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新出的韓劇《產後調理院》,沒想到一部生產育兒片愣是拍出了喪屍片、懸疑片的感覺,緊張、刺激,引得我一口氣連夜刷完。

吳賢珍是一個雷厲風行的女強人,公司最年輕的常務。

不過在升職當天,發現自己有了寶寶,孕晚期還上演了飆車追客戶、談着合同破羊水。

作爲一位40歲+的高齡產婦,她又颯又淡定。生娃找了有無痛分娩的醫院,坐月子也約好了高級調理院,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月子中心”,由專人護理產婦和孩子。

但沒想到,生娃不過是“苦難”的開始,接下來她在月子中心裏面臨的各項問題,竟然比職場上的廝殺艱難萬倍。

我身邊也有不少這樣的職場媽媽,其中有一位跟我遠程對接工作時,末了發來一句:“不好意思,我馬上要進產房了,等晚點方便了再回您。”

第一次遇到這樣的情況,內心真的是佩服萬分。

這部劇聚焦新生兒媽媽的產後日常,從身體、心理、社交、兩性等層面展現具有森嚴等級的“另一個世界”,真實又扎心。怪不得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在各大平臺上的討論熱度爆表。

而我看了全劇,除了感慨新生兒媽媽的不易之外,還想說:她的老公,才應該是生娃的標配。

心理上的安慰,行爲上的呵護

生育這件事情,受苦受累的,終究是女性。但丈夫和家人,卻能夠成爲女性最終在這場戰役裏凱旋而歸的決定性因素。

雖然十月懷胎,但母親這個角色可不是一夕就能就位的。作爲最親的枕邊人,丈夫在這個時候要多給她一點時間,多一點理解,多一點安慰,她纔有可能順利過渡。

吳賢珍的丈夫,在心理上給予妻子的安慰、行爲上給予的呵護,堪稱寶爸模範。

當她爲身材變形苦惱時,他帶她出門散心;

當她爲餵奶太疼而膽怯時,他勸她“那就餵奶粉吧”;

當她爲不能喝冰美式咖啡傷心時,他偷偷買來給她;

當她爲媽媽圈的攀比焦躁,他總是說“親愛的,你是最好的”。

在妻子因爲激素變化、壓力增大時,他無條件接受她所有的壞脾氣,照顧她,安慰她,鼓勵她,逗她笑,陪她一起走出初爲人母的困惑。

吳賢珍在老公的呵護下,漸漸進入到“當媽”的角色。

融入圈子,惡補育兒知識

寶媽的母性來得更早一些,而且身邊會有很多媽媽圈,大家都會分享交流相關的資訊。而寶爸的父愛覺醒要晚,自覺性也往往差了許多,朋友聚會、同事之間也很少會深入溝通帶娃心得。

他幸運的是,在月子中心遇到了一個“資深”奶爸,這位大哥成爲了他在育兒道路上的引路人。

比如針對“不知道做錯了什麼、老被捱罵”這個問題,大哥從心理學上教他分析,如何自降身段。因爲正在坐月子的妻子此時往往想的是,你不要靠近我,也不要遠離我,在方便被使喚的同時,丈夫也要儘可能地不那麼顯眼。

類似大哥身上的這件棕色T恤,就能讓自己從視覺上變得和背景融爲一體,減少被罵的機會。

大哥還帶他去嬰幼兒用品展,手把手教他如何挑選產品,比方說挑嬰兒揹帶時,尤其要注意魔術貼,如果魔術貼聲音過大的話,已經哄睡的寶寶也會被驚醒的。

這樣的話,寶爸就別想再睡覺了,這些真的是千金難買的寶貴育兒經驗啊!

還有去上早教課、哺乳課等等,一點點積累科學育兒的相關知識。

生娃雖險,但女人願意義無反顧,男人也該有爲人夫、爲人父該有的覺悟。

願意主動犧牲

當產假屆滿,寶爸寶媽都要上班,完全沒有外援的情況下,孩子怎麼辦?如果必須有一人做出犧牲,那個人該是誰?

吳賢珍就遇到了這樣的難題。

自己復工在即,畢竟是公司中高層幹部,那崗位不能一直爲她空懸着。親媽由於身體病痛要做手術很難幫忙,婆婆在幫小姑子帶娃,而且還有馬上臨產的二胎,與此同時,和金牌育兒嫂的面試也並不順利。

正在糾結要不要再請一年的育兒假,也就是約等於放棄自己的事業前途之時,寶爸站了出來,主動提出:你不必犧牲事業,由我來照顧孩子吧。

雖然後面是孩子外婆強撐着生病的身體,來給小兩口幫忙。

如果在面對家庭和工作一定要做出一個選擇時,首先做出犧牲和選擇的一定是女性,而且大部分人也是這樣想的。

其實在真實生活中,仍有這麼義無反顧的寶爸榜樣,比如那個成爲網紅的29歲全職奶爸小強。

原本小強有自己的工作,妻子是一家公司總經理,雙職工家庭又沒有老人幫忙照顧孩子,所以小強決定辭職帶娃。

他的視頻節目,也給很多觀衆感受到帶娃的不易,很多寶媽也找到了共鳴。

作爲全職奶爸,他每天的時間被安排得滿滿當當,出門買菜1小時;洗衣收拾屋子花了2小時;做飯2小時;帶寶寶出去玩2小時;衝奶粉、餵奶、哄睡大概每天10次,每次需要花費40分鐘。

別人休息的時間,他也不能歇着,晚11點,別人睡覺了,還忙碌着照顧孩子。

有一種愛,名叫“媽媽”

不是每個女人都有勇氣做“全職媽媽”,在《產後調理院》中也有其他全職媽媽的鏡頭。

比如這位Ins網紅寶媽趙靜恩,孕育了雙胞胎兒子,現在是第三個寶寶,因爲豐富的育兒經驗,在寶媽圈中不折不扣的C位女王。

但在看似光鮮表面之下,也隱藏着一地雞毛。

本來雙胞胎兒子的撫育難度係數就極大,再加上經濟能力決定家庭地位,全職媽媽沒有收入,又容易與社會脫節,還很可能得不到丈夫、社會的理解和尊重,成本實在太高了。

那她們爲什麼還如此義無反顧?還不都是爲着對孩子的愛啊。

吳賢珍是幸運的,她有個愛她懂她的老公,一直在默默陪着她,我覺得,這纔是這部劇的精華所在。

如若不然,那些產後抑鬱的悲劇,還少見麼?不是那些女人太矯情,只是那些男人太無情!

所以,在告訴媽媽們「要勇敢」的同時,我們也要跟爸爸們說:畢竟孩子是父母雙方的責任,我們拒絕喪偶式育兒,只有寶爸給力,寶媽纔會更輕鬆呀!

最後,祝所有的媽媽們,能夠自信、勇敢、也能喜提丈夫們的神助攻,陪着孩子,快快樂樂地成長。也願所有分娩的痛苦,最終都能值得!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