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藏在劉公島的中西合璧古戲樓,獨一無二​!

熟悉劉公島的小夥伴都知道

威海水師學堂內有一座小戲樓

這裏環境幽靜,依坡面海

緊靠麻井子船塢

西望不遠便是黃島炮臺

該戲樓是劉公島上兩座清代戲樓之一

這座戲樓獨有的建築特色

在全國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究竟有什麼魅力呢

跟着島島去一探究竟

水師學堂戲樓風格獨特,內涵豐富,爲水師學堂專用,算得上是官用戲樓。學堂雖然開設時間不長,但卻是我國目前唯一有跡可尋的清代海軍學校。由於甲午戰爭爆發,水師學堂只開辦了四年,在46名畢業生當中,有不少學生後來成爲民國海軍的重要人物。除此之外,該戲樓獨有的建築特色在全國也可以說是獨一無二。

水師學堂戲樓飛檐翹角,氣宇盎然

從體量上看,水師學堂戲樓比龍王廟戲樓要小很多,但同樣氣宇軒昂,歇山樓頂飛檐翹角,吻獸林立,戲臺紅漆四柱,閣內雕樑 畫棟,彩繪有牡丹花卉、梅蘭竹菊、事事如意、亭臺樓閣等內容,儼然一處五彩小天地。戲臺部分高1米有餘,後室面積不足10平方米,牆上繪有壁畫,通常戲班子演員在後室化妝或休息,門外圍坐着負責吹拉彈敲的樂隊,戲臺大部分空間則爲演員的演出活動之地。

由西向東看戲樓,演員在前臺演戲,後室化妝或休息

與龍王廟戲樓相比,在建築裝飾風格上也略有不同,其特點主要體現在後室山牆的牆面裝飾上。該戲樓的東西山牆裝飾並不對稱,西牆面是方形白牆飾面,而東牆面則由青磚砌出拱圈門形牆面,屬於中西合璧的裝飾風格。

山牆上裝飾紋樣爲“雙龍搶珠”和“纏枝花卉”

頂部的圓形裝飾也不同:一側爲纏枝花卉紋,一側則是雙龍搶珠紋飾,均以水泥雕塗,顯出質樸粗獷的風格,與精美的屋頂彩繪相輔相成,和戲樓屋脊上瓦獸相映成趣。加上青磚石料搭配壘砌,從而使戲臺後室山牆形制有序,增加了戲樓建築的完整性和藝術感染力。

檐下斗拱製作精巧,彩繪繁瑣雅緻

纏枝紋裝飾歷史源遠流長,大約起源於漢代,是傳統青花瓷最主要和最具特色的裝飾紋樣之一,特點是盤曲錯節的枝莖和豐富飽滿的花朵。花朵較大,葉片較小,枝莖呈曲線不斷延長,寓意吉利、富貴。雙龍搶珠是兩條龍相對戲玩一顆火珠,也稱之爲“ 二龍戲珠”。龍在民俗中是祥獸,是皇族和高貴的象徵,火珠是珍貴的珠寶,民俗中認爲雙是吉利數字,雙龍搶珠寓意權貴、祥瑞。

花格門窗,將戲樓分爲前臺後室,樂隊一般依牆而坐

拱圈門造型在劉公島各炮臺很常見,因爲這些炮臺是北洋海軍洋員德國人漢納根主持監製,建築風格均有西方建築元素,而小戲樓上的裝飾門,也給戲樓增添了中西合璧的韻味。

歐式風格的拱圈門形裝飾牆面

舊時百姓看戲,主要是藉着年節或廟事,集中在戲臺或戲樓,請戲班子在此粉墨登場,增加熱鬧氣氛。於是,看大戲就成了威海百姓重要的文化活動。而劉公島的戲樓又從官方和軍隊的角度,演繹了民俗民風對人的影響和重要性。過去威海的戲樓很多,大一點的廟宇或村莊都有,但隨着時間流逝,這些清代戲樓越來越少,甚至消失,唯有劉公島上的兩座戲樓還保留着,並且經過文保單位修繕和管理保護,現保存完好。

威海的清代戲樓現今只能在劉公島上看到

這些歷史遺蹟代表了老威海的歷史文化,反映了老威海人的精神追求。現今故人已去,景觀依在,戲樓建築成了地地道道的文物,供人遊覽感懷。站在戲臺上,似乎仍然能依稀感觸到,戲樓給水師學堂學員們帶來的歡樂。

編輯:於雨晴

來源:《坐馬紮 聽故事》

校對:孫美玲 鍾春燕

審稿:滕騰 於智超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