堂哥打電話給我,叫我一同回老家看望爺爺。

於是安排好手頭的工作,駕車前去。爺爺是鎮上的老書記了,雖然年過古稀,卻風采依舊,神采奕奕,這不,聽說我們要回來聚聚,裏裏外外張羅了一整天。

一家人好久沒小聚了,真的好不熱鬧。喫過飯後,我們與爺爺在院子裏喝茶聊天,爺爺問起堂哥的兒子乖不乖,堂哥的臉色瞬間耷拉了下來。

堂哥有點苦悶地對爺爺說:“也不知道我上輩子是得罪了誰,我這兒子就是不聽話,這次老師來家訪,說他上課不認真,總是頂撞老師,我多次和他進行溝通,總是不聽,實在是頭疼。”

爺爺說:“你可不要把這件事當成小事,人生百年、重在幼學,子女沒出息的家庭,大多也不會幸福,所以,現在還來得及,好好教學,好好培養。”

一個家庭,最重要的是子孫後代的教育培養,無論家庭是貧苦還是富裕,最忌諱的就是兒孫不成器。而當一個家庭的兒女普遍沒有出息時,是因爲犯了這兩條大忌。

01薄族者,必無好兒孫

爺爺告誡道:“俗話說,‘薄族者,必無好兒孫’。意思是對親戚朋友苛刻的人,後代一定不會出現有出息的子孫。正所謂,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

一個人如果對身邊的親人和朋友都尖酸刻薄、不知感恩,那麼此人也是心胸狹隘、自私自利,不懂善意爲何物的人。

爺爺給我們講了這麼一個故事:

從前,有一對兄弟,因糾紛發展到反目成仇的地步。弟弟在兩個莊園之間開了一條渠,以示永不往來,當地村民們對此議論紛紛。一天,哥哥請來一個木匠,弟弟以爲他會在兩個莊園之間造圍欄,永不相見。但是,沒過多久,弟弟外出幹活,回家卻驚詫不已,因爲他眼前看到的不是什麼圍欄,而是架起了一座美麗的小橋。小橋穿過小渠連通他們兩家的莊園。他抱住哥哥激動地說:“哥哥,你真偉大,我做了對不起您的事,您還能不計前嫌,修建這座橋。”兩兄弟重歸於好,村民們都對哥哥稱讚有加。

從爺爺講的故事中,可以看出這樣一個道理:有些人對外人很友好、很客氣,彬彬有禮;對家人卻斤斤計較,毫不客氣,一點小事就耿耿於懷。

這些對親人錙銖必較的人,他們認爲家人是自己人,不必戴上面具做人;而外人畢竟不熟悉,不能輕易得罪,所以需要好好相處。

然而,如果連親人都不用心相待,還能指望對別人真心相待嗎?親戚族人如同手足,是每個人在生活中遇到困難時,最堅強的依靠。

一位哲人說:“無論是國王還是農夫,只要家庭和睦,族人團結,他便是最幸福的人。”

對待自己的長輩、家人要真誠相待,寬容彼此的過失,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生活纔會快樂而溫馨。

家是需要經營的,爲了創造溫暖而親密的氛圍,家庭成員彼此之間應當相互尊敬和理解。子孫後代的培育是爲人父母肩上義不容辭的責任。

因此,在教育下一代的過程中,應該做到“兄則友、弟則恭、姐愛妹、妹尊姐,愛戴族人”。

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學會處理好親戚朋友之間的關係,一家人要相互扶持,相互幫助,才能使生活充滿歡樂。

在和諧、友愛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也會受其影響,習得好行爲,擁有好品行,成爲棟樑之才,有出息。

02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

爺爺說:“‘薄師者,必無佳子弟,君所見亦多矣’,這便是第二大忌,意思是不尊敬自己老師的人,一定不會有好的子弟。”

俗話說:一日爲師終身爲父。尊敬老師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古代,老師又叫先生,是所有人尊敬的對象,就算是帝王也要把老師放在首位,年年敬拜。

尊敬老師的人,是心懷感恩之人,老師不僅傳授我們知識,還教會我們如何做人的道理。老師就如同再生父母,對老師的愛戴是人人必須要學會的。

不講品行,不思感恩,這樣的孩子長大後就會變得自私自利、索取無度,認爲一切的獲得都是理所應當,學不會分享和回報。

無數的實例告訴我們:不尊敬老師的人,也往往不會孝敬其父母,更不會對他人友善。

爺爺說了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

古代帝王唐太宗李世民,從小便教自己的孩子要尊師重道、愛戴老師。在子女教育問題上花費了很大的精力。特別是有一次,太子的老師要進宮,但腿腳卻有疾病,無法自己走入皇宮,而作爲官員,是不可以坐轎子進皇宮的。但是李世民卻開先例,請老師坐轎子進宮,並親自迎接。

從上述故事中可以看出,無論身居何位,有什麼樣的身份,對自己的老師,要心存敬意,謙虛懂禮,要明白“一日爲師,終身爲父”的道理。

爺爺順道告誡堂哥:“現在雖然孩子不聽話,還不懂尊師重道,但一定要從現在抓起,好好教育,講道理給他聽,好好改變。”

因此,一個人想要兒孫有出息,自己先要學會尊師重道,才能培養自己的兒孫從小尊敬老師,做個感恩圖報的人。因爲這樣的人,社會需要、國家需要、家庭更需要。

孩子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反應的是家長的問題,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孩子的教育要看父母。故而,如果自己的兒孫沒出息,先反思自己。

日常生活中,大人要起到榜樣的作用,做到家庭和睦、尊師重道,兒孫自然能耳濡目染,養成良好的品行,成爲有用之才。

(作者:千面略懂先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