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知詞語戰略理論

詞語戰略三部曲之強大原型:就是通過人們熟悉、喜愛的形象,要具有認知性、人人看得懂,容易被接受的特徵。讓品牌自動成爲消費者優選對象,獲得品牌權利。借勢營銷就是把品牌和產品,融入到消費者生活的一部分,賦予品牌話題性,把文化資產爲品牌所用,實現品牌利益最大化。

一個玩具你會花多少錢買?幾十?幾百?那一套呢?

如果說有人省喫儉用,4個月花了20萬買玩具你信嗎?

又是什麼玩具能有如此大的魅力?

1.神奇的小方盒,如何賣出上億市值

泡泡瑪特將成本幾塊錢的塑料玩具,竟然賣出了上億市值!

在向港交所遞交的招股書中,泡泡瑪特給出了最滿意的財務數據:

2017-2019年,泡泡瑪特營收分別是:1.58億元、5.14億元、16.83億元;

淨利潤分別爲:156萬元、9952萬元、4.51億元;

僅2018年和2019年的增長率就高達225.4%和227.2%;

這樣的增長速度,要不是真的看到,任何人恐怕也無法相信僅用三年時間,就能夠做到利潤翻倍、扭轉大局,成功逆襲。

靠幾塊錢的塑料玩具,泡泡瑪特是如何做出上億市值呢?

最早的泡泡瑪特其實很難。

2010年,泡泡瑪特在中關村開了第一家門店。當時只是一家普通的綜合型零售商,售賣玩具、文創、數碼等文娛產品類。

但這種模式短板很快顯露出來:

一是售賣產品缺乏個性,無法吸引消費人羣;

二來此類零售商在商場過多,品牌認知度偏低;

最重要的是,無法做到爲消費者提供獨一無二的體驗和產品。

2014至2015年,泡泡瑪特已經虧損了1598萬。

直到創始人王寧發微博瞭解到用戶喜歡收集的潮流玩具,並發現香港知名設計師王信明設計的Molly最受年輕人追捧。

他用到了“借勢營銷”,通過Molly把品牌救起來。

幾天之後,王寧帶着公司團隊去香港拜訪王信明,開始合作雙贏。

之後就推出首個「Molly Zodiac」盲盒系列,一炮而紅,業務迅速增長,營收破億。

自此,泡泡瑪特成功轉型,開始打造以“盲盒”爲主要玩法的潮玩公司,成爲構建覆蓋全產業鏈的綜合運營平臺。

之後,泡泡瑪特就開始讓IP相關收藏玩具品類成爲公司的主要業績增長點,與此同時,大力擴張線下門店數量,新增機器人商店及展會兩大業務線。

僅用一年時間,泡泡瑪特轉虧爲盈,2018年上半年,泡泡瑪特營收達到1.61億元、淨利潤達2109.85萬元,年淨利潤較2016年增長140倍。

就這樣,盲盒讓泡泡瑪特成功解鎖開掛模式,一路高歌前進。

盲盒成了不少人上癮的“玩具”。

據統計,有近20萬消費者每年花費2萬餘元收集盲盒,2019年天貓雙11,5.5萬個泡泡瑪特labubu盲盒,9秒就被搶光。

北京一對小情侶4個月左右的時間裏花了20萬元買泡泡瑪特的玩具,一箱一箱地從北京的泡泡瑪特門店裏“端”玩具娃娃的盲盒。

也有人通過轉讓盲盒賺了10萬元,對限量版、隱藏款的癡迷引發了二手市場的極度火爆。

喜歡買盲盒的人,每當有新款發售,或者隱藏款要出售,都要花費半個月工資去買。

每當問他們爲什麼要買這麼多時,回答通常是:千金難買我快樂。

這樣無形當中提升了產品的品牌價值,鞏固了其在玩家心中的高端地位,甚至被作爲藝術品納入玩家的文化消費範疇。

2.泡泡瑪特:強大原型助力成功

泡泡瑪特一言概之,就是個賣玩具的。而且是一個曾經虧損千萬的賣玩具的。但通過強大原型,借勢營銷手段,不但轉虧爲盈,還成功上市。

強大原型既通過人們熟悉、喜愛的形象,具有認知性、人人看得懂,容易被接受的特徵。讓品牌自動成爲消費者優選對象,獲得品牌權利。

泡泡瑪特就是如此,通過molly的卡通形象,結合各種節日、人物的原型,不斷出新盲盒,將各地文化融於其中,順利打破了地域、民族間的屏障。

1.多IP聯合:

打造簽約運營國內外潮流玩具。

最早借助設計師王信明設計,開啓盲盒第一戰,之後推出各種聯名款,把一個IP做成立體的結構。

其中包括Kenny Wong(molly爸爸)Pucky(畢奇)等。

同時也創造一些新的IP店中代售,尋找新的爆款的同時也爲新的設計師創造了機會。

2.系列模式:

通過大衆熟知的節日、地點等主題,用戶不但更有代入感。

這就是先知詞語提出的強大原型+文化借勢,用人們熟知的事物,在通過詞語、形象、儀式與產品結合。

一年多個主題系列可以促使消費者多次復購,MOLLY今年的系列除了海洋不敢推崇外,不斷出新,能讓用戶產生復購。

以下主題運用了強大原型:

主題系列:

故宮

西遊系列

胡桃夾子

昆蟲

大熱的聖誕款

城市限定:

杭州的白娘子

天津限定

主題展:潮玩消費者經常光顧的mall會打造夢幻的主題展,獲取更多的潛在消費者

從一個IP型產品轉變成一個品牌型產品,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畢竟,品牌是能夠超越產品的生命週期存在的。

盲盒的外觀設計也是必不可少的!

靚麗的配色+呆萌可愛的卡通形象,突出的隱藏款極大的吸引盲盒愛好者的眼球。

連線下店面的整體裝潢都是Q萌卡通風格, 門口molly的造型也是整條街最吸引眼球的那一個。

強大原型+借勢營銷,同樣不能少了飢餓營銷!

原價40-70元的盲盒,哪怕集齊一套也就幾百塊,還可以接受。

但通過炒作,一些限量版、隱藏款,被賣出原價幾倍的價格,也催生了以”炒盲盒“發財的一類人。

最貴的要數泡泡瑪特的潘神聖誕隱藏款,原價59元,現在在閒魚已經賣到2350元的高價,狂漲39倍;

泡泡瑪特的Molly胡桃夾子王子隱藏款漲幅也很高,原價59元,現在閒魚均價1350元,漲幅22倍;

而labubu的宇航員隱藏款原價699,在閒魚的價格已經漲到3000元,漲幅3.3倍。

定期推出限定款,打造主題場景吸引娃友們排隊購買,持續擴大的品牌的曝光度。

12月22日畢奇限量掉卡籤售,限量3000個(199一個),據說1點就有人去店鋪門口排隊。就爲了可以買到簽名款,跟蘋果首發有一拼了。

這也就保持了盲盒的神祕感!

3低成本營銷其實很簡單

強大形象不止能降低營銷成本,甚至能讓營銷成本接近於0!

泡泡瑪特如此恐怖的業績,卻幾乎沒有針對這些娃娃做過促銷,只通過外觀和營銷手段,就激發了娃友們的購買力,在情感紐帶讓用戶逐漸變成產品的鐵桿粉絲。

盲盒,其實最早來源日本,在密封的紙盒或袋子裏裝着不同款式的玩偶手辦,在打開前,你不知道里面裝的是哪種款式。

類似於便利店的扭蛋機,能買到什麼款式,全靠運氣。

“而年輕人買泡泡瑪特的盲盒,比較核心的是兩個需求,一是收集的滿足感,二是精神層面陪伴的需求。”

泡泡瑪特的獵奇的購買心理,就非常吸引消費者。

當包裝拆開的那一瞬間,失落或驚喜的情緒,暗和了玩家的收集和“賭博”心理,迎合了年輕一代的消費慾望,讓盲盒迅速流行起來。

情感連接讓用戶不斷投入

購買了幾個娃娃後,讓我對購買中獲取的快樂產生了依賴,特別期待接下來會購買到哪款。整套集齊後,又期待接下來會出什麼系列,這時內部觸發就開啓了。

習慣養成需要經歷上癮模型的多次循環,多次輪迴就促成了顧客對產品的出現投入,商家也最大化的。

傳統零售企業開始重視顧客關係管理時非常好的開端,但藉助各種手段刺激顧客到店回購的同時,其實更應該關注產品本身,是不是可以讓顧客“上癮”,每當顧客有某種需要時,第一時間就想到你。

所有上癮行爲的基礎都是調動人體本身的快樂酬賞系統。從開始購買玩具時,用戶就會開始期待自己會獲得收益。

這就跟刮彩票類似的心理,會激發人的好奇和不服輸的心理,雖然具有不確定性、隨機性和偶然性,但花錢就能有收穫,並沒有輸掉的感覺,很容易讓人「上癮」,而且不同的款式還可以帶來持續的快樂,勾起你的「收藏」慾望。

值得注意的是,泡泡瑪特在用戶體驗的細節上也很用心。比如,線上小程序在選中某個盒子時會給用戶3次提示機會。

這個設計是由消費者真實需求而來的,如果你去過泡泡瑪特線下門店,經常會看到有人在拼命搖盒子,試圖通過聲音判斷盒子裏的玩具款式。

從售賣商品到傳遞情感。在產品銷售之外,品牌必須開始思考如何進一步挖掘和服務粉絲的衍生需求。

詞語戰略三部曲之強大原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