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使命召喚手遊》上線前夕,我們採訪了幾位COD的老玩家。無論是凌晨5點,還是在深夜2點,他們都有自己的故事。

1

廣東省汕尾市的海邊有一條街,就叫海邊街。

海邊街一邊是樓房,一邊是海。因爲位於避風港,海面通常很平靜。凌晨時分,天還沒亮,海邊街上總是灰濛濛的,看不見人。

只有根根和他的朋友們在那裏晨練。這羣潮汕男孩大清早就出門,“連賣早點的大伯都還沒出攤,我們就開始沿着海岸線跑。”每個週末,無論寒暑。

有時冬天太冷,根根便是其中起牀最晚的一個。朋友們全都來他家,站在樓底下呼喊,吵醒根根的父母。父母再敲響根根的房門,催他起牀,趕緊出去,跟着一塊兒跑步去。

晨練,這是當年“流行”的說法。所有人都跟父母說是出門跑步。年輕人精力旺盛,他們也是真跑,至少都跑上一個小時。畢竟從家裏出發跑到網吧,正好一個多小時。根根告訴我,在父母看不到的海邊街盡頭,有着晨跑故事的另一個版本:

大家摸黑趕早,運動完就跑去打遊戲。

“很搞笑,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大家的起牀時間越來越早。因爲網吧一般下午、晚上人多,老闆就想了個辦法,7點開始營業,到中午12點有優惠,包時最便宜。”

“所以開始大家都是7點出發,9點到網吧。後來變成5點起,7點就能到。不過也總有人晚到。如果你早到,可能就會打開一些單機遊戲。就這樣我第一次通關了使命召喚。”

海邊街仍然停留在我的腦海。我問根根,那海邊街長什麼樣子?他開始翻找手機裏的照片。

2

小鬼是我見到的另一位使命召喚玩家,他是93年的,單身。前不久某天晚上,他加班到12點,回家後洗完澡,躺在牀上,夜深人靜也沒什麼事,就打開了某匿名交友應用。

夜裏的年輕人都是相似的。小鬼在應用裏瀏覽各種羣聊,標題全是“男生女生速配”“單身小哥哥/小姐姐進”,非常典型。但手指划着划着,他看見一個畫風突兀的羣名:

“使命召喚玩家請進”。

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小鬼不自覺點了進去。

凌晨2點鐘,羣裏十來個陌生男女,在聊一些“純粹的遊戲話題”:使命召喚你玩了幾部?我最喜歡黑色行動;最新一代你玩了嗎?還是現代戰爭最經典……

小鬼特別注意到,羣主是女生,但他沒在意,而是加入大家的討論,聊劇情、聊武器,所有人興致勃勃。忽然羣裏一個男生說:當初我還爲這遊戲流過淚。

小鬼接話:兄弟,你爲什麼還流淚?

男生打了幾個字:幽靈死的時候。

小鬼一聽,啊,懂了。

幽靈之死大概是使命召喚系列中最觸動玩家的情節之一。這位《現代戰爭2》中的忠實戰友,一直與玩家並肩作戰,卻在殺出一條血路後,遭遇背叛,和玩家扮演的小強接連陣亡。

那是令小鬼難以置信的一幕。事情發生得太快,他完全沒反應過來。“我不是收到一條消息,說他陣亡了,而是親眼看到。幽靈就在我身邊,我先中槍,然後是他。我們的屍體被丟進火坑,鏡頭轉動,幽靈的眼睛正對着我的屏幕。”

通關遊戲一個多星期後,小鬼依然很難受。“遊戲裏幽靈很強。有他當隊友,就給人一種安全感。但幽靈的身世又很慘,一直被各種背叛,好像被命運捉弄。”

使命召喚裏有一句標誌性臺詞:攻擊友軍是不會被容忍的!

如果你射擊某些隊友,屏幕就會漸黑,浮現這句話,然後任務失敗,從上一個記錄點重新開始。小鬼始終無法容忍幽靈受到的友軍傷害。

主播老戴的使命召喚實況,小鬼每一期都看,唯獨跳過了《現代戰爭》。這個分支系列他一直打算重玩,但想到幽靈又要死一次,內心就很糾結。反而是前不久玩《使命召喚手遊》,看到了幽靈這個角色,深紅色墨鏡,外加骷髏頭面罩,跟以前一樣。

工作後玩遊戲的時間少了,但每年小鬼至少都會玩一部使命召喚,他最喜歡《黑色行動》與《現代戰爭》,沉浸於其中的劇情與小隊作戰。他還向每一個人安利使命召喚,親戚、同學、同事,無論誰問有沒有遊戲好玩,小鬼就答使命召喚。

有沒有單機好玩?使命召喚。有沒有槍戰遊戲?使命召喚。像這樣,他在大學宿舍不停給同學“洗腦”,說這遊戲畫面好、手感好,終歸值得試試。小鬼的安利攻勢征服了一位體育生,大家都叫他阿鵬。

阿鵬其實不怎麼打遊戲,或者說,不執著於打遊戲。“他有自己的生活,經常要出去玩,不像我們遊戲宅,一呆可以十幾個小時。人很活躍,性格也很好,就是容易衝動。”

因爲買了新電腦,阿鵬就問室友要遊戲推薦。小鬼什麼遊戲都玩,但安利的時候,腦子裏只有使命召喚。他向阿鵬推薦了《黑色行動》,手把手教阿鵬下載,又悉心指導怎麼操作。

上手以後,阿鵬就開始罵罵咧咧。因爲“太菜”,他玩普通模式也很容易死。小鬼五個多小時通關的《黑色行動》,阿鵬打了有半個多月。“他每次玩都大張旗鼓,‘我怎麼又死了?這什麼破遊戲?’拍桌子抓狂,無能狂怒。”

但看阿鵬玩遊戲是一種樂趣。他那麼大聲,吵得室友也幹不了別的事。大家一個個圍在他身後,交叉雙臂,觀摩着,指指點點。

有時宿舍開着門,連隔壁同學被都阿鵬吵得煩了,也會過來拜訪,進門就問你們這怎麼回事?小鬼便連忙指着打遊戲的阿鵬:沒事沒事,你看,小事情。然後拉着隔壁同學,也站在阿鵬身後,搭着肩假裝教練。

圍觀的人多了,也總有人問,這是什麼遊戲? 小鬼還是那句話:使命召喚。

他覺得,“使命召喚是世界級IP,玩遊戲就會或多或少聽說,但你未必認得全,還是需要老玩家推介。這個系列每一款產品,只要上手試試,誰都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即便平時不怎麼玩遊戲也行。阿鵬就是很好的例子。”

3

我剛到周諾家的時候,他正開着筆記本電腦辦公。筆記本往後還有一個更大的顯示器,《足球經理》處於運行狀態,臺式機箱也發出風扇的轉動聲。

周諾今年27歲,2014年從河北老家來到北京。他的第一份工作月薪2800元,其中800元用來交房租。他在通州梨園找了個隔間,面積很小,“一進屋就是張牀,牀旁邊有張大桌子,桌子旁邊是衣櫃,別的什麼也沒有了。”

來北京的第一天,除了生活必需品,周諾只帶了兩樣東西。一是他的臺式,擺在了大桌子上;二是他的書,全都是歷史題材,帶着又沉又累。

“但當時隻身一人,好像也沒別的什麼可帶?我只有這點家當。”周諾說。

恰恰是“這點家當”都與一款遊戲有關:《使命召喚2》。這款二戰題材的老遊戲,周諾通了有十來遍,都是老兵難度,“被打中的話,兩三槍就死”。

2005年左右,他在表哥家第一次見到盒裝版的《使命召喚2》,“記得有6張盤,紙盒很有質感。結果進了遊戲,戰場氛圍更加震撼。以前玩遊戲總愛跳劇情,COD2我一分鐘沒跳。”

到回家的時候,他就想把表哥的遊戲也帶走。他拿上6張盤,往自家電腦裏一張又一張地安裝。結果連連報錯,家裏的臺式配置太低,運行不了。

《使命召喚2》的諾曼底登陸

玩不到使命召喚,周諾改看碟片、改看書。他用零花錢去買影視劇和紀錄片,只要和《使命召喚2》一樣,題材與二戰有關,都感興趣買回家看。《兄弟連》一集一個多小時,他往往能看三個小時,有兩小時都在上網查資料。

無論是二戰的影視、書籍、遊戲,他總愛暫停去看,邊查邊看。諾曼底出現了,他去查地點在哪兒;D-Day不知道什麼意思,他主動去搜。一來二去就進了坑。

這導致上歷史課時,周諾知道的往往要比課本還全。書上如果只說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他就圈出來,在旁邊補充:“巴巴羅薩計劃”。他按自己知道的往書上填,做滿了私人歷史筆記。

正如許多“愛現”的男孩,周諾也在課堂上抓住一些機會。歷史老師放投影,講到了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二戰正式開始。周諾就忽然舉手。老師問咋了。周諾答,你圖配錯了,德軍手裏拿的是MG42機槍,是1942年纔開始配備的。

身邊人都知道周諾關注二戰歷史。一次去朋友家,朋友母親給周諾開了門。他還沒見着朋友,就聽見了屋裏的音響,傳來遊戲的槍聲,於是沒進門就說:喲,玩COD5呢?

前兩年,使命召喚製作組出面說過一次,他們可能不會再做二戰題材。一句話就叫周諾非常失望。結果,官方後來還是出了新二戰,《使命召喚14》,反響卻相對平平。

《使命召喚14》的諾曼底登陸

周諾想了想,對製作組表示理解。他認爲,雖然是“年貨”,但其實使命召喚有它自己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並非只做單一題材,還是在嘗試。當然,他個人還是希望官方能多做點現實題材。在系列所有作品中,他只拒絕科幻題材,承認自己實在代入不了“未來狂戰士”。

最新一代《使命召喚16》,重啓了現代戰爭,有劇情,有轉折,有大戰場,也有室內、巷戰場景的小隊作戰,周諾覺得這是回到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他還試了試《使命召喚手遊》,覺得品質過關,硬件上也沒什麼門檻,也許能帶來更多新玩家。“很多人其實沒那麼多時間玩遊戲了,但手遊躺着就能玩,這一點非常好。”

周諾回想起自己以前和同學去開黑,別人都在玩網遊,他卻發起了《使命召喚5》殭屍模式聯機,把遊戲當求生之路玩。同學之間玩多了,當他有事缺席,還有人專門打電話過來問,你上次帶我們玩那個遊戲哪裏下載?怎麼聯機?

使命召喚全球知名,但國內因爲各種原因,單機、主機玩家相對小衆。周諾還是希望使命召喚玩家能再多一些,手遊版的上線在他眼中是一個契機。

“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爲了遊戲不斷升級硬件。”周諾剛工作時,爲了使命召喚與GTA5,曾經專門用信用卡買了970;後來爲《戰地1》,又從970升級到1080;爲了《最後生還者》他購買PS4,又爲塞爾達入了任天堂Switch。

“現在想想,時代真是變了。遊戲畫質一直在漲,自己年齡在漲,收入在漲,什麼東西都在漲。”從CPU到顯卡,周諾的臺式配件已經全部更換了一遍,就連機箱也在今年換了。

整臺電腦,每個零件都是新的。“ 它不是我之前的電腦了,但它又還是我以前的電腦,我最初玩《使命召喚2》的電腦,”周諾說,“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4

潮汕網吧玩家根根,他就沒有忒修斯之船似的哲學問題。“但你要是在網吧玩單機遊戲,首先要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怎麼去保存你的存檔。”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你得先在網上搜到存檔目錄,打完遊戲後保存、退出,然後很順手地層層打開那個目錄,把存檔文件拖到手機,拖到QQ或者U盤裏。一開始可能很生疏,往後會愈加熟練。

第一次通關《現代戰爭》,根根“起碼花了一個多月”。“大家遊戲水平也沒那麼高,很多關卡會死,得重複玩幾次。”如果以每週末兩個檔計算,通關至少需要存8-10次檔。在不能玩遊戲的日子,他就會記下存檔的時間點,看着手機裏的文件回想劇情。

“你肯定會有許多存檔。但其實你不會回頭再去讀取,只是好好收藏着。包括撿到隱藏武器的時候,你會故意退出遊戲,先保存,備註好存檔名再玩。”

後來玩《高級戰爭》,根根不必再去網吧,他已經有了自己的高配電腦。未來戰鬥光效豐富,根根也喜歡其中的科技感,玩家裝備外骨骼,去月球、去火星、去2054年戰鬥,甚至參與太空大戰。他第一次發現使命召喚也可以這麼科幻。

再後來工作了,時間和精力開始變得有限。“真的很少時候能夠靜得下心來,無憂無慮地玩遊戲了。電腦你不可能去哪兒都帶着。“而手機不一樣,手機裏保存的也不再是存檔,而是遊戲,在《使命召喚手遊》上線後,根根還能像個工匠一樣,繼續“研究”他最喜歡的那把槍。

維克托,又名“短劍”,一把相當普通的衝鋒槍。“它不是劇情中誰給你的,也不是固定地點刷出來的,普通敵人就會掉。但它的優點又特別明顯:後座力非常低,射速極快,中近距離尤其好用。”

由於遠距離精度不足,維克托的適用性沒那麼廣,註定只能當副武器。也恰恰是因爲如此,根根的主武器經常換,但二號揹包裏,永遠都是維克托。

“帶着維克托就很踏實“,根根極其珍惜維克托的每一發子彈。就算手裏已經有一把,看見敵人掉槍,他還是會用鼠標指一下,“看看是不是維克托,子彈是不是更多。”

打完每一場大戰,根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尋找維克托。他像揀垃圾一樣,在遍地掉落中搜尋這把槍的存在。“我很想把維克托一直留在手裏。但使命召喚每個關卡會武器重置。你會發現任務一開始,你手裏變成一把主武器,一把副武器手槍,維克托不見了。”

“我很喜歡它,但是我留不住。這其實是非常令人着迷的一點。而因爲你喜歡,你感興趣,你就會去搜索它的故事。”在遊戲外,根根到處搜索維克托的信息,去了解它的產地、設計理念、槍型演變的過程。

很快,他被維克托的設計所“震撼”。“其他槍,一般槍膛會在握把上面,所以後座力就會導致槍膛往上飄。”根根用手給我比劃,“但維克托比較少見,它的槍膛、握把,跟你肩膀的支點,是在一條直線上的。而且用的還是點45手槍子彈,能夠很好地克服後座力。”

“CODM的槍械繫統很有意思,還原了大部分槍,而且可以個性化。維克托就能雙持,彈夾也可以擴容。這把槍槍管短,那你可以加強它的槍管。包括槍托、瞄具的改裝,這在裏面都是可以實現的。玩家面對自己中意的武器,可以更個性化地去配置,這一點我很滿足。”

在3D打印剛剛興起的那幾年,根根爲了做自己的維克托模型,曾花2000多購置了一臺機器。本來想帶去大學宿舍玩,卻發現3D打印機噪音太大,只能放家裏。所以逢年過節,他就提前準備好模型回家打印。

根根的大學專業是模具製造,雖然不學建模,也有一些共通之處。他自學建模知識,做了維克托的3D模型。但在打印這把槍的過程中,“每一步都走得極爲拙劣”。

過程是簡單易懂的:起初是在網上搜“維克托+1080p”,找到正面相對清晰的圖片,再把圖片固定在電腦桌面,縮放好比例,好讓維克托充滿整個屏幕。

然後根根拿着尺子,一釐米一釐米地在屏幕上量,畫到自己的草稿上。最終模型草稿的尺寸無疑是不精確的,它本質上只是電腦屏幕的尺寸。

“ 但我還是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打印,花了個把月時間,最後成品出來了。”那是一把簡陋的維克托。打印機精度不夠,模型就缺乏細節,料很硬,也沒有打磨、拋光、噴漆。“第一次打出來那種成就感,給我感覺是非常棒的。”

他一直把維克托的草稿保存在老家房間。因爲要接受採訪,專門打電話回家,跟老媽視頻電話,指引她在層層抽屜中翻找。根根媽說,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兒子還幹過這事。

只有根根的朋友們,一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截圖給根根,問他能不能打印。模型一天最多能打一個,朋友們就預約排起了隊。他不得不專門新建文件夾,在裏面塞滿模型,玩具、槍械、動漫手辦,全都是大家的委託。

5

根根找到了手機裏的海邊街照片。他展示給我看,一邊說:“現在那裏大概更好看了。海上有漁船。到了晚上,路燈還會全亮。但我們跑去網吧的時候就還沒亮……”

海邊街

他今年24了。當年一起晨練的小夥伴,有的也結婚生了孩子。每年國慶、春節回潮汕,大家還是會聚一聚,想的也都是去網吧,打開以前的老遊戲開黑。

現在回想起去網吧最大的教訓,反而是自行車容易被偷。根根的自行車兩三百一輛,被偷過兩回。事後被罵很慘,“當時對父母最難開口的一句話,就是我單車又被偷了。”

但只要是跟朋友一起騎車去,那就既安心又保險。因爲大家可以把車輪栓一塊兒。

當年一塊兒晨練、一塊兒栓車輪的朋友裏,有位單名一個圳字的,大家都叫他圳哥。“你總是可以在網吧裏找到圳哥。”根根這樣介紹他。兩人認識10多年了。前陣子,根根看到《使命召喚手遊》快上線,他還給圳哥分享了鏈接。

我問根根,爲什麼專門發給圳哥?他解釋:“我始終覺得他比我更早玩使命召喚,也是他安利我玩。他玩了好玩,推薦給我,我玩了,也覺得好玩。所以我想讓圳哥知道。”

我又問,那圳哥是怎麼回你的?其實心裏也犯嘀咕,覺得這場景有點像電梯裏的遊戲廣告,要是對面回了句“好兄弟一起玩”,那就很標準、很像口號。

然而根根的回答不在我的預料之內。他說:“圳哥什麼也沒回。我們認識10多年了,只需要發個鏈接過去,讓他看到。這是我們溝通的方式。”

“但不用回我也知道,”根根說,“ 圳哥他一定看了。”

*截止發稿,《使命召喚手遊》首日上線即登頂iOS免費榜,並躋身暢銷榜前五。#使命召喚#維克托#小鬼收藏

海邊街仍然停留在我的腦海。我問根根,那海邊街長什麼樣子?他開始翻找手機裏的照片。

2

小鬼是我見到的另一位使命召喚玩家,他是93年的,單身。前不久某天晚上,他加班到12點,回家後洗完澡,躺在牀上,夜深人靜也沒什麼事,就打開了某匿名交友應用。

夜裏的年輕人都是相似的。小鬼在應用裏瀏覽各種羣聊,標題全是“男生女生速配”“單身小哥哥/小姐姐進”,非常典型。但手指划着划着,他看見一個畫風突兀的羣名:

“使命召喚玩家請進”。

就像發現新大陸一樣,小鬼不自覺點了進去。

凌晨2點鐘,羣裏十來個陌生男女,在聊一些“純粹的遊戲話題”:使命召喚你玩了幾部?我最喜歡黑色行動;最新一代你玩了嗎?還是現代戰爭最經典……

小鬼特別注意到,羣主是女生,但他沒在意,而是加入大家的討論,聊劇情、聊武器,所有人興致勃勃。忽然羣裏一個男生說:當初我還爲這遊戲流過淚。

小鬼接話:兄弟,你爲什麼還流淚?

男生打了幾個字:幽靈死的時候。

小鬼一聽,啊,懂了。

幽靈之死大概是使命召喚系列中最觸動玩家的情節之一。這位《現代戰爭2》中的忠實戰友,一直與玩家並肩作戰,卻在殺出一條血路後,遭遇背叛,和玩家扮演的小強接連陣亡。

那是令小鬼難以置信的一幕。事情發生得太快,他完全沒反應過來。“我不是收到一條消息,說他陣亡了,而是親眼看到。幽靈就在我身邊,我先中槍,然後是他。我們的屍體被丟進火坑,鏡頭轉動,幽靈的眼睛正對着我的屏幕。”

通關遊戲一個多星期後,小鬼依然很難受。“遊戲裏幽靈很強。有他當隊友,就給人一種安全感。但幽靈的身世又很慘,一直被各種背叛,好像被命運捉弄。”

使命召喚裏有一句標誌性臺詞:攻擊友軍是不會被容忍的!

如果你射擊某些隊友,屏幕就會漸黑,浮現這句話,然後任務失敗,從上一個記錄點重新開始。小鬼始終無法容忍幽靈受到的友軍傷害。

主播老戴的使命召喚實況,小鬼每一期都看,唯獨跳過了《現代戰爭》。這個分支系列他一直打算重玩,但想到幽靈又要死一次,內心就很糾結。反而是前不久玩《使命召喚手遊》,看到了幽靈這個角色,深紅色墨鏡,外加骷髏頭面罩,跟以前一樣。

工作後玩遊戲的時間少了,但每年小鬼至少都會玩一部使命召喚,他最喜歡《黑色行動》與《現代戰爭》,沉浸於其中的劇情與小隊作戰。他還向每一個人安利使命召喚,親戚、同學、同事,無論誰問有沒有遊戲好玩,小鬼就答使命召喚。

有沒有單機好玩?使命召喚。有沒有槍戰遊戲?使命召喚。像這樣,他在大學宿舍不停給同學“洗腦”,說這遊戲畫面好、手感好,終歸值得試試。小鬼的安利攻勢征服了一位體育生,大家都叫他阿鵬。

阿鵬其實不怎麼打遊戲,或者說,不執著於打遊戲。“他有自己的生活,經常要出去玩,不像我們遊戲宅,一呆可以十幾個小時。人很活躍,性格也很好,就是容易衝動。”

因爲買了新電腦,阿鵬就問室友要遊戲推薦。小鬼什麼遊戲都玩,但安利的時候,腦子裏只有使命召喚。他向阿鵬推薦了《黑色行動》,手把手教阿鵬下載,又悉心指導怎麼操作。

上手以後,阿鵬就開始罵罵咧咧。因爲“太菜”,他玩普通模式也很容易死。小鬼五個多小時通關的《黑色行動》,阿鵬打了有半個多月。“他每次玩都大張旗鼓,‘我怎麼又死了?這什麼破遊戲?’拍桌子抓狂,無能狂怒。”

但看阿鵬玩遊戲是一種樂趣。他那麼大聲,吵得室友也幹不了別的事。大家一個個圍在他身後,交叉雙臂,觀摩着,指指點點。

有時宿舍開着門,連隔壁同學被都阿鵬吵得煩了,也會過來拜訪,進門就問你們這怎麼回事?小鬼便連忙指着打遊戲的阿鵬:沒事沒事,你看,小事情。然後拉着隔壁同學,也站在阿鵬身後,搭着肩假裝教練。

圍觀的人多了,也總有人問,這是什麼遊戲? 小鬼還是那句話:使命召喚。

他覺得,“使命召喚是世界級IP,玩遊戲就會或多或少聽說,但你未必認得全,還是需要老玩家推介。這個系列每一款產品,只要上手試試,誰都能體驗到其中的樂趣,即便平時不怎麼玩遊戲也行。阿鵬就是很好的例子。”

3

我剛到周諾家的時候,他正開着筆記本電腦辦公。筆記本往後還有一個更大的顯示器,《足球經理》處於運行狀態,臺式機箱也發出風扇的轉動聲。

周諾今年27歲,2014年從河北老家來到北京。他的第一份工作月薪2800元,其中800元用來交房租。他在通州梨園找了個隔間,面積很小,“一進屋就是張牀,牀旁邊有張大桌子,桌子旁邊是衣櫃,別的什麼也沒有了。”

來北京的第一天,除了生活必需品,周諾只帶了兩樣東西。一是他的臺式,擺在了大桌子上;二是他的書,全都是歷史題材,帶着又沉又累。

“但當時隻身一人,好像也沒別的什麼可帶?我只有這點家當。”周諾說。

恰恰是“這點家當”都與一款遊戲有關:《使命召喚2》。這款二戰題材的老遊戲,周諾通了有十來遍,都是老兵難度,“被打中的話,兩三槍就死”。

2005年左右,他在表哥家第一次見到盒裝版的《使命召喚2》,“記得有6張盤,紙盒很有質感。結果進了遊戲,戰場氛圍更加震撼。以前玩遊戲總愛跳劇情,COD2我一分鐘沒跳。”

到回家的時候,他就想把表哥的遊戲也帶走。他拿上6張盤,往自家電腦裏一張又一張地安裝。結果連連報錯,家裏的臺式配置太低,運行不了。

《使命召喚2》的諾曼底登陸

玩不到使命召喚,周諾改看碟片、改看書。他用零花錢去買影視劇和紀錄片,只要和《使命召喚2》一樣,題材與二戰有關,都感興趣買回家看。《兄弟連》一集一個多小時,他往往能看三個小時,有兩小時都在上網查資料。

無論是二戰的影視、書籍、遊戲,他總愛暫停去看,邊查邊看。諾曼底出現了,他去查地點在哪兒;D-Day不知道什麼意思,他主動去搜。一來二去就進了坑。

這導致上歷史課時,周諾知道的往往要比課本還全。書上如果只說1941年6月22日德軍入侵蘇聯,他就圈出來,在旁邊補充:“巴巴羅薩計劃”。他按自己知道的往書上填,做滿了私人歷史筆記。

正如許多“愛現”的男孩,周諾也在課堂上抓住一些機會。歷史老師放投影,講到了1939年德軍入侵波蘭,二戰正式開始。周諾就忽然舉手。老師問咋了。周諾答,你圖配錯了,德軍手裏拿的是MG42機槍,是1942年纔開始配備的。

身邊人都知道周諾關注二戰歷史。一次去朋友家,朋友母親給周諾開了門。他還沒見着朋友,就聽見了屋裏的音響,傳來遊戲的槍聲,於是沒進門就說:喲,玩COD5呢?

前兩年,使命召喚製作組出面說過一次,他們可能不會再做二戰題材。一句話就叫周諾非常失望。結果,官方後來還是出了新二戰,《使命召喚14》,反響卻相對平平。

《使命召喚14》的諾曼底登陸

周諾想了想,對製作組表示理解。他認爲,雖然是“年貨”,但其實使命召喚有它自己的文化內涵和品牌價值,並非只做單一題材,還是在嘗試。當然,他個人還是希望官方能多做點現實題材。在系列所有作品中,他只拒絕科幻題材,承認自己實在代入不了“未來狂戰士”。

最新一代《使命召喚16》,重啓了現代戰爭,有劇情,有轉折,有大戰場,也有室內、巷戰場景的小隊作戰,周諾覺得這是回到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他還試了試《使命召喚手遊》,覺得品質過關,硬件上也沒什麼門檻,也許能帶來更多新玩家。“很多人其實沒那麼多時間玩遊戲了,但手遊躺着就能玩,這一點非常好。”

周諾回想起自己以前和同學去開黑,別人都在玩網遊,他卻發起了《使命召喚5》殭屍模式聯機,把遊戲當求生之路玩。同學之間玩多了,當他有事缺席,還有人專門打電話過來問,你上次帶我們玩那個遊戲哪裏下載?怎麼聯機?

使命召喚全球知名,但國內因爲各種原因,單機、主機玩家相對小衆。周諾還是希望使命召喚玩家能再多一些,手遊版的上線在他眼中是一個契機。

“不是所有人都像我一樣,爲了遊戲不斷升級硬件。”周諾剛工作時,爲了使命召喚與GTA5,曾經專門用信用卡買了970;後來爲《戰地1》,又從970升級到1080;爲了《最後生還者》他購買PS4,又爲塞爾達入了任天堂Switch。

“現在想想,時代真是變了。遊戲畫質一直在漲,自己年齡在漲,收入在漲,什麼東西都在漲。”從CPU到顯卡,周諾的臺式配件已經全部更換了一遍,就連機箱也在今年換了。

整臺電腦,每個零件都是新的。“ 它不是我之前的電腦了,但它又還是我以前的電腦,我最初玩《使命召喚2》的電腦,”周諾說,“這是一個哲學問題。”

4

潮汕網吧玩家根根,他就沒有忒修斯之船似的哲學問題。“但你要是在網吧玩單機遊戲,首先要解決一個很大的問題:怎麼去保存你的存檔。”

每個人都會有一個學習的過程。你得先在網上搜到存檔目錄,打完遊戲後保存、退出,然後很順手地層層打開那個目錄,把存檔文件拖到手機,拖到QQ或者U盤裏。一開始可能很生疏,往後會愈加熟練。

第一次通關《現代戰爭》,根根“起碼花了一個多月”。“大家遊戲水平也沒那麼高,很多關卡會死,得重複玩幾次。”如果以每週末兩個檔計算,通關至少需要存8-10次檔。在不能玩遊戲的日子,他就會記下存檔的時間點,看着手機裏的文件回想劇情。

“你肯定會有許多存檔。但其實你不會回頭再去讀取,只是好好收藏着。包括撿到隱藏武器的時候,你會故意退出遊戲,先保存,備註好存檔名再玩。”

後來玩《高級戰爭》,根根不必再去網吧,他已經有了自己的高配電腦。未來戰鬥光效豐富,根根也喜歡其中的科技感,玩家裝備外骨骼,去月球、去火星、去2054年戰鬥,甚至參與太空大戰。他第一次發現使命召喚也可以這麼科幻。

再後來工作了,時間和精力開始變得有限。“真的很少時候能夠靜得下心來,無憂無慮地玩遊戲了。電腦你不可能去哪兒都帶着。“而手機不一樣,手機裏保存的也不再是存檔,而是遊戲,在《使命召喚手遊》上線後,根根還能像個工匠一樣,繼續“研究”他最喜歡的那把槍。

維克托,又名“短劍”,一把相當普通的衝鋒槍。“它不是劇情中誰給你的,也不是固定地點刷出來的,普通敵人就會掉。但它的優點又特別明顯:後座力非常低,射速極快,中近距離尤其好用。”

由於遠距離精度不足,維克托的適用性沒那麼廣,註定只能當副武器。也恰恰是因爲如此,根根的主武器經常換,但二號揹包裏,永遠都是維克托。

“帶着維克托就很踏實“,根根極其珍惜維克托的每一發子彈。就算手裏已經有一把,看見敵人掉槍,他還是會用鼠標指一下,“看看是不是維克托,子彈是不是更多。”

打完每一場大戰,根根的第一個念頭就是尋找維克托。他像揀垃圾一樣,在遍地掉落中搜尋這把槍的存在。“我很想把維克托一直留在手裏。但使命召喚每個關卡會武器重置。你會發現任務一開始,你手裏變成一把主武器,一把副武器手槍,維克托不見了。”

“我很喜歡它,但是我留不住。這其實是非常令人着迷的一點。而因爲你喜歡,你感興趣,你就會去搜索它的故事。”在遊戲外,根根到處搜索維克托的信息,去了解它的產地、設計理念、槍型演變的過程。

很快,他被維克托的設計所“震撼”。“其他槍,一般槍膛會在握把上面,所以後座力就會導致槍膛往上飄。”根根用手給我比劃,“但維克托比較少見,它的槍膛、握把,跟你肩膀的支點,是在一條直線上的。而且用的還是點45手槍子彈,能夠很好地克服後座力。”

“CODM的槍械繫統很有意思,還原了大部分槍,而且可以個性化。維克托就能雙持,彈夾也可以擴容。這把槍槍管短,那你可以加強它的槍管。包括槍托、瞄具的改裝,這在裏面都是可以實現的。玩家面對自己中意的武器,可以更個性化地去配置,這一點我很滿足。”

在3D打印剛剛興起的那幾年,根根爲了做自己的維克托模型,曾花2000多購置了一臺機器。本來想帶去大學宿舍玩,卻發現3D打印機噪音太大,只能放家裏。所以逢年過節,他就提前準備好模型回家打印。

根根的大學專業是模具製造,雖然不學建模,也有一些共通之處。他自學建模知識,做了維克托的3D模型。但在打印這把槍的過程中,“每一步都走得極爲拙劣”。

過程是簡單易懂的:起初是在網上搜“維克托+1080p”,找到正面相對清晰的圖片,再把圖片固定在電腦桌面,縮放好比例,好讓維克托充滿整個屏幕。

然後根根拿着尺子,一釐米一釐米地在屏幕上量,畫到自己的草稿上。最終模型草稿的尺寸無疑是不精確的,它本質上只是電腦屏幕的尺寸。

“ 但我還是一個部件、一個部件地打印,花了個把月時間,最後成品出來了。”那是一把簡陋的維克托。打印機精度不夠,模型就缺乏細節,料很硬,也沒有打磨、拋光、噴漆。“第一次打出來那種成就感,給我感覺是非常棒的。”

他一直把維克托的草稿保存在老家房間。因爲要接受採訪,專門打電話回家,跟老媽視頻電話,指引她在層層抽屜中翻找。根根媽說,她完全不知道自己兒子還幹過這事。

只有根根的朋友們,一有什麼喜歡的東西,就截圖給根根,問他能不能打印。模型一天最多能打一個,朋友們就預約排起了隊。他不得不專門新建文件夾,在裏面塞滿模型,玩具、槍械、動漫手辦,全都是大家的委託。

5

根根找到了手機裏的海邊街照片。他展示給我看,一邊說:“現在那裏大概更好看了。海上有漁船。到了晚上,路燈還會全亮。但我們跑去網吧的時候就還沒亮……”

海邊街

他今年24了。當年一起晨練的小夥伴,有的也結婚生了孩子。每年國慶、春節回潮汕,大家還是會聚一聚,想的也都是去網吧,打開以前的老遊戲開黑。

現在回想起去網吧最大的教訓,反而是自行車容易被偷。根根的自行車兩三百一輛,被偷過兩回。事後被罵很慘,“當時對父母最難開口的一句話,就是我單車又被偷了。”

但只要是跟朋友一起騎車去,那就既安心又保險。因爲大家可以把車輪栓一塊兒。

當年一塊兒晨練、一塊兒栓車輪的朋友裏,有位單名一個圳字的,大家都叫他圳哥。“你總是可以在網吧裏找到圳哥。”根根這樣介紹他。兩人認識10多年了。前陣子,根根看到《使命召喚手遊》快上線,他還給圳哥分享了鏈接。

我問根根,爲什麼專門發給圳哥?他解釋:“我始終覺得他比我更早玩使命召喚,也是他安利我玩。他玩了好玩,推薦給我,我玩了,也覺得好玩。所以我想讓圳哥知道。”

我又問,那圳哥是怎麼回你的?其實心裏也犯嘀咕,覺得這場景有點像電梯裏的遊戲廣告,要是對面回了句“好兄弟一起玩”,那就很標準、很像口號。

然而根根的回答不在我的預料之內。他說:“圳哥什麼也沒回。我們認識10多年了,只需要發個鏈接過去,讓他看到。這是我們溝通的方式。”

“但不用回我也知道,”根根說,“ 圳哥他一定看了。”

*截止發稿,《使命召喚手遊》首日上線即登頂iOS免費榜,並躋身暢銷榜前五。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