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SME科技故事

一說輻射,有些人立馬就怕了,無論是微波爐、手機還是基站,反正跟輻射兩個字有關的就不是好東西。

那如果食物和輻射碰到一起,恐怕沒人會覺得不害怕吧,但實際上,很多食物在進入我們嘴巴之前都可能被輻射照射過,你已經喫過不少了。

包括各類肉品、水果、蔬菜、穀物、香料,甚至是中藥材。

首先問大家一個問題,受到輻射影響的動物還能不能製作成肉類給人類食用?

來看最經典的案例,1986年切爾諾貝利事故發生後,周邊的地區成爲了一個研究核輻射影響的“天然”實驗室,人類早已遷走,但卻留下了很多的動物。

這些動物包括農場裏的家畜、被遺棄的寵物以及野生動物。事故後,農場中的動物開始出現遺傳異常,新出生的小牛小羊有很多是畸形的,一些甚至活不過幾個小時。

這種情況在1989年和1990年較爲嚴重,每年大約有400只畸形動物出生,主要的畸形包括面部畸形、多餘的肢體、異常的色素沉積和較小的體型,以牛和豬最嚴重。

顯然,這些家畜都不能作爲人類是食物,但並非因爲它們是畸形的,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輻射本身。

正常情況下,反應堆中的發生的核裂變會產生γ射線和中子射線。γ射線是一種波長極短的電磁波,它的穿透性很強,攜帶能量高,能造成生物體內的DNA損傷。

中子射線是自由中子流產生的,由於中子不帶電穿透力也非常強,中子輻射對人體的殺傷比較特殊,它會被其他原子捕獲繼而轉化爲新的核素,通常是放射性核素,新核素衰變又會產生其他射線,比如γ射線。

中子輻射的案例可以參考1999年日本東海村JCO臨界事故,員工違規操作導致核原料產生臨界反應,放出大量中子射線,甚至發出了“藍色的光”。

其中兩人身體全部23對染色體被輻射破壞,免疫系統喪失功能,絕大部分細胞無法再生,最終眼睜睜看着自己變成活着的死人。

但是,核裂變反應直接產生的輻射主要危害的是那些衝到第一線處理事故的勇士們,而對公衆危害更大的是所謂的輻射塵埃污染

切爾諾貝利核電站第四號反應堆爆炸後,釋放大量放射性同位素如碘-131、銫-137和鍶-90,其中碘-131是鈾-235的主要裂變產物。

以碘-131爲例,它的半衰期爲8天,會隨着食物鏈進入人體,在被輻射塵埃污染的地區裏,牛奶是比較高風險的一種食物。

碘-131進入人體主要在甲狀腺富集,其衰變時釋放β射線,能穿透周圍幾毫米的細胞引起突變和死亡,比較令人意外的是有時候高劑量直接殺死甲狀腺組織要比低劑量誘發突變的危險性更低一些。

另一種放射性同位素銫-137就更爲棘手了,因爲它的半衰期長達30年,在食物鏈中有富集效應。事故發生20年後,歐洲許多地區的野生動物、野生菌菇、野生魚類中含有的銫-137超過安全標準數倍至十倍。

因此,受到輻射影響的動物通常來說是不適合食用的,但並不是因爲輻射讓它們產生了變異,而是它們體內含有的放射性同位素可能讓人類產生變異。

即便在事故發生20年以後,這些放射性同位素仍然會污染食物,這可能給普通人留下了恐怖的刻板印象,從而形成了食物不能與輻射有任何關聯的觀念。

如果你是這樣的普通人,那麼接下來的內容可能會有些顛覆認知。

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很多食物都被輻射處理過,包括但不限於方便麪、泡椒鳳爪、水果、蔬菜、雞肉豬肉,而且中國還是世界上輻照食品應用最多的國家之一。

所謂的食品輻照技術其實指的是用輻射源產生的射線來實現殺菌、滅活等作用的加工技術,或許是因爲輻射的“名聲”不太好,所以它一直以來都不太爲人所知。

既然前面提到了受到輻射影響的動物具有一定的危險性,是不適合食用的,那爲什麼還要主動用輻射處理食物?不會徒增危害嗎?

前面已經講到了,輻射對食物的危害主要是因爲放射性同位素的污染,只要食物中不含有放射性物質,那麼它所受到再多的輻射也不會轉移到我們身上。

衆所不太周知,在倫琴發現X射線後的第二年,就已經出現了輻照食物,因爲人們發現射線可以輕易殺死微生物和昆蟲。當然,那個時代人們還普遍認爲輻射是一種對身體無害甚至有益的東西,對它的應用可以歸結於大無畏精神。

如何更好地保存食物,一直都是食品工業的重要課題,其中最棘手的莫過於各種引起腐敗的微生物。傳統上我們有很多辦法處理方法,比如加熱脫水等,對一些食物而言,這些方法可能會帶來比較大風味變化。

而輻照殺菌可以做到無接觸無殘留,且不會對食品的營養和口味造成明顯的損失。利用γ射線、高能電子束或X射線等對食品進行殺菌,射線在對食品照射過程中會產生直接和間接兩種化學效應。

直接效應是微生物細胞間質受高能電子射線照射後發生電離和化學作用,使物質形成離子、激發態或分子碎片。

間接效應是水分經輻射和發生電離作用而產生各種遊離基和過氧化氫再與細胞內其他物質作用,生成與原始物質不同的化合物。

這兩種作用會阻礙微生物細胞內的一切活動,導致細胞死亡。對食物進行輻照處理還可以殺肉類中的寄生蟲和蟲卵,另外蔬菜水果等易腐敗的生鮮品也非常適合使用輻照殺菌。

其實不僅僅是食品,輻照殺菌的應用要遠遠比我們認爲的廣泛,最魔幻的一種是對中藥材進行輻照殺菌,輻射和中藥湊在一起就特別有內味。

至於輻照殺菌的安全性,可以說完全不用擔心。1980年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原子能機構和世界衛生組織聯合組成專家委員會,調查後認爲輻射總平均劑量10kGy的任何食物,不需要做毒理學實驗,無特殊營養和微生物危害,到了1997年變爲輻照劑量低於或大於10kGy都不存在毒理、營養、微生物和輻射化學的問題。

簡單來說就是:輻照食品的吸收劑量已無上限限制。

商業上用於輻照殺菌的γ射線源一般是放射性同位素鈷-60和銫-137,對就是那個半衰期30年,能在食物鏈中富集的銫-137,搖身一變就成了無比正面的形象。

實際上輻照殺菌技術的定義並不僅有屬於電離輻射的這些高能射線,廣義來說,電磁波也算在內,包括紫外線殺菌和用微波爐的微波殺菌都是輻照殺菌的一種。

說來也很奇怪,從輻射被人類發現以來,輻照殺菌就一直在陪跑,跑過了大衆認爲輻射能強身健體的蠻荒時代,跑過了大衆因核事故而談之色變的恐慌時代,跑到了今天大家能理性看待的輻射的好時代。

不知道你在瞭解了輻照殺菌技術後,會不會對包裝印有輻照食品的美食多一分親切感?但至少也別再談輻射色變,再去輕信所謂的抗輻射食物,萬一買到了輻照處理的瓜果蔬菜,就挺尷尬的,真的。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