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蛋市綜述

昨天12月23日星期三,全國蛋價有穩有漲,紅蛋產區繼續上漲,粉蛋產區和南方銷區出現了滯漲跡象。週三主產區均價4.00元/斤,較週二漲0.03元;主銷區均價4.27元/斤,較週二漲0.04元。

當前主產區均價已達4.00元,比兩個月前蛋先生判斷的3.80元高出0.02元,這主要得益於網絡平臺的促銷。個人看法:這波由網絡平臺發起的,雙十二、聖誕、元旦等節日備貨基本結束了,不排除元旦前後有兩到三毛的階段性回調風險,有存貨的抓緊出貨,有老雞的抓緊淘汰。

國家要大力補貼冷庫建設

根相關報道,今年農業農村部等相關部門安排了50億中央財政資金,用於支持河北,山西等16省市的家庭農場建設冷鏈倉儲設施,着力解決鮮活農產品出村前“最先一公里問題”。同時支持在大中城市打造區域冷鏈物流樞紐,解決農產品進入消費者餐桌的“最後一公里問題”。

很多蛋雞養殖戶把今年蛋價“旺季不旺”歸罪於冷庫蛋的衝擊,爲何國家還要大力支持冷庫建設了?站在國家的高度,最不願意看到農產品暴漲暴跌,希望其價格長期平穩,消費者喫得起,農戶又能賺到合理利潤。要做到這點非常不容易,必須從以下三方面入手:

1,優化流通渠道,減少流通環節 長期以來我國農副產品流通渠道複雜,中間環節過多,導致消費者付出了高價,農戶卻得不到實惠,利潤大頭都被中間環節吞噬。最初整個社會寄都希望於電商,希望通過網絡拉近農戶和消費者的距離,但沒想到網絡巨頭們胃口太大,不講武德,社區團購惡意殺價,擾亂市場。未來如何約束各大平臺,既發揮網絡便捷的優勢,又要避免巨頭壟斷,這將考驗高層的智慧。

2,加大對農產品深加工的扶持力度,延長產業鏈美國蛋價比中國平穩得多,原因之一是美國液態蛋和蛋粉的比例佔到40%以上,而中國雞蛋消費以鮮蛋爲主,深加工嚴重不足,養殖戶必須在短時間內把雞蛋銷賣出去,否則就會變質,生產者很難獲得價格主動權。這種現象在水果、蔬菜等一年一季的商品上個表現更爲明顯。

3,充分發揮冷鏈倉儲的“蓄水池”作用,爲農戶爭取時間供應過剩時大批量進入冷庫;供不應求時大批出庫,從而平抑價格。當然,站在養殖戶和種植戶的立場上,價格暴跌時盼望冷庫接盤,價格上漲時又痛恨冷庫衝擊市場,這是人性使然。

慎用補貼

不過蛋先生認爲,以上措施都是治標不治本之策,要避免農產品“豐收即虧損”的惡性循環,關鍵在於農戶們拋棄小農意識,重視市場風險,不要賺了錢就盲目擴大。

同時也需要地方政府目光長遠,別瞎折騰,瞎指揮,不要把有限的資金用於補貼農戶擴大生產。漫山遍野的種水果確實好看,其實是把農戶往火坑裏推,喫的東西一旦過剩,價格必然暴跌!補貼農民擴大生產,不如投資農民再教育(美國每年花在農民培訓上的資金高達達三百億美元),比如培訓農民營銷技巧,教農民通過農產品期貨套期保值等等,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當然這些都是功在本屆,利在下任的行爲,有多少官員願意做了?大家都急於在任期內幹出政績。

來源:蛋先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