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喂?唉!你這幾天怎麼......”左邊是免提打電話的中年女子,右邊是開着外放看視頻的大爺。地鐵車廂裏嘈雜的聲音讓準備閉目養神的羅芸睡意全無。家住在貴陽市噴水池的羅芸經常乘坐地鐵上下班,而這樣的情景她每天都會經歷。“有時候是外放視頻、微信語音,還有和別人打電話,聲音特別大,下班特別疲憊的時候聽見很心煩。”

近年來,對於地鐵、公交車等場所外放電子設備聲音引起各地熱議。爲此國內部分地方還出臺相關法規以約束大衆行爲。《貴陽市城市軌道交通條例》明確規定:乘客禁止在地鐵車廂內大聲喧譁、播放音響。然而目前貴陽地鐵、公交車、醫院等公共場所手機外放情況如何?記者對部分公共場所進行了走訪。

早上十點,記者從沙衝路進站乘坐地鐵1號線前往北京路。車廂內乘客並不多,還有不少空位。在車廂中行走觀察中,記者發現外放情況很多。其中一名女乘客坐在扶手旁的座位上,手裏的視頻聲音外放引來了不少乘客的目光。而其旁邊的乘客覺得太吵起身去了後車廂,而該女士絲毫不覺,甚至還調大了手機音量。該車廂一名乘客林鴻宇下車後告訴記者:“本來就是公共場合,我覺得還是要顧及一些別人的感受。而且有時候聲音太大了會聽不清語音播報站點,我一般想看視頻都會自覺戴上耳機,儘量不影響到別人。”

中午十二點,在前往貴陽北站的一輛b2路公交車上,在車輛行駛到松花路時,突然一陣音樂聲從後車廂傳來,一名男子正在一邊刷抖音一邊笑出聲,在安靜的車廂裏顯得尤爲突兀。十分鐘後在到站提醒聲中,該乘客才匆匆將手機關閉放進包裏下車。

下午三點,記者來到了貴州省人民醫院的候診大廳,多個樓層的候診區內都坐滿了前來就診的市民。現場有不少看視頻、打電話等不顧他人使用外放功能的行爲。在一樓的候診區內,一位中年婦女開着手機免提和家人通話,爲了讓身邊的人聽清楚還特意調大了外放音量。在護士的提醒下,兩人走到了旁邊的角落調低了通話音量。

在走訪中記者發現對於手機外放的行爲,不單單是在地鐵車廂中,公交車、候診室、候車大廳......很多公共場合都成爲了外放“音浪”的重災區。相關法規的具體實施效果並沒有達到預期成效,貴州羣衆律師事務所律師徐滔表示由於目前各地針對出臺的相關法規都是倡議性的規定,執行也是以宣傳和勸阻爲主,更多是依靠公民自身素質的提升。“這其實更多的是需要靠道德約束,相關部門還是應該加大對其宣傳力度,不直接處罰,但保留剛性執法的措施。而乘客也應該提高個人素質,尊重他人,戴上耳機。”

(貴州綜合廣播 李發靜 王楚含 朱美雲)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