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映首日,豆瓣评分从6.1迅速下滑到5.1,将近60%的评分者给予2星以下的差评。

这是郭敬明新电影《晴雅集》首映日的网络口碑情况。

然而,即使处于这么明显的口碑劣势,《晴雅集》依然在首日取得了票房破亿的好成绩。

郭敬明本人兴奋地晒出了庆功海报,并谦虚地表示自己会“感谢所有批评和鼓励”。

但眼尖的网友一下就看出端倪:海报上的口碑评价只有猫眼的9.1分和淘票票的8.9分,并没有豆瓣的5.4分,避重就轻地“感谢所有批评”,果然非常有小四的风格。

当然,郭敬明的粉丝肯定会跳出来说:豆瓣评论没有看过也能评分,没有代表意义。

但事实上,豆瓣收录的这么多部电影里,因为人为干预而出现评分不合理的情况少之又少,因为大部分用户都会遵循基本“游戏规则”去使用这个平台,少数的“职业水军”并不足以影响最终评分。

如果影片质量太差,再多的水军也无法实现指鹿为马,《上海堡垒》的失败就是例子。

如果影片质量不俗,再多的黑子也无法做到只手遮天,《流浪地球》的恶意差评无效就是例子。

在已经有35000多人评价的情况下,《晴雅集》的平均分有足够的样本数量来确保评价的公允,“烂片”之名是逃不过的,即使拉上编剧史航来“保驾护航”,也只会为人们茶余饭后徒增“笑料”。

只不过,即使如此又如何呢?郭敬明依然能收获不俗的票房,甚至能睁眼说瞎话,虚情假意地表示接受“所有批评”,尽管他根本不在乎真正的批评到底说了些什么。

因为《小时代》系列、《爵迹》系列的成功早已让他看透了市场的本质:只要能迎合一部分原味为自己“买单”的受众,恶心再多的人也是无足轻重的。

哪怕恶心到的人是来自业界的专业编剧,哪怕其中不乏有行业的“重量级人物”。

《晴雅集》上映前夕,王海林就曾借炮轰于正的契机,把同样因为抄袭问题而饱受诟病的郭敬明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上,让公众重温了小四并不光荣的抄袭史。

随后,以琼瑶、王小平为首的111位编剧联名对于正和郭敬明两人提出抵制,仅隔一天又增加了45名编剧参与到这场行动里,最终形成了156位编剧“围攻”2位抄袭者的局面。

阵仗似乎相当大,但是有用吗?郭敬明的电影照常上映、于正的两档综艺依旧播出。

郭敬明和于正甚至没有正面回应过这件事,该庆祝就庆祝,该宣传的宣传,一切如常。

楼主本来对于正郭敬明遭156位编剧抵制这事不想发表过多评论,因为我深知这虽然是大快人心的事,但却注定会不了了之。

根据目前的法律法规里,抄袭并不构成刑事犯罪,即使以最重的标准去处罚,抄袭者也只是会被判处民事赔偿和道歉。这对于专门靠抄袭起家的人来说,即使被罚款也就是给钱买名声而已,完全不会有什么严重的后果。

事实上,无论是于正还是郭敬明,在抄袭上明明已经被实锤了,可除了赔偿外又有什么影响呢?

他们深谙市场需求,抄袭出来的作品受众这么多,用一点赔偿去换取流量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交易。

而且一旦占据了市场份额,形成了忠实的粉丝群体,即使明知道他推出的作品是抄袭、是烂片,也依然会有不少人青睐。

就如郭敬明最近的三部作品,执导的《冷血狂宴》和《晴雅集》以及编剧的《如果声音不记得》,无一不是豆瓣评分低于6分的“烂片”,但这对郭敬明有什么实际影响吗?

哪怕他已经被联名抵制了,他的这部《晴雅集》依然是热搜榜上的“贵宾”,隔壁《拆弹专家2》明明比它出色好几倍,却连热搜前20都上不去,编剧们的联名抵制有用吗?

很明显没有用,因为他们没有权力用强制手段把他们“清除出场”,也代表不了市场去对他们进行“用脚投票”,他们只能通过发声去提醒有关部门、去唤醒广大观众。

但是,只要处罚不足以震慑人心,只要市场对于正和郭敬明还有需求,编剧们的行动注定徒劳。

我是一木支危楼,大家对“156名编剧抵制郭敬明和于正,阵容十分豪华,成效却恐怕微乎其微”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下你的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