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電視劇《大秦賦》秦王嬴政終於要準備滅六國一統天下了,嬴政召開軍事會議與衆臣討論。秦國要東出就繞不開三晉韓魏趙,到底是先出兵攻打哪一個,衆臣各說一詞,其中李斯認爲先弱後強,先出兵滅了最弱的韓國,然後再攻打魏趙,而王翦認爲先滅了最強大的趙國,如此韓魏就能輕而易舉地攻下。試問是王翦對還是李斯對?在歷史上秦王嬴政是怎麼選擇的?

在歷史上秦王嬴政在軍事上是不會聽李斯的,因爲李斯的才能只能治天下而不能打天下,因此秦國制定的滅六國兼併天下的戰略計劃,第一個目標就是強大的趙國。秦國出兵三十萬攻打趙國,出兵前秦王嬴政聽從軍師尉繚之謀,派間諜去燕國,挑撥燕趙兩國的關係,間諜成功讓燕趙反目,兩國在邊境上大戰,很明顯燕國是打不過趙國的。

而燕太子丹和秦王嬴政是發小,因此秦國就以助燕爲名,出兵三十萬分三路攻打趙國,秦軍從西面、西北面、南面三路攻趙,重點是南面,目的是讓趙國與秦燕同時交戰腹背受敵。公元前236年冬,燕趙大戰之際,王翦率領一路秦軍攻下了戰略要地閼與,秦國就打通了從西面攻打趙國都城邯鄲的通道。楊瑞和率領一路秦軍攻下了韓陽(閼與之北),從西北面攻打邯鄲的通道也打通了。

桓齮率領一路秦軍從南陽出發,攻佔了安南,兵線推進到邯鄲之南,與邯鄲城僅隔一條漳水和少數城邑。三十萬的秦軍如一隻猛虎,對邯鄲垂涎三尺,情勢危急二十萬趙軍拼死阻擋,三路秦軍受阻不能前進,秦王嬴政改變策略,三路大軍合併爲一路由桓齮統率,從南面進攻趙國。桓齮不從正面渡漳水,跑到漳河下游渡河,秦軍迂迴到了趙軍的側後,攻打邯鄲東南面的平陽,秦軍和趙軍在平陽血戰,桓齮陣斬十萬趙軍,趙將扈輒陣亡。

形勢危急,趙王趕緊啓用北部邊疆名將李牧,李牧率領邊軍回到邯鄲,統率全部的趙軍抵抗秦軍。秦軍是大勝之師,士氣正旺,李牧決定先不與秦軍交戰,築壁壘固守,桓齮明白秦軍遠征不能持久,因此決定進攻肥下,誘使李牧率兵來救,李牧不上當,反而攻下了秦軍大營,逼得桓齮回軍來救,正中了李牧的圈套,秦軍被斬殺十萬,只有桓齮和少數護衛逃走了。

此次秦王嬴政滅趙的計劃,可以說是完全失敗的。但是一次挫折不能打擊秦王嬴政先滅趙的決心,因此在公元前232年又派出兩路大軍攻打趙國,一路從由鄴(今河北臨漳西南)北上,準備渡漳水佯攻邯鄲,一路主力由上黨出井陘(今河北井陘西北),企圖繞到邯鄲的背面。將趙國攔腰截斷,進軍到番吾,南面有漳水和長城據險而守。

李牧料定秦軍一時半會難以攻破邯鄲,決定集中兵力各個擊破,留下部分兵力守邯鄲,自己親率領主力北上反擊,進攻番吾的秦軍,這路秦軍遭到了李牧的重大打擊,被李牧軍一路追擊,最後不得不退出趙國境,接着李牧回師打擊進攻邯鄲的秦軍,聽到李牧回來,這路秦軍不戰而退,此次秦滅趙計劃也失敗了,這次秦王嬴政是沒脾氣了。

因此決定先發兵滅了韓國,公元前230年,秦王嬴政命內史騰率領十萬秦軍攻韓,韓國根本就無力抵抗,很快就被滅了,秦國設韓地爲潁川郡,書生說到這,大家是不是覺得電視劇《大秦賦》中李斯說的纔是對的,但真正的歷史證明王翦纔是對的。秦國兩次滅趙雖然失敗,但趙國的兵力也損失慘重,李牧雖然兩次重創秦軍,但趙軍的兵力卻無法得到補充,導致韓國派使求援,趙國根本無力救援,只能坐看韓國滅亡。

如果秦國不先攻打趙國,三晉合縱抗秦,秦國根本滅不了三晉中的任何一國。而趙國就算有名將李牧,也已經是強弩之末了,公元前230年趙國還發了大旱災,因此第二年秦國就發兵滅趙,王翦看到李牧領軍,給秦王嬴政上書使用反間計,王翦不是怕李牧,只是說李牧在,秦軍很難速勝,趙國滅亡是遲早的事,因此就算沒有大秦忠臣郭開,秦國也能滅了趙國,因爲此時的趙國已被孤立。

秦王嬴政滅六國的戰略,採取的是遠交近攻。趙國本來是想向齊國求援的,可惜秦國早就與齊國聯盟,最終趙國被孤立,而趙軍的兵力因爲連年的大戰也得不到補充,其實長平之戰,四十萬趙軍被殺神白起坑殺,趙國就永無翻身之日了,單靠李牧一個人,也只是延遲趙國滅亡的時間,畢竟人力有窮時,大勢不可阻擋,秦國只要破了六國合縱,就一定能兼併六國一統天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