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

南京城市交通

迎來歷史性高光時刻

江心洲長江大橋

上壩夾江大橋

下午2時正式通車

南京江心洲長江大橋(長江五橋)。南報融媒體記者徐琦 吳彬 攝

兩座過江通道同時開通,不僅史無前例,而且意義非凡。尤其是江心洲長江大橋,一頭連着河西新城,一頭直達國家級江北新區,南京兩大新興增長極在此親密“握手”,凌波一跨只需10分鐘。從此,南京真正實現“雙主城”格局,擁江發展增添澎湃動力。

這是“十三五”即將收官之際,南京攻堅克難奪取“雙勝利”,在“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中扛起省會擔當,以奮鬥和落實交出的一份“南京答卷”。

江心洲長江大橋亮燈。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22日下午5時,完成夜景照明調試的江心洲長江大橋正式亮燈,流光溢彩,如夢似幻。光影撥動金陵的夜色,演繹一座城與一條江的美麗故事,映照着美麗古都的美好未來。

——從此,“過江難”得到有效緩解。

在江心洲長江大橋通車前,南京雖然有6條過江通道同時在建,但已經5年沒有新的過江通道開通。這5年裏,國家級江北新區發展持續提速,重大產業項目紛紛落子,80萬人成爲江北新市民,曾經的發展“窪地”蝶變爲創新創業的熱土,一座現代化濱江新城正在快速崛起,隨之而來的是“過江難”日益凸顯。

據統計,目前早晚高峯期,應天大街隧道平均每小時車流量約6500輛,定淮門隧道平均每小時車流量約7700輛,已嚴重超出設計標準,無法匹配出行的需要。“過江難”成爲制約江北新區打造高質量強勁增長極的瓶頸。

江心洲長江大橋如長龍橫臥江面。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琦 攝

“江心洲長江大橋開通後,我每天至少可以多睡半小時懶覺。”住在江北保利雲禧小區的袁廣霆在雨花臺區雲密城工作,平時上班開車要沿團結路、浦濱路至長江隧道,再經內環南線、鳳台南路到單位,途經多處早高峯“堵點”,每天路上耗時至少70分鐘。江心洲長江大橋開通後,他上班不僅可以避開堵點,直線距離也近了很多。更讓他開心的是,油坊橋立交匝道開通後,下了江心洲長江大橋便是快速路,沒有紅綠燈。“‘多重利好’之下,路上時間較平時至少節約一半。”袁廣霆說。

“江心洲長江大橋向北依次銜接江北的寧合高速、江北大道,向南依次銜接江東路、城西幹道和繞城公路,既完善了市域快速路網體系,也對分流江寧地區、浦口老城、橋林片區及安徽方向的過江交通車流,緩解應天大街隧道、定淮門隧道等的交通壓力發揮了積極作用。”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從此,交通格局徹底改變。

如果將南京的交通路網視爲一盤大棋,江心洲長江大橋無疑是“棋眼”。它的通車,不僅僅是讓南京多了一條免費過江通道,從快速路網結構來看,其與江北大道、上壩夾江大橋、八卦洲長江大橋以及繞城公路組成的南京繞城公路環線正式實現閉合。

312國道龍華到張店改擴建工程高架橋。 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琦 攝

“未來油坊橋樞紐、五里橋互通全部建成後,南京繞城公路快速環線將完全形成,江南、江北快速路過江通道與繞城公路環線實現無縫銜接,對南京跨江交通快速出行具有重要作用。今後,不管身在南京城何處,只要進入城市快速路,繞城公路環最遠兩頭開車1小時內可達。”市交通運輸局相關負責人表示。

而繞城公路環線和繞城高速環線一起,又將南京城周邊10餘條高速公路連接成網,有效緩解了市內交通壓力,也爲南京實現擁江發展以及江北新區、河西新城、南部新城、板橋新城、麒麟科技生態園的進一步發展升級創造了良好交通基礎條件。

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市政交通處處長陳燕平說,江心洲長江大橋的開通,對於兩岸交通格局都具有重要意義。河西內部交通雖然相對完善,但外部交通聯繫尚顯不足,江心洲長江大橋和油坊橋互通、龍翔大道的建設,對河西地區與外部的交通聯繫貢獻很大。

對江北來說同樣如此,過江車輛在五里橋互通與改建後的江北大道轉換,通過臨江互通與橫江大道(北段)、浦濱路、濱江大道轉換,有利於新區交通的內暢外達路網格局的優化。

江心洲長江大橋南岸引橋段。南報融媒體記者 徐琦 攝

陳燕平向記者透露,按照未來的規劃,繞城公路環、繞城高速公路環之外,南京還要謀劃都市圈高速環,以錦文路過江通道直抵龍潭過江通道,向西南連接馬鞍山,向東北對接鎮江、揚州等城市,圍繞江南江北,形成快速路和高速路通道,收費站集中在都市圈高速環上,包括大勝關長江大橋在內的過江通道將來都會成爲市內快速免費通道,促進城市快速聯繫和發展。南京的“城市交通版圖”將繼續擴大,交通首位度、城市首位度進一步得到提升。

——從此,真正實現“雙主城”格局。

在《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2018—2035)》中,江北新主城已成爲與江南主城對等的南京主城。從地圖上看,由北向南,定淮門隧道到江心洲長江大橋之間,對應的正是江北核心區的主要構成部分,也是江北自貿區的主要範圍所在。

自西向東,江心洲長江大橋串聯的區域包括浦口雨山路、江北核心區(研創園)、江心洲、河西CBD(河西中與河西南交界處的江山大街)、雨花軟件谷、南部新城等,恰好都是南京重點新興增長極,處在高速發展階段。人才、技術、信息、資金等創新要素,通過交通一體化建設源源不斷在兩岸之間流動,爲南京“一江兩岸”聯動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保障。

江心洲長江大橋。南報融媒體記者 吳彬 攝

“江心洲長江大橋的建成,不僅使江北核心區主要過江架構完成,而且讓‘雙主城’的城市格局真正得以實現。”江蘇省城市科學研究會暨省城市規劃協會(學會)城市綜合交通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東南大學交通學院教授過秀成指出。“江心洲長江大橋對擁江兩主城發展的生產、生活、生態空間的積極效應不言而喻。

橋樑帶動性的軸式輻射,將徹底改變一條或者兩條通道時的格局,形成網狀化路網的擁江交通格局,也讓兩岸之間的通聯有了很多選擇。”他說,“這種網絡化的格局,會形成一定的集聚效應,而網絡化和集聚效應又產生了疊加效應,這將大大促進長江兩岸經濟的協調發展。”

江心洲長江大橋流光溢彩的索塔與橋面交相輝映。南報融媒體記者 董家訓 攝

“江心洲長江大橋的通車符合南京多年來交通廊道與城市多中心發展匹配的空間格局,通過跨江通道搭建,讓江南江北雙主城共享發展。它爲整個江南江北主城的互動打開了新通道。”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相關人士表示,南京城市佈局和很多城市不同,不是按照同心圓謀劃,而是多中心佈局和發展,交通廊道與城市的發展方向緊密銜接。交通廊道推進,相應的規劃會按時序依次佈局;交通廊道建成,片區發展也隨之進入新起點。

今年,隨着浦口區公佈城南中心和江浦老城中心的建設規劃,江心洲長江大橋江北段兩側的藍圖已經明確:城南中心將打造凝聚活力與繁華的浦口“城市新客廳”,成爲江北城市中心功能完善的首要承接地;老江浦傳統縣城則升級爲江北新主城的中央活力區,一條以江心洲長江大橋爲軸的新興發展線正在崛起。

未來已來。

內容來源:南京日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