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全球經濟風雲變幻,一方面美國以國家安全爲名行貿易保護之實,挑起中美貿易戰,全面限制和抑制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另一方面中國加速實施科技興國步伐,以科技創新推動未來戰略產業的發展,目標到2030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根據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在2019年10月最新發布的《世界知識產權指標》(WIPI),2018年中國國家知識產權局受理的專利申請數量最多,達到創紀錄的154萬件,佔全球總量的46.4%,其數量相當於排名第2至第21位的主管局申請量之和,中國逐漸朝着世界科技創新強國的目標在穩步前行。

隨着科技強國戰略的深入實施,全國掀起科技創新新浪潮,以科技創新爲核心功能的創新載體如雨後春筍般紛紛湧現。近年來東灘顧問先後服務過上海浦江國際科技城、合肥未來科技城、南京溧水航空城、山東產研院科學城、貴州雙龍航空港經濟區等項目,涉及大量科創功能、科創產業、科創載體等研究與策劃。綜合東灘顧問的不斷研究和經驗積累,本文從科創的戰略意義、創新空間、創新樞紐等出發,全方位探討如何建設創新樞紐城市。

一、科技創新——追求卓越發展的不竭動

1、從“貿易競爭”到“科技競爭”,科技創新成爲全球搶佔制高點的重要途徑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是國家強盛之基,世界主要國家都在尋找科技創新的突破口,搶佔未來經濟科技發展的戰略制高點。18世紀開始,全球先後經歷多次科技革命,每一次科技革命都深刻影響世界格局,科技創新實力不僅決定着世界政治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也決定着各國各民族的前途命運。新世紀以來,科技創新不斷突破地域、組織、技術的界限,演化爲創新體系的競爭,創新戰略競爭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正處於現在進行時,以中國、美國、歐盟、日本、德國等爲代表的主要經濟體,紛紛出臺科技創新計劃與未來戰略產業發展規劃,以科技創新、佈局未來經濟搶佔未來發展制高點。

全球主要經濟體佈局的重點技術領域與未

當前,中美兩個超級大國之間的貿易競爭已經全面進入到科技創新領域。隨着中國經濟發展已經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中國互聯網和高科技企業已超越模仿時代,成爲投資和研發的全球領先者,中國的科技巨頭進入了全新的創新時代,在AI、5G等領域走在世界前列,新時代中國逐漸探索從過去的產業鏈低端環節向產業價值鏈高端環節躍升。

2、從“單打獨鬥”到“區域協作”,科技創新成爲城市羣協同發展的核心紐帶

城市羣建設上升國家戰略,以協同發展爲特徵的城市羣時代來臨。隨着中國高鐵、城際、高速公路等綜合交通一體化加速推進,地區間經濟協作關係逐漸從過去的“封閉獨立”發展到“協同發展”,形成以城市羣爲主體,以中心城市爲引領,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目前,受區域經濟規模和科技創新水平,中國初步形成以長江三角洲一體化城市羣、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羣、京津冀城市羣爲引領的“3+N”的城市羣發展格局。

中國“3+N”的城市羣發展格局

構建區域創新協同機制成爲城市羣內部協同發展的關鍵。城市羣成爲全球高端要素競爭的主戰場,中國版世界級城市羣建設快速發展,長三角一體化上升爲國家戰略,逐漸形成創新引領的區域產業體系和協同創新體系。作爲長三角區域的全球城市——上海,正在全面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國際科創中心,逐漸形成以張江國際科學城爲核心,以張江-臨港“南北科技創新走廊”、G60科創走廊爲兩翼,以蘇州、湖州、杭州、蕪湖、合肥等爲重要承載區的世界級科技創新大走廊。其中張江國際科學城重點以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爲主,集聚海量科研技術;松江G60科創樞紐和臨港新城等重點以科技研發、小試、中試、試製生產爲主,推動科技成果向生產力轉化;湖州、蘇州、蕪湖、金華等城市重點以成熟技術的推廣、應用、大規模生產製造爲主,大量佈局產業化生產基地。

長三角“1+2+N”世界級科技創新大走廊

3、從“要素驅動”到“創新驅動”,科技創新成爲城市發展最強勁的內生動力

縱觀全球城市發展脈絡,城市經濟發展正從“要素驅動時代”進入“創新驅動時代”。城市經濟發展先後歷經從泰勒科學管理的效率驅動時代,轉向以豐田JIT時期的質量驅動時代,到20世紀末由於國際企業市場拓展需要而興起的跨國投資時期的要素驅動轉變,我國改革開放後先期發展起來的一批代表城市或區域,基本都是依靠政府的政策扶持、土地、勞動力和消費市場等要素,承接國際產業轉移、吸引國際投資而發展起來的,包括上海、深圳、蘇州等;而隨着全球經濟的深入發展,在科創大時代,城市經濟的發展逐漸向以科創主導爲核心的創新驅動時代邁進,科技人才、科學技術、科技教育、科技資本等創新資源成爲城市發展的核心內生動力。

城市經濟發展的四大階段
二、創新樞紐——區域科技創新的核心引

1、科學城:新時代城市創新發展的標配

放眼全球,不斷輸出創新和創業能力的“科學城”模式從硅谷起步,在全球範圍內產生廣泛影響。德國有阿德勒斯霍夫科學城、法國有索菲亞科學城、日本有筑波科學城、韓國有大德科學城,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全球科學城數量已超過600個。在國內,北京已建有三座科學城,包括中關村科學城、未來科技城以及懷柔科學城;上海有張江科學城,是長三角乃至全國高端創新創業人才最爲集中的區域之一;粵港澳大灣區規劃建設深圳光明科學城、廣州科學城、南沙科學城;此外,杭州、西安、成都、合肥、重慶、貴州等城市紛紛謀劃建設科學城。

全球主要科學城分佈

2、創新樞紐:未來城市角逐科技創新的動力源

縱觀國內外科學城的成功之道,一般科學城的規劃與建設重點包括3大關鍵圈層:

科學城一般功能模型

(1)科學城發展的關鍵內核——創新樞紐

創新樞紐重點承擔科學城的科技創新發展核心功能,一般涵蓋從科研、科創到科技的創新鏈全環節,是科學城的核心引爆器。因此,對於缺失創新樞紐的科學城建設,無疑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其中:

科研功能:原始技術創新  重點以原始技術創新、基礎性科研、科研委託研發、技術開發委託等科研服務爲主。佈局設置國家級重點科學實驗室、院校研究所、工程技術中心、大型企業研發中心等科研載體,重點瞄準未來技術的研發與創新。

科創功能:技術產品化  重點聚焦1-10階段,重點開展技術研發轉化,推進技術產業化。導入國際科創孵化資源,搭建全生命週期的科創孵化體系,佈局設置公共實驗室、孵化器、中試/小試基地等,推進技術成果產品化,孵化新企業。

科技功能:產品產業化  重點聚焦10-100階段,以產品產業化爲核心。充分發揮本地科創技術產業化優勢,重點佈局聯營生產製造中心、企業產業化生產基地等,開展規模化試製生產和規模化生產,成爲未來產業生產基地。

(2)科學城發展的核心支撐——科教城+科貿港

對於創新樞紐的建設與發展,科技人才和技術交易是決定創新樞紐有效運轉和持續化發展關鍵,因此科教與科貿與創新樞紐共同溝通的創新生態圈是科學城發展的核心支撐。

科教功能:科技人才搖籃  以集聚重點大學分校、國家重點科學院分部等大學、院所主體,聯手世界名校專業學院、前沿實驗室、一流研究中心,鏈接全球科研資源,以培重點開展培養研究生爲主,並開展委託技術研發,爲區域產業發展培養高科技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例如深圳打破科教資源不足的限制,建立深圳虛擬大學園,突破校園空間限制,集聚62所國內外知名院校辦學點,開展本碩博在職學歷學位培養、短期專項、企業定製培訓。佈局提供科研及科創資源,同時保障高端人才的供給。

深圳虛擬大學園入院院校

科貿功能:技術貿易樞紐  搭建國際科技貿易服務平臺,建設技術交易中心和展示貿易中心,吸引具備資質認證的技術交易平臺型機構、金融服務機構、知識產權服務機構、國際貿易服務機構,重點開展產品貿易、技術貿易和服務貿易。

(3)科學城發展的重要保障——活力城市

科學城的建設與發展還需要滿足高科技人才生活需求,建立健全城市服務體系。以綠色生態走廊爲紐帶,打造“功能要素完善、空間疏密有致、建築形態未來、生活環境優美、服務設施齊備、創新活力激情、運營管理智慧”的“活力城市”,提供醫療健康、國際教育、主題商業、品質居住、文化配套和生態公園等生活服務。

科學城的城市生活功能

創新樞紐作爲科學城建設的核心動力源,但是離不開科教、科貿和城市生活服務功能而獨立存在,因此創新樞紐一般是以科研、科創、科技功能爲核心,以科教、科貿爲支撐,以城市生活功能爲支撐的創新生態系統在一定空間上相互作用形成有機形態。

三、案例鏈接——張江科學城打造國際創

張江國際科學城位於上海浦東新區的中心位置,規劃面積94平方公里,主要包括張江高科技園區、康橋工業園、國際醫學園區三大園區。同時爲加強與龍陽樞紐、國際旅遊度假區等周邊地區的協調與聯動發展,外擴形成銜接範圍,總面積達191km。

張江國際科學城圍繞“上海具有全球影響力科技創新中心的核心承載區”和“上海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目標戰略,充分依託國家實驗室建設和高校、科研機構等,突出科技商務文化等創新要素複合,集聚全球頂尖創新人才、集聚國家大科學設施、集聚高水平創新型大學、集聚科研機構和跨國企業研發中心,強化與市域、長三角乃至全球的創新要素的網絡協作,打造中國乃至全球新知識、新技術的創造之地、新產業的培育之地。

1、科研功能集聚

張江國際科學城已佈局一批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和重點科研院所。大科學裝置包括上海光源、國家蛋白質科學中心、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等,這些大科學設施對外都是開放的,長三角區域內的科研院所和企業可謂近水樓臺。重點科研院所包括中科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中科院上海藥物研究所、中國科學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北京大學上海微電子研究院、清華微電子研究所、中國商飛研究院、微小衛星研究院,以及中國科技大學牽頭的量子信息與量子科技前沿卓越創新中心、同濟大學牽頭的張江干細胞產業基地和中美幹細胞研究中心、上海科技大學牽頭的機器人學習與虛擬現實平臺和多時空尺度生物影像平臺等。此外,還有大量的企業研發中心落戶於張江科學城,比如生物醫藥領域,集聚相關科研機構和研發企業400餘家、CRO公司40餘家,目前全球排名前10的製藥企業中,已有8家在張江設立了研發中心(如羅氏、輝瑞、諾華)。

上海光源

2、科創功能集聚

目前,張江科學城已形成張江國際創新港集聚區、傳奇創業廣場集聚區、長泰商圈衆創集聚區、國創中心集聚區以及張江南區集聚區5大創新創業孵化集聚區;已集聚專業孵化器86家、科技支行4家、融資擔保機構10餘家、創業投資機構150餘家,在孵企業超過2600家,成爲國內外最具活力和效率的“雙創”示範基地。張江國際創新港是張江探索建立跨國聯合孵化平臺的核心載體,截止2018年底,張江國際創新港已聚集各類孵化器23個,形成了管委會牽頭、國企、跨國企業、民企共同參與的多種孵化模式。一是張江和跨國企業聯合設立孵化平臺模式,如陶氏、GE、博世等;二是跨國企業設立直屬孵化器模式,如微軟雲移動應用孵化器、英特爾機器人創新中心、阿里巴巴衆創基地等;三是知名國際孵化企業孵化模式,如Plug&Play;四是跨國企業與園區企業合作設立創新中心模式,如億貝與浦東科創集團合作設立創新中心。

張江國際創新港

3、科教功能集聚

張江科學城已聚集一批名牌理工科研究生院以及名牌大學等,包括上海科技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西安交通大學、中國美術學院、南洋理工大學、美國杜蘭大學商學院、中國科技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等。上海科技大學是一所由上海市人民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共同舉辦、共同建設,以培養科技創新創業人才爲目標,建設國際化的研究型、創新型大學。上海交大張江科學園按照“三個科學中心、兩個創新平臺”的新佈局進行規劃,包括超快科學中心、材料基因組聯合創新科學中心、同步輻射診療和醫學影像科學中心和國際合成生物學與健康研究創新平臺、網絡空間安全創新平臺。

上海科技大學

4、科貿功能集聚

在科貿功能方面,張江科學城擁有上海股權託管交易中心、人工智能知識產權交易中心、黑科技產品展示交易中心、中國(上海)知識產權維權援助中心張江科學城工作站、飛天衆智平臺、國家知識產權運營公共服務平臺國際運營(上海)試點平臺等。飛天衆智平臺將軍工、航天、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匯聚在一起,以應用技術交易撮合和科技服務爲切入點,致力成長爲技術服務領域的“阿里巴巴”。飛天衆智平臺運用O2O模式進行技術交易,以線上註冊和數據導流集聚巨量的企業技術需求數據,吸引衆多技術專家、科技人員等進行線上技術交易對接。在線下組建強大的市場開發和技術支持團隊,線上與線下緊密結合,爲技術供需各方的無縫合作提供技術、資金、孵化、交流、評估、認證等一系列服務。自2015年上線以來,企業註冊用戶超2萬家,以上海爲中心輻射至江蘇、浙江等周邊省份,已設立10餘家園區協同中心,對接服務企業3000餘家。

張江人工智能島

5、科技功能集聚

在科技產業化方面,以信息技術、生物醫藥產業爲重點,航空航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等領域也有所發展。信息技術產業主要包括集成電路、軟件與信息服務、光電子、消費電子終端等,集成電路產業形成包括設計、製造、封裝、測試、設備材料在內的完整產業鏈,產值約佔全國的1/3。形成以衛星研發製造、航空航天關鍵零部件、航空航天關鍵材料、航電系統等爲主導的航空航天配套產業集羣。2019年生物醫藥產業經營總收入達800億元,產業規模占上海市近1/3。上海醫谷匯聚實體企業300多家(95%爲醫學相關企業),其中醫療器械企業佔60%以上,產品線覆蓋綜合性醫院所需醫療設備的85%以上。此外,張江科學城形成以衛星研發製造、航空航天關鍵零部件、航空航天關鍵材料、航電系統等爲主導的航空航天配套產業集羣,以及智能電網、儲能技術、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等產業集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