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經過數月的密集採訪、翔實整理,長篇報告文學《張莊之問》在河南蘭考張莊村首發,並簡單舉行了讀者見面會。《張莊之問》作者爲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劉先琴,由湖南出版社出版。

全國政協常委、原河南省政協副主席梁靜,光明日報社黨工委書記趙玉敏,河南省委宣傳部副部長、省新聞出版局(版權局)局長、一級巡視員譚福森,河南省扶貧辦黨組成員、副主任方國根,湖南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徐爲,河南省作家協會副主席、光明日報高級記者劉先琴、中共開封市委副書記秦保強、開封市委常委、蘭考縣委書記李明俊等領導,中央駐豫及河南省內主流媒體的相關負責人、記者與張莊村村民代表、讀者參與首發儀式。

《張莊之問》以中央領導視察張莊村時發出的“張莊之問”爲引子,以張莊村黨員幹部、扶貧工作隊等爲主線,講述了張莊村的歷史、貧困過往、脫貧過程及脫貧後的現狀,展現了張莊村黨員幹部羣衆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智慧脫貧致富奔小康的奮鬥歷程。

秦保強在致辭中表示,在新時代大背景下,《張莊之問》以張莊這個開封蘭考縣的小村莊作爲切口,鮮活記述了這些年張莊乃至開封全市、河南全省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領導囑託、傳承弘揚焦裕祿精神、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的生動實踐,及從“蘭考之問”到“蘭考大幹”,再到“蘭考大變”的深刻啓示。《張莊之問》這部力作一如既往地展現了劉先琴對時代變化的敏銳洞察力、優秀作品的強大感染力。新的征程上,開封黨員幹部羣衆更加需要宣傳部門的大力支持,更加需要新聞媒體的鼓與呼,更加需要《張莊之問》這樣的優秀文學作品。

譚福森在講話中指出,《張莊之問》是一本符合時代要求和人民期望的精品之作。作爲河南千千萬萬村莊中的一員,張莊的脫貧路是全省脫貧攻堅工作的一個縮影。講好張莊的脫貧故事,以“小切口”彰顯“大主題”,對於社會各界深入瞭解河南脫貧攻堅最基層的情況,有着特殊的意義。

“河南人民以決戰脫貧攻堅、實現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書寫了決勝全面小康的‘河南答卷’。”方國根表示,7年來,張莊村時刻堅持“黨建引領、產業支撐、政策助力、旅遊帶動”,在“脫貧攻堅、黨的建設、產業發展、美麗村莊”方面重點發力,不僅在2017年摘掉了貧困帽子,還在產業經濟、鄉風文明、村容村貌、鄉村治理、黨的建設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張莊村的變化代表了河南省近1萬個貧困村的變化。截至目前,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貧困村全部退出,貧困縣全部摘帽,區域性整體貧困得到基本解決,脫貧攻堅全面勝利在望。

徐爲認爲,《張莊之問》以大氣的框架、樸實的文筆、生動的細節繪製一幅精美的脫貧畫卷。作者以“村支書拆了自家的廠”“大貨車上的冰冷一夜”“遊家小院的變遷”等小故事,書寫了張莊的村民們在申學風、扶貧隊長孫興文、王衛、王曉楠等的帶領下脫貧的細節,呈現了張莊村的村民們傳承焦裕祿精神,依靠勤勞的雙手共同致力於脫貧奔小康的奮鬥歷程。《張莊之問》架起了一座湘豫文化交流的橋樑。它讓頗有文化底蘊的湘豫兩省以書爲媒,開展一次脫貧攻堅主題對話。它讓河南人民脫貧攻堅的故事感動了更多湖湘兒女,也讓出版湘軍爲河南扶貧宣傳盡了綿薄之力。

“感謝我腳下這方屬於黃河屬於開封叫做蘭考的土地。這塊土地創造出新的業績與輝煌,成爲寫作者的富礦,思想者的天堂。《張莊之問》的每一個篇章,每一段文字,都來自這塊土地上每一棵泡桐的綠葉裏,每一樹桐花的清香裏。”劉先琴飽含深情地說,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人們,他們用誠實的勞動回應領袖的召喚,一步一個腳印,走向心中嚮往的美好富裕的生活;他們的熱情和善良,激勵着我們筆下的每一次記錄,鍵盤上的每一次敲擊。《張莊之問》的每張紙頁裏,充盈着他們的汗水和熱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