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熟悉我的人都知道,我沒有學五行鍼灸,而是學了黃帝內針。黃帝內針的一個特質是:它的操作原則能夠比較快速被領悟、而且能服務很多人。而五行鍼灸不一樣。通過一次一次地深入,我感受到這兩個針法是截然不同的。

我們經常講“深廣”,黃帝內針在“廣”上有它的特質,而五行鍼灸是在“深”上有它的特質,兩者合起來就是深廣。但深裏又有廣,廣裏又有深。

所謂“深裏有廣”,是說“五行”這樣一個理念是所有人都需要去認識的,因爲認識了五行之後,我們的生活就不一樣了,就能夠更好地過好這個人生。從這個角度來說,五行鍼灸有它非常廣的一面,其“深”這一面就不用說了,大家一定是有感受的。

實際上我學習內針以後,反過來再去體會五行鍼灸,我就更覺得在這個時代,五行鍼灸跟黃帝內針一樣地彌足珍貴。這是一門非常當機的學問,因爲在這個時代,物質文明的腳步太快,以致我們的內心跟不上,生活在這個時代的很多很多人內心上或多或少都有問題。

回憶我這幾十年走過的路,我自己常常說,肯定有相當長的一個階段處於抑鬱的狀態,你們也未必能夠倖免,只不過是有沒有戴“抑鬱”這個帽子或者輕重而已。

而五行鍼灸這樣一門學問,確確實實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幫助我們解決這塊問題,這個時代太需要這樣一門針法。

學習一門針法,需要我們的專注

那麼這麼好的針法,爲什麼我沒有敢學習?因爲我覺得這樣一門針法,特別需要我們的專注。可供我們選擇的東西太多了,但如果我們想要真正有所收穫,有感受,有體會,那就必須一門深入。只有你整個身心、整個事業都在五行裏面了,你纔可能某一天貫通。

剛開始很熱鬧很新奇,但是真正要想在這門學問裏受益,“深入”是一個太重要的條件。那麼怎麼樣深入?

首先,我們必須要認識傳承,因爲不認識傳承很可能就會走彎路,最終得不到我們想要的東西。

傳承有文字傳承這個路徑,但文字顯然是不夠的,不然大家就不用來上課了。那麼更重要的傳承形式就是口耳的傳承,而口耳傳承只是表面,其實還有一個心——口傳心授嘛!這是中國文化裏非常非常重要的一個傳承,要想得到這個傳承,還是要下功夫。

我認爲直接傳承在中國文化裏是非常重要、甚至是決定性的傳承。真正入門沒有,可能最後就是看你觸碰到這個直接傳承沒有,領會到沒有。

雖然大家都看了文字,接受了口耳的傳承,爲什麼十年之後就看出分別了?其實不用十年,三年五年之後,很多人肯定就改行去搞其他的了,還有一些人就可能會添油加醋地加一些七七八八的東西進來。

朱熹有首詩:“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中國文化最關鍵的關鍵就是:我們能走到哪一步,取決於你跟這個直接傳承,用東北話來說就是接上茬沒有?

接上茬了就是源頭活水,就生生不息;如果沒有接上茬,你想走得深遠長遠,那是辦不到的。因爲一時的興趣或者方方面面的機遇,我們也許可以堅持三五年,但不一定幾十年。想做到老而彌堅、老而彌新是不可能的。

擇善而固執之

中國文化講傳承,最根本的傳承是直接傳承。大家會問:直接傳承在哪?我也不好說,接上茬了你就會知道。什麼時候接上茬?這是沒辦法期許的,但是我們可以爲接上茬去努力,去做準備。這就是《中庸》裏面講的,需要誠!

《中庸》講:“誠則明矣!”什麼是明?就是接上茬,接上茬纔有可能明,纔有可能真正地明,不接上茬的那個明不叫明。那怎麼樣做到誠?《中庸》給出了一條很好的路徑,就是“擇善而固執之也”。

“固執”這個詞不好聽,我們經常講這個人太固執了,說你都不聽,但是在《中庸》裏,“固執”是太美太美的詞。

所謂“固執”就是比堅守還要堅守。我經常講,固執就是要生死相許,到生死關頭都還不放棄,這個叫固執。對善就要有這樣一個持守的心。

昨天“十九大”開場就講“不忘初心”,我們也是一樣。如果說我們來上一個課程叫善;回去以後始終都不忘記這個初心,這就叫擇善;往後我們再艱難(不是你生活過不過得下去的艱難)仍然生死相許,性命關頭都不放棄,這個就叫固執。這樣你一定能夠進入到“誠”的狀態。“誠則明”,這個直接傳承就一定不會錯過,這就是我最想和大家分享的。

我們所處的這個時代,好像總能夠遇到好東西。實際上遇到好東西不叫機遇,這個時代資訊那麼發達,這不是一件難事,固執纔是最難的事情。

我經常回憶我過去跟過的師父,很多人都羨慕我,說劉力紅你怎麼有那麼好的運氣,跟那麼好的師父。

我說,實際上運氣都是平等的。我的運氣不在於我遇到那麼好的師父,而在於我能夠跟下去,這個是更不容易的事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