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藏在刘公岛的中西合璧古戏楼,独一无二​!

熟悉刘公岛的小伙伴都知道

威海水师学堂内有一座小戏楼

这里环境幽静,依坡面海

紧靠麻井子船坞

西望不远便是黄岛炮台

该戏楼是刘公岛上两座清代戏楼之一

这座戏楼独有的建筑特色

在全国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究竟有什么魅力呢

跟着岛岛去一探究竟

水师学堂戏楼风格独特,内涵丰富,为水师学堂专用,算得上是官用戏楼。学堂虽然开设时间不长,但却是我国目前唯一有迹可寻的清代海军学校。由于甲午战争爆发,水师学堂只开办了四年,在46名毕业生当中,有不少学生后来成为民国海军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该戏楼独有的建筑特色在全国也可以说是独一无二。

水师学堂戏楼飞檐翘角,气宇盎然

从体量上看,水师学堂戏楼比龙王庙戏楼要小很多,但同样气宇轩昂,歇山楼顶飞檐翘角,吻兽林立,戏台红漆四柱,阁内雕梁 画栋,彩绘有牡丹花卉、梅兰竹菊、事事如意、亭台楼阁等内容,俨然一处五彩小天地。戏台部分高1米有余,后室面积不足10平方米,墙上绘有壁画,通常戏班子演员在后室化妆或休息,门外围坐着负责吹拉弹敲的乐队,戏台大部分空间则为演员的演出活动之地。

由西向东看戏楼,演员在前台演戏,后室化妆或休息

与龙王庙戏楼相比,在建筑装饰风格上也略有不同,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后室山墙的墙面装饰上。该戏楼的东西山墙装饰并不对称,西墙面是方形白墙饰面,而东墙面则由青砖砌出拱圈门形墙面,属于中西合璧的装饰风格。

山墙上装饰纹样为“双龙抢珠”和“缠枝花卉”

顶部的圆形装饰也不同:一侧为缠枝花卉纹,一侧则是双龙抢珠纹饰,均以水泥雕涂,显出质朴粗犷的风格,与精美的屋顶彩绘相辅相成,和戏楼屋脊上瓦兽相映成趣。加上青砖石料搭配垒砌,从而使戏台后室山墙形制有序,增加了戏楼建筑的完整性和艺术感染力。

檐下斗拱制作精巧,彩绘繁琐雅致

缠枝纹装饰历史源远流长,大约起源于汉代,是传统青花瓷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装饰纹样之一,特点是盘曲错节的枝茎和丰富饱满的花朵。花朵较大,叶片较小,枝茎呈曲线不断延长,寓意吉利、富贵。双龙抢珠是两条龙相对戏玩一颗火珠,也称之为“ 二龙戏珠”。龙在民俗中是祥兽,是皇族和高贵的象征,火珠是珍贵的珠宝,民俗中认为双是吉利数字,双龙抢珠寓意权贵、祥瑞。

花格门窗,将戏楼分为前台后室,乐队一般依墙而坐

拱圈门造型在刘公岛各炮台很常见,因为这些炮台是北洋海军洋员德国人汉纳根主持监制,建筑风格均有西方建筑元素,而小戏楼上的装饰门,也给戏楼增添了中西合璧的韵味。

欧式风格的拱圈门形装饰墙面

旧时百姓看戏,主要是借着年节或庙事,集中在戏台或戏楼,请戏班子在此粉墨登场,增加热闹气氛。于是,看大戏就成了威海百姓重要的文化活动。而刘公岛的戏楼又从官方和军队的角度,演绎了民俗民风对人的影响和重要性。过去威海的戏楼很多,大一点的庙宇或村庄都有,但随着时间流逝,这些清代戏楼越来越少,甚至消失,唯有刘公岛上的两座戏楼还保留着,并且经过文保单位修缮和管理保护,现保存完好。

威海的清代戏楼现今只能在刘公岛上看到

这些历史遗迹代表了老威海的历史文化,反映了老威海人的精神追求。现今故人已去,景观依在,戏楼建筑成了地地道道的文物,供人游览感怀。站在戏台上,似乎仍然能依稀感触到,戏楼给水师学堂学员们带来的欢乐。

编辑:于雨晴

来源:《坐马扎 听故事》

校对:孙美玲 钟春燕

审稿:滕腾 于智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