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爲楚雄州彝藥建設發展貢獻了一生

——觸景追憶我與馬炳達的往事

圖文/齊蘇堂彝醫館 王敏

楚雄州藥檢所原黨支部書記馬炳達靜靜地躺在殯儀館的鮮花叢中,他的身上覆蓋着一面鮮豔的中國共產黨黨旗。26日上午十時許,當低沉的哀樂響起後,人們懷着沉重的心情一貫而入,有次序地在大廳裏排隊站好,哀樂聲一次次縈繞在大廳裏,牽動着人們悲傷的心情。向馬炳達同志遺體告別的儀式在這莊嚴、肅穆、沉重中開始。當我對馬炳達遺體三鞠躬和與親人握手慰問時,眼淚止不住的往下流,我心裏默默地叨唸着“炳達老兄,您才69歲,怎麼就這樣靜悄悄的走了呢?您怎麼捨得丟下你的親人和同事們呢?我們楚雄州的彝族醫藥事業還需要您再助一臂之力啊!在這關鍵的當口時刻,我們還應共同努力去奮鬥啊!”

中午午睡時,我的思緒怎麼也平靜不下來,如今回想起我與馬炳達相處的往事,至今還歷歷在目。馬炳達任藥檢所書記24年,而我們友好的相處了近35年,最使我難忘的是我們一起上山採集彝藥標本的那段日子……

爲了完善楚雄州彝藥標本庫,和爲以後彝族藥標準的制訂打下基礎。1998年7月11日至21日,10月17日至22日,11月8日至12日馬炳達、張之道、王敏、周惠斌、張永華、李友清、張雲峯、汪琦、李蘭等十人,分三個時間段由馬炳達、張之道帶隊分別到祿豐、祿勸、武定、大姚、雙柏、新平者竜等地採集彝藥標本。

在這次活動中,令我終身難忘的是:1998年10月17日,從大姚縣石羊鎮到八臘麼辦事處採集彝藥標本這一次,全程大約45公里左右,這次參加的人員有:馬炳達、張之道、王敏、李友清、張雲峯、汪琦、李蘭、蔡文豪等人。清晨6點半左右,我們就從大姚石羊出發,在張之道老師的帶領下,向八臘麼方向走去。剛出發時天氣比較好,到了8點以後還出了太陽,大家心情都比較舒暢,一路有說有笑的行走在崎嶇的山路上。到了中午12點以後,天氣陰沉起來,1點鐘後開始漸漸地下起了小雨,此時離到達目的地,還沒有走了一半的路程,因爲在走路時還要留意需要採集的彝藥。採挖到彝藥後,張之道老師還要把這味彝藥從植物特徵,性味功效,民間彝醫的用法結合他的用藥經驗給大家講解一遍,然後要進行拍照等。大約2點鐘後,雨開始下大了,道路濘泥十分難走,在我們隊伍中有一位從廣東來的蔡文豪,過去他很少走過崎嶇的山路,此時在大雨中他杵着一根棍子,走幾步摔一跤,全身上下都被雨淋透了,稀泥巴和爛樹葉把他的褲子包裹的非常沉重,他穿的一雙運動鞋灌進了許多泥漿,使他每走一步都要費很大的力氣。在走到一個半山坡往下走時,他一不小心摔了一跤,從山上一直滾到小山坡下,一個大男子此時也不顧面子了,哇啦哇啦的叫了起來,對我們說:“這麼難走的路,就是有一坨金子放在這裏叫我來拿,我也不要。”我們叫他起來他仍癱在地上不動,他腳痛走不動了,並說不想在繼續往前走,要原地返回石羊鎮。我們跟他開玩笑說:“這山箐裏有豹子、老虎,你有本事就一個人走回去吧。”此時,負責大家安全的馬炳達看看手錶後開始着急了,找了一位當地老鄉指給我們通往八臘麼的路。馬炳達安排我和張雲峯打前站,負責找喫的和住的地方,他帶領着張之道等人慢慢的往後跟隨而來。我和張雲峯邊走邊問路,到了黃昏時,走到了一個岔路口,不知道是往左還是往右走,一個當地的老鄉說要往右邊走,我們不顧命的一路小跑,終於看見了一個村莊,走進一戶農家,問這裏是不是八臘麼?那位彝族老鄉說:“你們路走錯了,要原路返回到岔路口往左邊走纔對。”我的天啊!此時我們像泄了氣的皮球癱坐在地上,給老鄉要了一口水喝後,又鼓起勇氣的往回跑,擔心怕張之道老師他們像我們一樣的走錯路。大約8點左右,我們終於到達了八臘麼,找到了一位生產隊長家,這位彝族老人對我們非常好,在明白我們的來意後就說“你們就住在我們家吧。”我們兩人把標本夾和挖藥的鋤頭放下後,就原路返回去接張之道老師他們。

當我們全部人都來到這位生產隊長家時,他們家的人端來了熱騰騰的水給大家清洗。由於人多熱水不夠,馬炳達、我和張雲峯都用冷水洗。褲腿和衣服上的泥巴,我們用了四、五盆水才清洗乾淨。此時,內褲都潮了,我們冷得上下牙打抖,手腳都是冰冷的。好客、淳樸的彝族老人,煮了一大鍋火腿和雞肉給大家喫,熱騰騰的米飯和肉湯,頓時使大家熱乎起來。喫完飯已是晚上十點多鐘了。我們人多,彝族老鄉家的牀鋪根本不夠用,馬炳達把我和張雲峯留下在火塘邊烤火,其他人都叫大家男女分開擠着睡,張之道老師也執意要陪伴我們。馬炳達我們給生產隊長家結算了伙食費和住宿費後,也勸他們家人去睡覺。

夜深人靜了,馬炳達帶領着我們把採挖到的彝藥標本,用剪子修理整齊,拿出會專門做標本的草紙來,一味彝藥標本,壓上一張草紙,然後又把它用標本夾勒緊捆起來,每一味彝藥都由我記錄下來,註明藥物的科屬、別名、民間用藥經驗等等。

這些工作做完後,馬炳達我們還要計劃明天的工作。馬炳達說:“我們這次採藥的人員中有三位黨員,這三位黨員中有兩位是懂醫的專家(張之道、王敏)。明天我們給生產隊長講一下,叫他們家的人,一村一戶地去通知當地老鄉,有生病的、要看病的,統統集中來生產隊長家,當地老鄉進城看病一次不容易,我們辛苦一點,既給老鄉們看病,又可把田邊地角生長的彝藥給他們介紹,讓他們知道這些草藥治療什麼病,以後老鄉們知道這些草藥能治療什麼病,就可以做到就地取材,小病不出村,給他們留下一支‘永遠不走的醫療隊’。”我被馬炳達這種細心、全面思考問題的精神感動了。馬炳達卻謙虛地說:“我也是從張之道老師身上學來的。”是的,我們共產黨員的初心,不就是要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嗎?馬炳達作爲一個黨支部書記,他想到了,也做到了。在他身上沒有高調的理論,只有埋頭苦幹的行動,他把一個基層黨員幹部的形象詮釋得具體而落到實處。他帶領我們既要完成採集彝藥標本的任務,還不忘記我們黨員要像播種機一樣,走到哪裏就把種子播到哪裏,讓那裏的人們感受到黨組織的溫暖、感受到一個醫生大愛無疆的精神,尤其在邊遠的缺醫少藥的彝族地區,這種精神更是十分寶貴的。

當晚凌晨兩點半左右,我們四人就在火塘邊烤着火,大家背靠着背,迷迷糊糊的睡到了天亮。這次採集彝藥,馬炳達給我留下終身難忘的印象。

這三次不同時間段採挖的彝藥標本,大約有119味,這些彝藥有小紅參、滇黃芩、青洋蔘、、珍珠露水草、臭牡丹、老鸛草、石椒草、四塊瓦、虎掌草、羊角天麻、草血竭、五香血藤、半架牛、猴子背巾、大追風、飛龍掌血等等。其中有一部分已收錄入以後出版的《雲南省中藥材標準》(彝族藥部分I、II、III)集中。

昨天在向馬炳達同志遺體告別儀式結束後,州藥檢所的一位老領導對我說:“馬炳達的一生是廉潔奉公、喫苦在前享受在後、不計個人名利的一生。他任支部書記期間,他的兩個孩子先後大學畢業,其中一個是學計算機的,他完全可以向上級組織反映後,可安排在州屬有關醫院工作,但他說‘這是我自己的事,不給組織添麻煩。’他的妻子長期生活在農村,生活十分困難,他完全可以通過組織關係安排進某家醫院做清潔工,但他不願開口。在工作上,他盡職盡責,別人不願做的事他主動去做,從不爲自己爭名爭利,他爲我州的食品藥品檢驗工作和彝族醫藥的發展做出了貢獻,職工們對他的口碑都極好,他的病逝對我州的藥檢工作是一大損失。”

炳達兄,您安息吧!天堂是寧靜的,您操勞了一生,好日子也未過上幾天,也該靜靜的歇歇、休息了。您未完成的事業,我們將接過您的接力棒把楚雄州的彝族醫藥事業做得更好,以告慰您的在天之靈。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作者投稿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