实力的不足,无法对以色列或西方国家的军事目标动手,就转而求其次对平民进行袭击,尤其是以色列老百姓,时常会遭到莫名的袭击而丧命,这招致了以色列的强烈反击,对约旦和黎巴嫩境内的巴解成员展开报复,自然也就顺手给收留他们的约旦点颜色看看。

约旦街头的巴解组织士兵

本来想着胸怀天下,放眼全世界穆斯林大团结的约旦国王,在一波又一波打击之下有点厌倦了这种替人背锅挨揍的局面,而另一边,巴解老哥们变本加厉、越玩越大,1970年5月,这些狂徒劫持了英国、德国和瑞士的三架客机,将机上300多名乘客囚禁于沙漠,幸运的是,这些被劫持者最后都顺利解救。

被劫持到沙漠的英国客机

这一举动彻底吓坏了约旦国王,害怕被“连带伤害”的年轻君主侯赛因下令军队武力驱逐巴解组织。驻扎约旦的巴解成员虽然人数众多,单也只不过是散兵游勇,在约旦正规军的攻击之下,节节溃败,人数折损过半,不得不一边抵抗一边撤往黎巴嫩。

被约旦俘虏的巴解士兵

在对抗以色列的阿拉伯联盟中,约旦与其他穆斯林兄弟有所不同,因为他是亲西方的政权,虽然对犹太人从不手软,但在一些触及欧美利益的问题上暧昧不清,这让那些站在苏联阵营的手足们颇有微词,虽然巴解组织不敌约旦正规军,但也给约旦造成了混乱,此时在一旁虎视眈眈,早就看约旦不爽的叙利亚觉得机会来了,找到巴解残存势力作“带路党”,攻入约旦。

约旦国王亲临一线视察

叙军一路势如破竹,眼见无法招架的侯赛因国王向英国求援,在英美的撮合制下,以色列开始介入争端,叙利亚只得罢兵,而约旦从此再未参与任何对以色列的敌对行动,转而对巴勒斯坦的土地虎视眈眈。

巴解组织成员很多都隐藏在约旦的巴勒斯坦难民营,在驱逐巴解组织的过程当中,约旦军队在难民营大开杀戒,数万巴勒斯坦人在这场浩劫中丧生,1970年的这个9月,对于巴勒斯坦人来说,是黑暗无光的。

约旦境内被摧毁的巴勒斯坦难民

四、天谴行动

巴勒斯坦人从此将约旦国王侯赛因视为伊斯兰的叛徒,巴解组织的复仇名单上又添了一个名字——约旦。巴解内部在打击中也分崩离析,其中讲究血债血偿的一众豪杰另立门户,并用“黑色九月”的名字来纪念那场滔天灾难,萨拉赫哈拉夫秘密支持新堂口的成立,成为隐居幕后的大老板。

萨拉赫(右一)与阿拉法特(中)

“黑色九月”隐没在人群之中,不再从事大规模正面对抗,在一系列刺杀、劫持、偷袭事件中扬名立威,尤其在1972年的慕尼黑奥运会期间,在运动员公寓劫持并处决了11名以色列运动员,震惊全世界,所有人此时才真正领会到什么叫做爆恐主义,什么叫做伊斯兰极端主义。

运动员公寓

事件发生后,以色列举国上下愤慨至极,但高层对于如何处置产生分歧,直到惨案月余过后,“黑色九月”又策划了劫机事件,换回了慕尼黑事件中残存的三名恐怖分子,西德的这次妥协彻底改变了“铁娘子”总理梅厄夫人的立场,立即特批成立“X委员会”,以色列军事高层精英尽数参与,情报局局长直接负责对巴解成员展开暗杀报复,行动代号“上帝的复仇”。由于众多重要巴解成员都是在欧洲活动,以色列情报局“摩萨德”为避免伤及无辜,也是费尽心机。

梅厄夫人

暗杀行动主要以爆炸为主,让这些罪犯死无全尸是摩萨德的终极目的,爆炸声从1972年10月一直响到1973年6月,“黑色九月”和“法塔赫”驻欧洲的众多代表和发言人永远消失,反过来“黑色九月”也没闲着,在全世界各地开花,以色列特工和犹太平民也是屡屡遭难,甚至连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也险些遭飞弹攻击,在意大利逃过一劫。

梅厄夫人发表演说

本已打算偃旗息鼓的摩萨德面对梅厄夫人的遭袭,决定继续报复行动,行动目标是“黑色九月”现任首领阿里·哈桑·萨拉梅。不过这一过程持续了6年之久,暗杀人员的脚步辗转挪威、瑞士、伦敦等地,数次行动均未成功,随着以色列国内外形势的转变,“上帝的复仇”暂时中止。

1977年,梅纳赫姆·贝京走马上任以色列总理职位,这位一直主张暴力手段收复失地的铁血总理,初任伊始便重启“上帝的复仇”,萨拉梅又上了摩萨德的暗杀名单。

摩萨德利用美人计,顺利接近萨拉梅并摸透了他的行程,1979年1月22日,萨拉梅在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出行途中被路旁的汽车炸弹炸成重伤,被送到医院后不治身亡。

萨拉梅拥趸为其举行葬礼

五、结怨萨达姆

虽然萨拉梅是“黑色九月”的领导人,但在以色列和欧美情报系统得到的信息中,萨拉赫·哈拉夫才是幕后老板。约旦事件之后,萨拉赫被约旦当局逮捕,而后因主动承担两方的谈判调停而被释放。慕尼黑事件发生之后他在各种场合极力呼吁同志们停止暴力行为,一度被巴解同事们嘲笑为软弱,可以说萨拉赫在业界已经名誉扫地。

但以色列的情报机构认为这都不过是萨拉赫掩饰真正想法和身份的一种伪装,整个慕尼黑事件都是萨拉赫在背后策划,挑选枪手、准备武器、安排运输,这一切计划都有萨拉赫的身影,甚至被逮捕的恐怖分子也指控过萨拉赫。

阿拉法特更像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萨拉赫则是实用主义的倡导者,为了利益可以与任何人结盟,在波斯湾战争前,因反对萨达姆之前对待穆斯林兄弟的政策,公开呼吁巴解组织保持中立,不对萨达姆提供一兵一弹的支持,与伊拉克彻底结了梁子。

阿拉法特(右)与萨达姆(中)

进入90年代的巴解组织已是分崩离析,新社团鳞次栉比,其中以元老级人物阿布·尼达尔为首的派系虽名头没有制造过全球大事件的“黑色九月”响亮,但却是公认最为凶残、杀死无辜百姓最多的组织,尼达尔与阿拉法特因革命道路不同早在70年代就分道扬镳,在独立发展中不断制造流血事件,渐渐引起了美国中情局的注意,在80年末开始策划针对尼达尔社团的行动。

尼达尔组织士兵

在海湾战争开始的1991年,成功分化解散了“阿布·尼达尔组织”,萨达姆抓住机会,散布萨拉赫是帮助中情局搞垮尼达尔的“内鬼”,最终在当年,萨拉赫死于枪手的暗杀,也不知是尼达尔的手下所为,还是萨达姆借鸡生蛋,除掉这个眼中钉。

萨拉赫

六、新格局

2004年,巴勒斯坦人的救世主阿拉法特在巴黎去世,曾经的忠实小弟阿巴斯继任领袖,但此时的巴解失去了镇场面的老大哥,早已摇摇欲坠的内部联盟直接瓦解,甚至上演了一出枪手大闹灵堂的好戏。逐渐式微的巴勒斯坦面对日益强大的以色列不得不走上了和平共处的道路,虽然还有零星交锋,但像老一辈革命者们一样的斗争已不复存在,伊斯兰与犹太的对抗中心东移,伊朗成为了扛起穆斯林大旗的主力军。

以色列领土不断扩张

伊朗与以色列调兵遣将、你来我往,在隐蔽战线上互有胜负,伊朗的经济实力在美国制裁之下尽显颓态,宗教政府加紧对国内把控,民众生活水平下降颇多,也就造成了越来越多的伊朗人被策反,政府高层和重要人员接连被暗杀,而作为报复,伊朗也只能弄一弄以色列情报部门的海外人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