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餐桌上講排場、比闊氣……近年來,餐飲浪費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22日,反食品浪費法草案提請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審議,爲治理“舌尖上的浪費”建章立制。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行政法室主任袁傑表示,制定反食品浪費法,將近年來我國實踐中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上升爲法律規定,明確各相關主體的責任,有利於建立長效機制,發揮法律的引領和規範作用,爲全社會確立餐飲消費、日常食品消費的基本行爲準則。

食品浪費的標準怎麼認定?

袁傑介紹,反食品浪費法草案以餐飲環節爲切入點,聚焦食品消費、銷售環節反浪費、促節約、嚴管控。

草案明確,食品浪費,是指對可安全食用或者飲用的食物未能按照其功能目的利用。那麼,一些商家以“最大蛋糕”“最大火鍋”爲噱頭開展的商業營銷活動,以及用食物作爲原材料進行的藝術創作活動等,是否屬於食品浪費?

中國政法大學地方財政金融與農村法治研究中心主任李蕊表示,此處規定的立法本意,是保障食品的價值與效用充分發揮,減少在食品生產、加工、流通以及消費等各個環節、各個領域的不必要損耗。“但是,還應考慮到食品除具有食用、飲用功能,還可以作爲藝術表達、創作的載體等。我認爲,只要不是最終‘丟棄’,就不應納入‘浪費’的範疇。”她說。

對外經貿大學副校長、中國法學會行政法學研究會祕書長王敬波也表示,不論上述活動對食物本身的功能進行了怎樣的延伸、超越,根本上不能違背反食物浪費的主旨。

商家的這些點菜“套路”可能不靈了

菜單上不提示菜量規格,問服務員也含糊其詞;點的菜超量了,商家也不提醒甚至故意誤導消費者……針對這些餐飲服務提供者的“套路”,草案明確了相應措施。

比如,在醒目位置張貼或者擺放反食品浪費標識或者由服務人員提示說明,引導消費者按需適量點餐;提供小份餐等不同規格選擇等。

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誘導、誤導消費者超量點餐造成明顯浪費的,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市場監督管理部門或者商務主管部門責令改正,給予警告;拒不改正的,處一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食品、餐飲行業應加強行業自律,依法制定、實施反食品浪費等相關團體標準和行業自律規範。

李蕊表示,餐飲浪費在食品浪費的各環節中佔據較大比重,草案的這些措施在餐飲服務提供者的義務和責任的設定方面具有較好操作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制約食品浪費的作用。

王敬波認爲,餐飲服務提供者作爲市場主體存在利益驅動,立法一方面要對小份餐的規格、標識提醒的設置等設定明晰的強制標準,作爲監管處罰的依據;另一方面,對商家的誘導、誤導等比較難以判斷的行爲,應進一步完善界定標準,使執法更加容易。

點餐浪費或將收取廚餘垃圾處理費

點了一桌菜,剩了一大半,結果全倒掉?這種情況以後要注意了。反食品浪費法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對造成明顯浪費的消費者收取處理廚餘垃圾的相應費用。

王敬波表示,收取廚餘垃圾處理費是一種抑制消費者浪費現象的手段,但在實際操作中,是定量收取還是定額收取、是否需要劃分階梯額度等問題,還需要進一步細化。

李蕊建議,消費端的食物浪費問題,可遵循分步驟審慎推進原則。初期更宜採用激勵性措施,例如規定餐飲服務者可以對實現“光盤”的消費者予以適當獎勵等;下一步則要改革垃圾處理收費計量標準,從“定額制”垃圾處理轉向“從量制”垃圾處理,讓垃圾製造者爲自己的垃圾“買單”;未來條件成熟時,再考慮逐漸推進餐飲等公共領域的餐廚垃圾處理收費制度。

“在立法層面,需要明確界定廚餘垃圾處理費用的收取條件、標準等,注意保障消費者權益。”李蕊說。

商家或可利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用餐需求

近年來,大數據技術廣泛運用於餐飲行業。草案規定,餐飲服務提供者可以運用大數據等技術分析研判消費者用餐需求,通過建設或者共享中央廚房、配送中心等措施,對食品採購、運輸、儲存等進行科學管理,防止和減少浪費。

但是,大數據技術在給人們點餐帶來便利的同時,是否會帶來個人信息泄露的風險?

王敬波認爲,允許商家利用大數據分析研判消費者的用餐需求,需要有充分的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作爲配套,比如對一些敏感信息等進行移除、遮蔽等技術處理。制度設計上要進一步明確,商家不得收集敏感個人信息,且負有對消費者個人信息安全保護的職責。

李蕊建議,要嚴格限制商家向第三人提供信息,對消費者的個人信息要進行匿名化處理。對於違規餐飲服務提供者,應嚴格處罰。

來源/新華社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