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农村教师,我发现一个现象:很多农村学校越建越美,然而,教师的从教积极性却并不高,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在和其他老师谈论这个问题的时候,不少老师表示:教育投入如同“隔靴搔痒”,教师从教的积极性能高才怪!

我朋友所在的一所乡村学校,那所学校才翻建了两三年左右,翻建学校的造价是好几百万,这所学校看起来特别漂亮、特别有档次。如此豪华的学校,容纳个上千人估计没有多大问题。但是据当地的群众介绍,该校现在的学生人数非常“精致”,学校集合的时候只有一小撮人,全校的学生数估计在三四十人左右。

花了几百万块的钱建一所漂亮的教学楼,学生数量却越来越少,老师的积极性也每况愈下,这是为什么?五个字:孔雀东南飞!

在农村学校,因为教师待遇不怎么样,所以教学能力稍微强悍一些的老师都以农村学校为跳板,跳到待遇更好、更有前途的学校去任教。优秀的教师越来越少,自然会造成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其中自然包括学生也跟着离开农村学校,去师资力量更强的学校就读。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如果教育主管部门把这几百万快的钱省下来用于建一个教育基金会,然后把这些钱用于民间放贷,所得的利息用于奖教助学,相信这个地区的优秀教师也不至于跑得如此干净,优质的生源也很可能会留下一部分。

但问题是,教育资金的“好钢”并没有“用在刀刃上”,脚部痒了并没有脱下鞋子来搔痒,而是隔着靴子去“搔痒”,这样的学校走向没落是必然的事情。

如此漂亮的教学楼,再过五年之后会如何?可能还有零星的数个学生;那么十年之后会怎么样?学校撤并了,零星的学生全部“分流”到其他学校,教学楼必定会闲置下来。在这所学校旁边的另一所乡村学校就是“前科”——该校现在成了“农村旧房翻建的备用基地”:教学楼周边如果谁家盖房子沙子或者石料没地方放,这所学校的操场就立马发挥作用了……

如果你经常来“探望”这座教学楼,偶尔也会看到一些农民会把牛拴到学校操场上放牧。

我舅舅家旁边的学校,目前也撤并了,学校的教学楼成为村民晾晒五谷杂粮的场所,漂亮的教学楼成了农户晒粮食的场所,这是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如果在搞校园基础建设的同时兼顾乡村教师的福利待遇,我相信会有比较多的优秀教师愿意为乡村教育“守巢”。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如果教师无法静下心来心无旁骛从教,那么教育的希望又何在呢?提高乡村教师的准入门槛,耗尽“洪荒之力”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去农村学校任教,我觉得是一件不容忽视的事情,你觉得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