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教師非常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基本上每個學期,老師都會給學生推薦一些重點閱讀書目,爲了檢查學生的閱讀情況,老師就會要求學生寫讀後感。對於低年級的學生來說,因爲沒有做讀後感的經驗,老師就會直接將讀後感要寫的內容列成一個模板讓學生進行回答。但這樣的訓練往往是不好的,學生只能按照老師要求的思路去寫,很難發表自己的看法,這樣做極容易讓學生形成定性思維。

學生寫讀後感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有些學生非常偷懶,不願意去思考,就直接抄原文的內容當作自己的讀後感,以爲老師沒看過原文就能矇混過關,其實抄還是沒抄,老師一眼就能看出來,結果這些同學每次的讀後感分數都特別低,老師甚至會讓他們重寫。

讀後感真的有那麼難寫嗎?其實並不難寫,就看你想不想用心去學方法罷了,下面一起來看看讀後感應該怎麼寫吧!

讀後感就是體會故事情節,寫自己的閱讀感想,也就是考驗學生對文字的理解。同學們在閱讀的時候,可以試着將自己代入故事的發展中,將自己融進故事中,這樣更能體會到人物角色的情感。寫好讀後感可以提高我們做閱讀理解題的能力,我們在做閱讀題的時候,經常有這麼一問:你體會到作者怎樣的情感。這就要求同學們有情感體會能力和概括能力。有些同學平時寫讀後感只會抄原文,只懂得文字的盲目堆砌,遇到以上那種題目他們就完全懵了。所以說平時就要做好讀後感訓練,對於提升語文能力有很大作用。

至於我們怎麼在閱讀時去體會感情呢?分別有兩種辦法,一是思考從你讀到的內容中感受到了怎樣的情感變化,例如常見的情感:喜悅、難過、興奮、無奈等等;二是體會到情感是否能與你產生共鳴。同學們在寫讀後感時都能把以上的感受寫出來。

有些同學讀後感寫不出來,通常是因爲他們對文字不理解。作者爲什麼要描寫這個人物?作者爲什麼要花大量筆墨去描寫環境?學生心中有“十萬個爲什麼”,這也不懂那也不懂就導致讀後感沒有東西好寫。如果看不懂,那怎麼辦纔好?有些老師就建議他們多看幾遍,若還是看不懂呢?那麼這類學生就很有可能直接抄原文來湊字數。實際上,既然看不懂,那麼我們不如把自己的問題列出來,這樣也能形成一篇小作文。

其實,即使你沒看懂,你也是能感受到作者大概在描寫什麼事情,你就可以在心中問自己:這段文字寫得好嗎?好的地方在哪裏或者不好的地方是什麼?講了一個什麼故事?帶着這幾個問題去讀文章,你就會發現,原來也沒那麼難理解,而且你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也可以構成讀後感的素材,寫出來的內容邏輯清晰,具有條理性,這樣就讀後感的分也會好高些。

本文編輯:小魚乾

(圖片來源網絡,侵聯刪)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