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是中國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彝族人民能歌善舞,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音樂舞蹈藝術,民族節日燦爛多姿。他們還擁有獨特的飲食、起居、婚喪、服飾、待客及慶典禮儀。彝族文化神祕悠遠,博大精深。彝族原始宗教,是一種以祖先崇拜爲核心的多神教。祭祖典禮規模較大、禮儀紛繁,參加人數衆多,需要調動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有一套傳統的操作程序和慣制安排,需要由“畢摩”主持。畢摩文化,是中國彝族傳統文化的核心文化,是世界民族宗教文化的一朵奇葩。

有彝族就有了畢摩,有彝族人民居住的地方就有畢摩的作畢活動。畢摩是彝語音譯,“畢”爲“唸經”之意,“摩”意爲“有知識的長者”,“畢摩”就是指專門替人禮讚、祈禱、祭祀的祭師,學界大多稱他們爲祭司。彝族民衆從古至今都認爲畢摩是“智者”,是知識很豐富的人,畢摩既掌管神權,又把握文化,指導着人事。他們識古彝文,掌握和通曉彝文典籍,爲族人主持祭祀、除災祛禍、醫治疾病、傳承典籍,在彝族人的生育、婚喪、疾病、節日、出行、播種等生活中起着領導作用。畢摩通過唸誦經文等象徵性極強的祭祀等形式,處理人與鬼怪神靈的關係,以祈求人丁安康、五穀豐登、六畜興旺。所以說,畢摩既是彝族民間宗教活動的主持者和組織者,又是彝族宗教和信仰的代表人物,畢摩是彝族社會中特殊的神職羣體,是彝族文化的締造者和傳承人。

畢摩們所創造和傳承的文化,以經書和儀式爲載體,以鬼神信仰與巫術祭儀爲核心,同時涉及和包容了彝族的倫理思想,社會歷史,天文曆法,文學藝術,風俗禮制,醫藥衛生等豐富內容的一種保存完整的活態原始宗教文化。畢摩作爲一種文化大師,在彝族人民的生產生活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大理州,巍山縣、南澗縣的彝族人口最多,很多彝族村莊有濃郁的彝族風情、底蘊深厚、傳承久遠的傳統彝族文化,今天我們要說的是一個以畢摩輩出而聞名的“泥利午”村。

“泥利午”這個村名是彝族語言翻譯而來,“泥”在彝族語言中代表着神祕的意思,“利午”按村中老人的說法就是祭祖,“泥利午”就是神祕祭祖的畢摩村,因該村歷代畢摩人才輩出,聲名遠播,久而久之形成了村名。

泥利午村位於巍山縣紫金鄉新建村委會,從東蓮花村往西約20公里,總人口84戶370餘人,全部爲彝族,其中羅姓83戶,茶姓1戶。

泥利午村長期交通不便,遠離城市喧囂,成爲少有的完整保留彝族人生活生產、民風民俗的村寨。村容村貌保持着較爲完整的彝族建築風格,村西還保留有早期馬幫走過的一段古道,周圍還保存兩處百年大粟樹羣作爲風水樹。該村祭祀場所主要有土主廟,觀音廟,皇帝廟三處,每逢節日,香火旺盛。該村歷史悠久,還現存墓葬羣五處,包括乾隆咸豐年間古墓葬羣,還有三處出土大量火葬罐,據此可追遡到南詔時期。

該村大畢摩羅開亮曾擔任巍寶山南詔彝王土主廟祭祖大典之祭司,傳承了主要靠口耳代代相傳的彝族祭祀儀式。該村還保留着一支6人的嗩吶隊伍,吹拉彈唱俱全,這項技藝在村中無文字材料,完全靠祖輩口耳相傳。

葬禮是彝人婚喪喜慶當中最具民族特色的風俗禮儀,尼利午村保留原始古樸的彝人葬禮習俗,包括扎花、祭祀大貢品儀式,念頌《指路經》、《丁郎刻木經》、《祁福經》,九禮扣拜儀式,出殯的儀式星旗招展,一招一式盡顯南詔古遺風;尼利午村婚俗也是比較典型的彝族風俗禮儀,其中包含着諸多彝族人神祕的婚禮禮儀,這些禮儀繁多不爲外界所知,特別是新娘裝更是一道風景,展現了彝族人傳統刺繡工藝、手工銀飾製作工藝。

值得一提的還有火塘文化,火炕牀是彝族人民生生不息的象徵,尼利午村山高樹密,空氣潮溼,彝族人便在東廂房正中土炕上架起火塘,三面有牀,用火塘做飯同時爲牀鋪供熱保暖,火塘上掛着煙燻火腿肉,是逢年過節和招待貴客的佳餚。隨着社會的發展,現代化取暖設備逐漸取代火炕牀,在巍山境內還保留着用火炕牀習俗的村寨已經不多見。20年前泥利午村家家有火炕牀,目前保留十多家。

泥利午村保留了諸多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比如原生態打歌、女子口弦、彝族人傳統刺繡工藝、手工餌塊、男子服飾、手工銀飾等等,但隨着年輕一代外出打工創業者逐漸增多,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的壓力將越來越大。泥利午村底蘊深厚、獨具特色的彝族文化資源值得深入研究開發利用,彝族特色文化產業發展壯大。

策劃||阿細先基團隊

責任編輯||納吉茲莫

來源||視覺巍山

點擊[原文閱讀]讓精彩繼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