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爲移動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推動者,阿里巴巴在中國電商購物和移動支付的歷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這一筆是無論怎樣都無法抹去的。也正因爲此,阿里巴巴比任何一家電商公司都備受關注。

這個冬天,可能是馬雲度過的衆多難熬的日子裏最難熬的一個冬天。先是預估市值超過2萬億的螞蟻集團被暫停上市,一夜之間馬雲的電商教父人設轟然崩塌,取而代之的是“資本家”,阿里巴巴這個舉足輕重的企業,也成爲了衆矢之的。後來,阿里因入股銀泰集團未及時申報,被相關部門作出罰款50萬的頂格處罰,這還不算完,剛剛相關部門宣佈,對阿里巴巴實施“二選一”涉嫌壟斷行爲立案調查。

公告非常簡單,只有三句話,表明了事情的起因和涉嫌的問題。

如果說阿里巴巴涉及“二選一”,首先讓人想到的就是針對網絡購物節的促銷,強迫商家“二選一”,然後是阿里旗下的全資子公司餓了麼。針對供應商的“二選一”政策,其實也非常常見,每年的“618”“雙11”都會上演雷同的戲碼。先是商家宣佈從某平臺撤店,然後各自再表明自己的立場,口水戰打一針,最後不了了之,三方都賺了不少流量。完事之後,總讓人覺得像是個固定套路。

“二選一”當然不對,但面對強大的對手和市場上就那麼多的知名品牌,不保證獨家唯一性,就意味着競爭不過人家,就意味着進一步被人家搶佔市場。所以,阿里、京東、拼多多這樣的平臺,寧可一次次地鋌而走險,也不願意被別人搶佔了先機。但畢竟這不是正常的市場行爲,會擾亂電商行業的市場秩序,也會讓商戶非常難選擇,哪方其實都得罪不起。作爲產品的供應商和各大電商平臺的搖錢樹,商戶們卻沒有任何的自主權,每每都是強派促銷任務和特價,還要承受平臺或多或少的結算賬期。

2017年11月初,天貓剛剛宣佈正式啓動雙11預熱,第二天,美的、格力、TCL等主流家電的品牌旗艦店,就掛出了“庫存問題,暫停預售!”的字樣。有意思的是,這些標註了庫存原因暫停預售下架的商品,在蘇寧、京東的店鋪內卻可以輕鬆下單。有聲音表示這是品牌電器商們以實際行動向天貓方面表示抗議。

有商家表示:天貓所有的促銷最終都會強制攤派到商家身上,同時,還會在促銷期間在後臺強制鎖死商家庫存,不允許商家後臺下架來達到強制商家參與促銷的目的。有人說,你說這個幹啥,這個也不是“二選一”。說的對,這個不是“二選一”,這是“二選一”之前的玩法。後來,阿里巴巴發現這麼玩一定會出事,於是開始搞拉攏戰略,凡是長期合作的品牌,在達到一定的廣告推廣費的條件下,可以獲得更加豐厚的流量引入,每年的“雙11”,也成爲了衆多商家們必爭的一個節點,甚至有商家表示,一年的業績和利潤,都要靠這一天來完成。對於一些大商家來說,“雙11”期間成交個大幾千萬、上億都不是事兒。

不斷衝高的“雙11”成交量,帶來了阿里巴巴強大的底氣,對商戶們提出了:要麼聽我的,要麼關店的主張。商戶們無奈地選擇了不參加其他電商平臺的活動,選擇獨家爲阿里提供優惠,這纔是真正的“二選一”。

不管舉報阿里巴巴“二選一”的人是誰,讓電商平臺的競爭迴歸理性,不靠行業壟斷生存,給商家自主選擇權,才能走得更遠。拋開移動支付的光環,留給阿里巴巴和馬雲的,其實並不是那麼光鮮靚麗的形象。

只有調查清楚了,規範健康的發展,才能爲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才能讓更多的企業與人受益,纔是一個值得肯定的好公司。阿里巴巴未來的路,應該也不會因爲這次坎坷而倒下,如何走得更穩健,更得人心,是阿里巴巴的新一代領導們要考慮的問題。

加油吧,阿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