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位泉州小夥出名了。這小夥本科畢業後即被華爲“相中”,入選華爲“天才少年”計劃,入職“華爲雲”算法架構師,將在北京開啓新的人生。

“天才少年”是華爲任正非於2019年6月發起的用頂級薪酬招攬頂尖人才項目。入選的小夥,便是泉州市第七中學2015屆畢業生鄭浩暉。

今年國慶,鄭浩暉(左三)回到母校看望七中的老師(鄭浩暉供圖)

鄭浩暉憑什麼入選“天才少年”計劃?海都記者打探到,鄭浩暉大學時期參與的一項國際程序設計競賽,成爲其進入華爲的“敲門磚”;而他在高中時候結緣信息學競賽,則成爲這一切的開端。

泉州七中,一所被中國計算機學會認證的“信息學奧林匹克特色學校”。十多年來,該校圍繞着高質量辦學目標,逐漸打造了以五科奧賽和科技創新大賽爲特色的辦學品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到2035年建成教育強國。如今,泉州七中遞交了一份優秀答卷。

學科競賽下的“天才少年”

雖然入選“天才少年”計劃,但鄭浩暉卻說:“我不是天才,我也不相信天才。”在鄭浩暉看來,恰當的方法和執着的努力,是可以締造成功的,不要因爲所謂的“天賦不足”而放棄了渴望和追逐。

鄭浩暉與信息學編程結緣,從泉州七中開始。高一時候,鄭浩暉參加了學校的信息學編程競賽小組。在七中老師的指導下,他與志同道合的同學一道,一頭鑽進編程的世界。功夫不負有心人,鄭浩暉獲得了全國青少年信息學奧賽二等獎。2015年,鄭浩暉考入福州大學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實驗班。作爲福州大學ACM參賽隊Pachirisu的主力戰將,拿下第42屆ACM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全球總決賽第14名,在大陸高校晉級隊伍中排名第四,是福州大學參加這項頂級賽事歷史上的大突破。

鄭浩暉的成績,離不開泉州七中的精心培育。從1995年被確認爲省一級達標中學以來,泉州七中不斷深化教學改革,推進素質教育,教育教學各項指標高居全省前列,辦學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爲了讓師生們到更廣闊的舞臺去角逐,泉州七中將學科競賽作爲因材施教的一個抓手、培養拔尖創新人才的一個渠道,打造了一支愛崗敬業、拼搏進取的專業競賽教練團隊。每年高一新生入學,學生可根據自己的興趣自主選報不同的興趣小組,這讓信息特長生和那些對數學、物理、化學、生物、機器人等學科非常喜歡的學生如魚得水。

據統計,2019年,泉州七中22人獲全國中學生學科奧賽省一等獎,居全市第一,4人獲全國獎。自2008年以來,泉州七中五科奧賽省一等獎獲獎人數連續12次居全市第一。2005年以來共有372人獲省一等獎,69人獲全國一、二、三等獎。如今,泉州七中已形成了以五科奧賽和科技創新大賽爲特色的辦學品牌。值得一提的是,學科競賽優勢契合了強基計劃的基礎學科人才的選拔與培養,將爲學生參加並通過強基計劃奠定了優勢。2020年泉州七中104人通過雙一流高校的強基計劃選拔,其中2人通過強基計劃分別被被清華大學、北京大學錄取。

泉州七中學子在FRC國際中學生機器人對戰賽中斬獲佳績

科技創新下的七中學子

說起來,從泉州七中走出去的優秀人才可不少,比如,陳學棟同學。

2001-2007年就讀於泉州七中的陳學棟,初三至高三階段,參加了學校的機器人工作室,2006年獲WRO世界機器人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007年保送廈門大學機械專業。2016年,陳學棟創辦一家科技公司。這是一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聚焦3D打印技術和設備,獲得知名VC風險投資,2019年產品在Kickstarter上創造5000多萬人民幣的科技類衆籌記錄!

說得再細點兒,陳學棟是從泉州七中的機器人工作室走出去的。

泉州七中省級機器人工作室成立於2002年,是泉州市首個機器人工作室。會唱戲的木偶機器人、會護理的可遠程控制給老人家洗頭的機器人、會演奏的2061星空機器人樂隊、會潛水的類海蜇運動探測機器人……這一項項科技發明、創新裝置,都來自於七中的機器人工作室,它們的發明者都是七中學子。

國務院在《新一代人工智能發展規劃》和《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中明確要求,要進一步加快發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在中小學校的應用,全面提高中小學校對新一代人工智能的整體認知和應用水平。在這一方針指導下,泉州七中的科技創新課程直接指向學生學業強基基礎之上的發明創作活動。這些活動往往帶有跨界屬性,沒有寬域知識儲備是無法勝任的,它把學生的基礎知識、創造思維、計劃執行力、團隊精神、人文思想相互融合,內生循環,兼容並進。

近年來,七中學子在市級以上科技創新大賽和機器人競賽中累計獲得獎項411個。獲獎項目涵蓋物理學、工程學、生物學、計算機科學、地理、歷史等學科門類。其中,世界機器人奧賽金牌2項,全國金牌22項,福建省金牌57項。而培養出這麼多優秀學生的泉州七中,獲評第三十屆“科技教育創新十佳學校”暨“創新之星”學校(2015年全國中學唯一)。

泉州七中的機器人課程

時代賦予高質量教育新內涵

可以看到,泉州七中的學科競賽、科技創新,正是該校高質量教學之下,多樣化發展的成果。

“時代賦予了高質量教育新的內涵。”泉州七中校長莊月芳認爲,首先,它是面向全體學生的的高質量發展。我們追求適合學生個性化發展的教育,鼓勵每個學生做最好的自己。其次,它是“五育並舉”的高質量教育,學校要圍繞“五育”進行整體設計、整體實施、整體評價。

在莊校長看來,在高質量教育中,學校既要爲學生夯實學科的共同基礎,又要充分挖掘學生個體的差異,爲每個學生的優勢發展打好特殊基礎。“這也體現了學校的辦學理念:全面發展、特色發展。這個理念是滲透到每位師生身上的。”

“學生們所取得的成果的背後,是課程的支撐。泉州七中的課程極爲豐富,它將校本課程與國家課程、地方課程有機結合。而支撐卓越課程的,最重要的是卓越的教師隊伍。泉州七中擁有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而在教師隊伍的背後,則是泉州七中的精神與校園文化。”莊校長介紹,“泉州七中是一所有人文底蘊的學校,就如同七中校訓‘愛國、感恩、勤奮、卓越’,我們的老師同學耳濡目染,都有着深沉的家國情懷和人文情懷。”

最近,泉州七中組織全體教師集中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 ,並要求各教研組加強教研教學工作,將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知識融入政治、歷史等相關課程課堂中,引導學生將個人發展夢想與國家民族前途深度融合,堅定理想信念,爲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努力奮鬥。(N海都記者 劉薇 吳日錦 林良標 圖片由泉州七中提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