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北京中南海懷仁堂舉行了隆重的授銜儀式,這是新中國首次舉行的授銜表彰,上千名將軍獲得了屬於自己的榮譽,其中元帥和大將各十名,其實在授銜前大將軍銜的評選中有兩種方案,其中一種就是評選出15名大將,而另一種則是在此次基礎上再次添加7名候選人。

第一種方案中多出的五位將軍分別是張宗遜,王震,蕭克,宋任窮,周純泉,後來這五位都被授予了開國上將,而且排名都是比較靠前,至於第二種方案中多出來的7位將軍後來也被授予了開國上將,那麼這7位分別是誰呢?我們接着往下看。

首先第一位便是劉亞樓將軍,作爲新中國第一任空軍司令員,劉亞樓將軍有着非常厲害的軍事才華,解放戰爭打響後,他從蘇聯回國接任東北野戰軍參謀長,當時從不出門迎客的林總親自來接他,同時握着他的手說道:你來擔任我的參謀長,要頂我的3個參謀長。天津戰役中劉亞樓親自指揮,用時29個小時順利解放天津。

東北解放後,時任第14兵團的劉亞樓負責組建空軍,1949年10月他被任命爲空軍司令員,而與他一起出任海軍司令員的蕭勁光和裝甲兵司令員的許光達後來都被授予了開國大將。

接着第二位便是大名鼎鼎的許世友將軍,他在土地革命時期曾多次擔任敢死隊隊長,作戰勇猛,後來晉升爲紅四軍軍長,在他60年的戎馬生涯中戰功赫赫,百死一生,是一位具有特殊性格、特殊經歷、特殊貢獻的特殊人物, 毛主席曾評價他“許世友是員戰將,打紅了膠東半邊天,了不起,了不起!”

1952年評選時他被評爲正兵團級別的將領,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過南京軍區司令員,廣州軍區司令員等職務。

第三位將軍鄧華,他被稱爲“軍政雙全”的將領,17歲時他就參加了革命,土地革命時期他曾先後擔任過紅一軍團紅一師,紅二師的政委,後在抗日戰爭時期他曾任115師獨立師政委,與楊成武搭檔。

解放戰爭中,他先後擔任東北野戰軍第七縱隊司令員,第44軍軍長,第四野戰軍第15兵團司令員等職務,新中國成立後,兼任廣東軍區第一副司令員,指揮組織了海南島戰役,抗美援朝戰爭打響後他擔任過志願軍副司令員,司令員等職,回國後出任東北軍區第一副司令員的職務,後他還相繼擔任過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兼瀋陽軍區司令員的職務。

第四位王宏坤,出生於湖北麻城,與王樹聲是堂兄弟的關係,18歲時他就參加了黃麻起義,後參加紅軍,先後擔任過紅四軍第十師師長,四方面軍總指揮部副參謀長等職,抗戰爆發後,他任129師385旅旅長,先後指揮了創建冀南抗日根據地的鬥爭的許多戰鬥。

解放戰爭中,他先後任晉冀魯豫軍區副司令員,第二野戰軍第十縱隊司令員,參加了挺進大別山、淮海、渡江等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出任海軍副司令員,協助蕭勁光將軍爲人民海軍的發展壯大,爲捍衛祖國的領海主權作出了巨大貢獻。

第五位陳再道,他也來自湖北麻城,素有“再道之勇”的稱號,在他的戎馬生涯中,他屢立戰功,他作戰勇敢,智勇雙全,履險如夷,多次負傷,在戰火中由戰士錘鍊成我軍頗具聲望的優秀高級將領。

解放戰爭時期,他指揮部隊,以高超的指揮藝術,取得了一系列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輝煌戰績,毛主席多次表揚他“是一員戰將”,新中國成立後,他被派到河南軍區擔任司令員,後來他又相繼出任過武漢軍區司令員兼湖北省軍區司令員。

第六位楊得志,湖南人,在他的戎馬生涯中曾創造了許多經典,飛兵破烏江,強渡大渡河,奇襲八公橋,平型關大捷,角逐清風店,決戰上甘嶺都有他的影子,是我軍的一員猛將。

新中國成立後,他先後擔任濟南軍區司令員,武漢軍區司令員,在他出任昆明軍區司令員期間,他還指揮了雲南方向中越邊境自衛還擊戰。

第七位彭紹輝,也是來自湖南的將軍,1958年他跟隨彭德懷等人蔘與了平江起義,之後加入中國工農紅軍,在草臺崗霹靂山戰鬥中,他帶頭衝鋒結果左臂連中兩彈,臂骨被擊碎,但仍不下火線。因傷勢嚴重,做了3次手術都沒成功,最後只得截去左臂。

解放戰爭時期,他歷任西北野戰軍第7縱隊司令員、第一野戰軍第7軍軍長,率部參加晉中戰役和太原戰役,新中國成立後,他又相繼擔任過西北軍區參謀長、副司令員兼參謀長,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等職。

#抗日戰爭#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