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商学野

宋朝的军事孱弱,是中国历史上出了名的,200多年历史中,军事高光表现屈指可数。按照一般王朝的发展曲线,王朝建立之初是军力强大国家蒸蒸日上的时候,但是宋却是个例外。大宋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就被辽国按在地上揍,后来又被金国夺走半壁江山,一直到灭亡都没能夺回故土。

但也有人抗议:“不是大宋太弱了,而是它的对手让太厉害。”其实也有几分道理

北宋的敌人辽国有200多年历史,历代的中原政权都拿它没办法;之后女真人建立的金国更强大,刚建国就灭掉了辽和宋两个大国,将辽国的国土以及黄河流域完全占领。南宋可以偏安一隅,渡江南下躲避锋芒,而辽国的契丹人就没那么幸运了。契丹人的国土完全被金人占领,几十万契丹人沦为亡国奴。

辽国的灭亡非常迅速,宋朝都没想到这个强敌就这样消失了。但是契丹人在此之后没有消沉,而是向西进发,在现在的中国新疆地区以及中亚地区建立了第二个辽国,史称“西辽”,也叫“喀喇契丹”。

西辽在许多国人的眼里十分陌生,这个西域政权的存在感比西夏低得多,在课本上往往一笔带过。但是西辽对整个西域和中亚地区影响深远,乃至远在欧洲最西北角的英国都对它记忆犹深。那么,它到底是怎样的一个国家,对历史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一、辽国灭亡

公元1114年,女真首领完颜阿骨打起兵造反,声势很大。辽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帝国,契丹人对造反这种事司空见惯,天祚帝随便派了点军队去镇压叛乱,并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结果辽国大军被完颜阿骨打击败,随后还有汉人、渤海人加入叛军。

第二年,天祚帝感觉到了女真的起义非同小可,于是御驾亲征。但是辽军早已腐朽不堪,被女真人各个击破。屋漏偏逢连阴雨,辽上京和东京接连发生叛乱,天祚帝看着四处失火的辽国无可奈何。女真人最后占领了辽国东部,完颜阿骨打称帝,国号为金。

辽国被金国步步紧逼,最后在1125年彻底灭亡,天祚帝被俘,后来封为“海滨王”。

此时的契丹还有很多贵族不甘居金人之下,有的起兵反抗金人,有的则离开故土,往大漠深处另寻生机。

西辽的建立者耶律大石就是第二种人,这位雄才大略的开国君主是辽国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后代。在辽国灭亡时,他担任辽兴军节度使,守卫辽国的“南京”,也就是幽州,防止宋朝北上侵略。在宋和金海上之盟后,辽国唯一占据的燕云地区也不保,耶律大石带200人北上,投奔契丹西北招讨司驻地“可敦城”。

可敦城有几万契丹骑兵,而且物资丰富,耶律大石在这里阻挡了几次金人的进攻,威望颇高。而后,耶律大石在可敦城驻扎5年,召集契丹残部共谋复国,壮大了契丹人的实力。

二、威震中亚

可敦城之所以成为辽国最后的堡垒,根本原因是它和金国国土间隔着大沙漠,军队要过沙漠非常艰难。但是耶律大石知道守着这座孤城不是长久之计,虽然当地的部落都对他很忠诚,但是这里前有金人后有蒙古,迟早会陷入腹背受敌的状态。

于是耶律大石在公元1130年宣布西征,他刚开始是想从西域借兵来光复辽国,没想过在西域扎根。耶律大石的西征军在两年后到达了西域,也就是今天的新疆地区。

自从唐朝后期失去对西域的控制之后,西域和中亚地区小国林立,宗教复杂,一直没有一个强大的政权将其统一起来。耶律大石带兵西征,途径高昌回鹘来到喀喇汗王朝,但是喀喇汗王朝腐朽不堪,也没有实力借兵增援大石。耶律大石看到西域的绿洲水草丰美,而国家都比较弱小,于是便有了在西域生根发芽的想法。

1132年,耶律大石抓住时机,在西域的叶密立城称帝,史称西辽。

此时,西辽的实力并不强大,虽然高昌回鹘和西辽通好,但是旁边的东喀喇汗国虎视眈眈。1132年,耶律大石曾率兵进攻东喀喇汗国,但是大败而归,他马上罢兵休战,选择养精蓄锐,发展实力。

1134年,东喀喇汗国大汗驾崩,新上台的王子“易卜拉欣”威望不够,国家分崩离析。耶律大石此时帅兵进入东喀喇汗国首都八剌沙衮,声称“保护大汗”。但他趁机将城市占领,将东喀喇汗国的新大汗“易卜拉欣”降为国王,自己在八剌沙衮建都。

西辽帝国建都八剌沙衮,将其改名为“虎思翰耳朵”,年号“康国”。定都虎思翰耳朵之后是西辽的黄金年代,耶律大石开始积极扩张,将东喀喇汗国、吉利吉思国、高昌回鹘,甚至蒙古的乃蛮部、康里部都纳入麾下。

耶律大石一开始还是想着东征金国,光复故土,但是西辽距离金国太远了,需要从北方的蒙古高原绕道。耶律大石的远征军共7万人,但是路途艰险,所带的战马不堪重负而死,最后只好退兵。

东征失败,西辽帝国就一心经营西域,不断向中亚发展。在打败西喀喇汗国后,西辽帝国碰上了此时亚洲中部的霸主,也是欧洲人的死敌“塞尔柱突厥帝国”。塞尔柱突厥的苏丹桑加尔很狂妄,劝耶律大石归顺伊斯兰教,否则就将其灭亡。

在突厥人的万般逼迫下,耶律大石最终决定跟桑加尔一决雌雄,辽军和塞尔柱大战于撒马尔罕附近的“卡特万”,西辽军队以少胜多,大败塞尔柱10万大军,彻底占领了西喀喇汗国,声震中亚,连欧洲人都有耳闻。

在此战后,耶律大石又派兵向西打败花剌子模,让其臣服于自己。至此,西辽帝国进入了鼎盛时期,人口数十万,国土占据整个西域以及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达到350万平方公里,约占如今中国陆地面积的1/3。三、汉文化的传播者

作为一个后契丹人建立的政权,西辽在历史上时间不长,只有80多年,但是它对中亚地区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契丹人到了晚期汉化程度很深,辽国一直实行“南北两院”制度,也就是汉人和契丹人共同参政。辽国的贵族都精通汉文化,而耶律大石本人甚至参加科举考上过进士,契丹人中举当翰林,这在辽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耶律大石到了中亚,国内的主流文化还是汉文化为主,以汉语为国家通用语言,上层统治者都信奉佛教。西辽统治西域和中亚的几十年,是汉文化在唐朝退出西域后的第一次传播。追随耶律大石西征的军队中就有很多汉人,东亚的先进生产技术得以在这里流传,佛教也再次在西域复苏。

西辽在建国后曾一心想团结西夏和南宋,一起对抗金国,但是西域和江南山高路远,两国之间的交流非常少。在中原的典籍之中,只知道有这个么地方,但是对其的记载非常模糊,一直将西辽的国主称为“大石”,其余一概不知。

然而,西辽虽在国内的影响力小,在中亚乃至东欧的影响力十分大。唐朝之后,“契丹”一词因西辽而成为了中国在中亚乃至东欧的又一称谓。不仅是因为西辽打败了欧洲人的心头大患突厥帝国,更是因为西辽在西域地区、中亚地区创造了当时不可低估的影响力。直到今天,俄语中的“中国”,依旧是“Китай”,这个单词就是“契丹”的音译词。

只可惜,蒙古崛起之后,西辽也走了下坡路,花剌子模、高昌等国相继独立,西辽成为蒙古人的眼中钉。最后蒙古人屈出律篡了西辽末代君主耶律直鲁古的皇位,但蒙古帝国大军已经开始西征。公元1218年,成吉思汗的大将哲别攻灭西辽,杀了屈出律,西辽宣布灭亡,享国88年。

参考资料:

1、《试论耶律大石西迁的历史意义》,杜娟

2、《西辽对中华文化在西域传播的作用》,张先革、李朝虹、潘志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