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有一位女校長的感人事蹟廣爲傳頌。這位女校長的名字叫做張桂梅,她有很多榮譽,其中的“時代楷模”光榮稱號是近日中宣部授予的。

中宣部發出號召,號召全社會特別是政府公職人員和廣大人民教師都來學習張桂梅校長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爲教育服務的精神。

關於張桂梅校長的事蹟,在各大媒體都有介紹,大家不妨多瞭解一下。在學習張桂梅校長的過程中,有一種強烈的願望一直在我的腦海裏翻騰,那就是:

我們所謂的“成功”,應當要來一次“重新定義”!

過去多年,我們在定義一個人成功的時候,往往被一些世俗的觀念所影響,認爲“能夠賺錢”“賺到大錢”“擁有足夠的物質財富”“擁有財富自由”“有錢”等等就是等同於“成功”,以至於陷入一種“一切向錢看”的思維。

這種思想觀念發展到極致的時候,社會上還出現許許多多的“道德滑坡”甚至是“道德潰敗”的現象。於是乎,“笑貧不笑娼”死灰復燃了,“坑蒙拐騙”層出不窮,“貪腐行爲”屢見不鮮。爲了錢,不少人不擇手段,不惜走上違法犯罪的歧途。

都說思想是行爲的先導。有怎麼樣的思想觀念,機會催生怎麼樣的做事行爲。上述一切畸形的價值觀念,就是造成不少人違法犯罪的最根本的原因,歸根結底,就是沒有形成一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就是陷入“一切向錢看”的泥潭,就是一切都以“金錢”來衡量成功。顯然易見,其中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也是無窮的。

如何扭轉這種局面呢?

我認爲,應該在全社會來一次全面的、深刻的、徹底的思想大改造,來一次觀念的大洗禮,並且重新把成功的定義劃分清楚,拋棄長期以來由於種種原因所造成的“金錢唯一”標準,使得真正意義上的成功理念深入民心,並且用以規範和指導人們的學習、工作和生活。

基於此,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以來,每每談及成功的話題的時候,人們那種類似於“論成功,看看人家某雲”的說法應當休矣,那種甚至稱呼某云爲某爸爸的行爲應當休矣。

我們並不否認,所謂“某雲”“某爸爸”的成功是無數成功的一種,但它不能夠代表一切成功,更不能是評判成功與否的唯一標準。

顯而易見,不同的人不同的職業,有着與其對應的不同的成功的定義。

農民的成功就是種出又好又多的糧食、水果、蔬菜等等農產品。工人的成功就是在自己的崗位上爲生產勞動創造出更多更好的價值。警察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保護人民羣衆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國家公務人員的成功就是全心全意爲人民提供更多更好的服務。醫生的成功就是最大限度地救死扶傷、挽救生命。學生的成功就是在德智體美勞方面得到應有的發展。教師的成功就是爲祖國培養出更多更優的人才。這一切的一切,成功都不是以獲得多少金錢才衡量,而是要以爲祖國建設所作出的努力和貢獻來衡量。

人的能力有大小,其所取得的成績也有大小,因而成功也有大小,但我們不能夠以成績本身的“小”而否定它的“成功”。

你有大的成績,就有大的成功;我有小的成績,也有小的成功。

判定成功的大小,還考慮它實際上存在的制約因素,評判成功的大小,也不能以“一把尺子”來衡量。

這裏舉兩個非常有代表性的例子吧。同樣是辦全免費的高中教育,有兩所高級中學值得我們拿來討論和對比一下。其中一所就是時代楷模張桂梅校長所創辦的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另外一所是廣東省順德區國華紀念中學

關於這兩所高級中學,我們還是來仔細地瞭解一下“她們”各自的辦學歷史吧。爲發文需要,以下是我根據百科介紹所做的整理資料,並且以圖片的形式展示——

華坪女子高級中學簡介(圖片形式):

(整理資料一)

廣東國華紀念中學(圖片形式):

(整理資料二)

大家都看看吧。上述兩所中學有不少相似之處,也有不同的地方。

先看雲南省麗江市華坪女子高級中學。它所做出的“成績”顯然不是所有高中裏面最大的一所,但它所做出的貢獻卻因爲具有某種特殊意義而顯得“難能可貴”和偉大,尤其是它所折射出來的時代精神,更是非凡、崇高而偉大的。

回頭再看看廣東省順德區國華紀念中學。如果單看辦學成績,它比華坪女子高級中學還要“輝煌”一些,它所做出的成績也是很大的,貢獻也是很大的,它所代表的意義也是深遠的。它與華坪女子高級中學一樣,都是成功的案例,都值得我們去推崇和褒獎。

顯然易見,兩所全免費高中,兩類人,都有各自的成功,而且他們的成功並非是“賺了多少錢”,反而是爲之“出了多少力”甚至是“出了多少錢”。他們的教育情懷,以及爲教育事業所作出的貢獻,還有對我們這個社會所產生的正面的影響,都是“可歌可泣”的,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

他們來自兩類不同的人,一類是教師,一類是企業家,因爲都做了有益於教育和社會的事情,所以不論“成績大小”,都是一種“成功”。相比之下,張桂梅校長的“成功”因爲更加的“來之不易”,所以才感動了無數國人,所以才被中宣部授予了時代楷模的光榮稱號。

當然啦,楊國強先生父女兩人,也堪稱是爲教育作出巨大貢獻的優秀的企業家。他們是兩種意義上的成功,既有一定的“可比性”,又有一定的“不可比性”,但他們的貢獻卻不能因爲其中的“可比性”或“不可性”而受到一絲一毫的影響。

他們的初衷,其實都不是爲了自己,因而是既不爲名也不爲利,甚至是爲了教育而奉獻自己或“貢獻個人利益”。他們的精神都是高尚的,可貴的。

既然談到了成功的定義,又因爲本身是一位教育工作者,我還想再談談關於教育和教師的成功的看法。

我認爲,一個教師的“成功的定義”,因爲受到諸多教育因素的影響和制約,所以不可以單憑培養出多少個優秀學生、做出多麼優秀的“教學成績”等等來衡量,而是應該用“他或她在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實際情況”來全面衡量。而這個問題,往往在應試教育的大背景之下被忽略了甚至是被弄歪了的一個問題。

誠然,一個教師教出優秀成績和優秀學生是一種成功,這種成功也理應得到褒獎。但是,一個教師如果能夠教出品行優秀的學生,也是一種成功,並且是一種“了不起的”成功,特別在目前一切都以“分數”“成績”論英雄的畸形的觀念之下,更是如此。

因此說,我們的教育評價機制的確是要改改了,否則就會造成許許多多的不良影響,有的甚至是造成極其嚴重的後果。

大家看看上面網上搜索到的新聞截圖吧。大家不妨反思一下,因爲愈演愈烈的應試教育,因爲越來越多的教與學的壓力,每年因爲錯位的教育和錯位的教學而所產生的教育悲劇難道還少嗎?難道還不令人深思嗎?

因爲讀書學習,因爲“成績”和“升學”這把尺子,多少孩子經不住壓力而走向極端?

如果有人說那都是小孩子不懂事、性格脆弱和抗挫抗壓能力欠缺所至,那麼一些因工作壓力升學壓力過大而選擇走極端的教師呢?若要說其中典型的例子,莫過是發生在幾年前的江西一所重點中學的校長的悲劇案例曾經深深地刺痛人們的心靈。

網上搜索一下,相關消息依然赫然在列,然而令人痛心而遺憾的是,一位優秀校長如此慘烈的離世,卻全都被冠以患上所謂的“抑鬱症”,但是卻不曾好好地反思其之所以患上抑鬱症的根本原因,恰恰就是考試排名和升學壓力所造成的。

每當面對類似的悲劇,我曾不止一次這樣思考,假如沒有所謂的考試排名和升學排位,假如評價校長的標尺不會因爲受,多幾個或少幾個學生升學和考試排名前進幾名或後退幾名而受到影響,假如除考試成績和升學指標之外還有其它的評價標準,那麼給校長和教師的壓力就不會如此之大,悲劇也許就可以避免發生。

(網絡新聞截圖)

無獨有偶,上面一個最近發生的教師墜亡的例子同樣說明了這個問題。可惜的是,當悲劇發生之後,在悲劇面前,相關方面的解釋卻無一例外地再一次讓“抑鬱症”成爲了“背鍋俠”,卻不曾深刻反思在“抑鬱症”的背後其實有着深層的根本的原因,那就是巨大的教學成績排名所帶來的壓力。

我認爲,之所以造成許許多多師生的教育悲劇事件,究其主要原因,絕大多數都是目前的教育大環境和片面的教育評價制度所造成的。如果要換一個角度或換是一種說法以概之,那麼則是因爲“教育成功”被錯誤“定義”所造成的。

這種錯誤的定義,往往把教育的成功定義爲“能否考取好成績”“能否考上好學校”“是否考上清華北大”“考試和升學排名是否靠前”,殊不知,這些恰恰在某個無法預料的時空節點成爲壓跨學生或教師的最後的一根稻草!

對於考上清華北大,就連張桂梅校長也說是她自己的一個執念。

若是以次爲目標爲動力,原本也無可厚非。張桂梅校長有這個“執念”,我所理解的應該就是這樣的,又或許是她站在女子高中的角度去思考,別人能做到的,女子高中也能做到,並以此爲激發學生刻苦學習和奮勇前進的動力。

我想,張桂梅校長強調的應該是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激發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和宏偉目標而已,而並非是一定要實現否則就“死磕到底”甚至是“過不下去”的意思。

我還想張桂梅校長和許多人一樣,都懂得對於一位學生尤其是山區學生而言,考上清華北大應該是一種“可爭取而不可強求”的事情,更多的時候甚至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事情。

基於此,因而我們完全可以這麼說,放下這個執念,就是放下一個對成功教育的“錯誤的定義”。把這種錯誤的定義糾正過來,那麼一切事情都將好辦得多了。

在這段時間裏面,在向時代楷模張桂梅校長學習的過程中,我就自然而然地想到了一個問題,正如文章標題所言——

學習時代楷模張桂梅,“成功”當應“重新定義”,基層部門當擔重要責任。

看到這個標題,尤其是標題的第三部分,很多人都會生髮疑問,爲什麼是“基層部門當擔重要責任”呢?

依我看來,當前社會對成功定義的偏頗,尤其是對教育成功的定義的偏頗,除去整個社會大背景和教育大環境的因素外,其實有相當部分的因素就是基層部門所“一手操辦”所致的。

不是嗎?別的就不說了,咱就單說教育。每年的中考季尤其是高考季,有哪幾個地方不是都在大肆宣傳中高考成績,尤其是在大肆渲染中高考狀元氛圍?而這些,不正是一種片面而畸形的“教育成功觀念”嗎?所以我說呀,要改變這種現狀,基層部門應當反思並擔當起其中的重要甚至是主要責任。

大家好好想想,在國家層面,尤其是教育部,每年不都是會下發通知強調,禁止過分炒作中高考狀元新聞?但是效果怎麼樣呢?答案往往都是收效甚微。雖然炒作狀元的新聞少了,但是卻換了另外一個“馬甲”而已,而且美名其曰“屏蔽考生”。

我認爲,這其實就是一種換湯不換藥的法子。爲什麼上邊屢禁不止?爲什麼下也屢試不爽?究其原因,一方面長期以來形成的“成功定義”和“狀元情結”已根深蒂固,另一方面是基層部門將之視爲一種“政績工程”“面子工程”。

因此說,要徹底改變這種現狀,還是要我們的基層部門徹底改變和拋棄這些觀念,樹立正確的“成功觀念”,給“成功”重新來一次正確的定義,才能夠徹徹底底地解決問題。

最後,希望我們能夠正確定義“成功”,希望我們每一個人尤其是基層部門,爲正確定義“成功”而擔當起主要責任併發揮起主要的作用!

誠如斯,將是師生之幸,教育之幸,國家和社會之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