尷尬:門在哪裏?

安先生是孚玉鎮聯盟社區的居民,他長年在外創業打拼。前年,他在城區買了房子,搬進了新居,但一家人的戶口仍落在聯盟社區沒有辦理遷移。

臨近2020年年末,安先生專程從外地趕回宿松,只因家裏遇上急事等他回來。動身前,安先生從家鄉政務信息網上了解到,這個年末開始,出於防控新冠疫情的需要,凡從外地返鄉人員都必須到所在社區進行報備,無一例外還要做核酸檢測。

對於上上下下疫情防控,安先生不敢馬虎大意,更不敢怠慢,嚴格遵章執行。

這天,他沿着城郊新修的向陽河一路走去,以尋找聯盟社區辦公地址。讓他懵圈和懊惱的是這一圈下來,他始終無法找到和辯認社區所在地。他一聲感嘆,這變化的不但有家鄉的向陽河,還有昔日的聯盟村村部。

向陽河變美了,新修的柏油路面變得整潔、乾淨了,爲當地百姓造福不少,儼然成爲一個沿河景觀帶。

向陽河變美了,可社區“殿堂”何處尋?經過一番周折,安先生原本這個“土著”居民卻要一路問下去,方纔找到現今聯盟社區的所在地。

安先生說,社區還是那個社區,只是經過一番“喬裝打扮”,還真的是藏在“深閨”人未識。昔日,村前廣場那飄揚的國旗和“聯盟村黨羣服務中心”帶有標誌性的建築看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座超大的鋼架結構房矗立在原來村前的廣場上,將整個村部(現爲社區)遮得嚴嚴實實。恰似一座“深宮”。這場景讓走南闖北,見多識廣的安先生大惑不解,連連擺頭。

遭遇如此尷尬和困境的不止外出的安先生,住在河對岸的張大爺已經70多歲,以前有個頭腦熱總愛趕到設在村部的衛生室,取個藥、打個針。現在好了,七拐八拐還往往摸不到村部的門,這讓他很鬧心。

困境:路在哪裏?

凡來這裏辦事的人都想問問:這聯盟社區的“臉面”還要不要?這“臉面”又何在?路在哪裏?

孚玉鎮聯盟村地處縣城南郊,北與工農、民東社區接壤,東與古塔社區相鄰,西止縣大河,南到白洋河與五里鄉相鄰。全村擁有國面積爲3.2平方公里,轄區共有27個村民小組,總戶數共1200多戶,人口爲5000餘人。其中大多爲農業人口,且爲菜農,耕地面積在800餘畝。

今年9月22日,按照宿松縣人民政府城鎮規劃統一部署和要求,孚玉鎮所屬聯盟、大河、龍山原3個村正式“撤村設居”掛牌運行。

參加掛牌儀式的居民依然記宿松縣人民政府《關於聯盟村、大河村、龍山村“撤村設居”的批覆》中,根據批覆文件,新設立的居民委員會管轄範圍、人口、辦公場所保持不變。

有居民說,現在聯盟社區的辦公場所雖然沒變,但還是悄悄變了。至少,以前的村前廣場,村民的活動場所不見了,更重要的是社區“臉面”沒有了,讓人找不到“北”了,還談何社區服務?給居民帶來便利和實惠?一座大型鋼架房擋住的是百姓來社區辦事的通道,是在明顯給當地居民添堵。

和安先生有相同遭遇的聯盟社區居民徐先生告訴說,他每每來社區辦事,好開個車。現在好了,來了連個停車的地方都沒有,這讓他哭笑不得,傷透了腦筋,但又無處訴說。

居民們告訴說,別說他們來辦事沒地方停車了,住在附近的居民除了自家有庭前院落,車輛更是無處安放,只能是停放在新建的向陽河綠化帶上,看着都讓人不忍心,實屬無奈。

住在向陽兩邊的大姐大媽們訴說道,她們每到晚間愛跳個廣場舞,之前,社區廣場是個最佳的休閒娛樂場地。既集中又不影響附近的居民。現在廣場沒了,連個跳舞、健身娛樂的地方都沒有,讓我們情何以堪?

據縣住建局一位負責人說,向陽河治理是縣政府一項重點工程,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於今年10月順利竣工驗收。這項治污排放改擴建工程深得民心,更是造福於沿河社區居民,給這裏的居民出行帶來了便利。

羣衆:氣在哪裏?

居民們說,聯盟社區原本依託向陽河錦上添花。環境好了,居民辦事,娛樂休閒都有了一個好處所,幸福感和獲得感大大增強。可社區原本不可多得的場地這麼一折騰,又究竟爲了什麼?社區又在爲誰服務?

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幹部告訴說,聯盟社區(原村部)始建於2009年,迄今也不過10多年的光景。這幢村級辦公大樓,又稱黨羣服務中心緊挨向陽河,原是填埋村民的一口當家塘興建起來的。總的佔地面積有近10畝。因蓋辦公樓佔去了約一半,還剩一半,但已經是面目全非,荒廢不堪。這幢辦公樓上下共四層,包括一層地下室,共有6間標準辦公室。村衛生室也設在這裏,分得2間,方便居民看病取藥。

辦公樓前的廣場有700多個平方的面積,原本屬於村民的公共場所,用於聚會、休閒娛樂和方便羣衆辦事臨時停放車輛。

剩下的約一半廢塘面積,由於當年修村級公路,村裏欠下不少工程款,於是,有村幹部擅作主張,在廢塘面積中已劃出4間屋基作爲抵消工程欠款。直到2018年,由於工程承包人不滿足,村裏在原來的面積上又增劃了2塊地基。對此,引發村民一直心生不滿,敢怒不敢言。

隨着向陽河的治理,村裏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很多村民也就不願再提及這些“得罪人”的事,以免傷及鄰里和氣。

就在向陽河治理即將大功告成時,原村委會在既沒有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又沒有徵得村民意見的情況下,甚至連個黨員會都沒有,直接違背村民自治“一事一議”的原則,就由少數村幹部擅作主張,於今年9月初,在原村部廣場動工興建一座大型鋼架房,對外聲稱用於羣衆文化、體育、娛樂,將室外改爲室內。

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村幹部一一道來,鋼架房來源於一項政府項目資金,約60萬元。爲了爭取這筆項目資金,村裏不切實際,不顧一切一心要拿下來。項目選址原本在聯盟社區新大河壩一側,位於“烏龍廟”處。項目工程其時也已經啓動,但由於遭到縣水利部門的反對和干預,影響到防洪抗險排澇,致使該項目工程落空。

破解:難在哪裏?

工程項目無法實施,工程資金當然無法落奪。到口的“肥肉”豈能丟了,於是,村裏不管羣衆高不高興?樂不樂意?答不答應?最終還是自毀“臉面”,在不可多得的村前廣場夜以繼日,挑燈夜戰,加緊施工,好讓該項目資金儘快到位、兌現,同時,也突現出村幹部(現爲社區)爲民辦事的實績。

殊不知,這一項目工程在此實施,與羣衆所盼、所想、所願相去甚遠。居住在附近的一位居民說,既然是羣衆文化廣場,怎麼搖身一變就成了室內體育場?它的功能設施、娛樂項目還能像室外一樣,多姿多彩,擁有更多的羣衆參與嗎?這都是不切鄉村實際,忽悠衆人的“花架子”。

在聯盟社區現場,但見鋼架房主體工程已經完工,內部正在進行最後的裝修。偌大的鋼架房內密不透風,即使是白天也必須採用燈光照明。

鋼架房屋基幾乎是寸土不留,緊挨着新修的向陽河路面沿石。社區辦公樓與鋼架房的間距實測還不到一米,形成一個狹長的通道,辦公樓內終日不見陽光。附近有看熱鬧的居民說,在這裏建起這樣一個鋼鐵“大俠”,除了社區“門難進、臉難看、事難辦”?還有何作用?

一位村民指着鋼架房的一端尚在建築的牆體說,社區幹部有人出於私心在這“彈丸之地”緊靠鋼架房還要擠出一爿之地蓋作店面,原本這就是“畫餅充飢”,現在更是“畫蛇添足”。

廣場消失了。路,沒有了。羣衆的氣,不打一處來。

有村幹部還告訴說,爲了平息衆怒,走出這種尷尬困境,村裏(社區)正在想方設法購買村民農業和住宅用地,用於興建聯盟社區(即黨羣服務中心)新的辦公大樓。只是這臨“門”一腳又能否踢得過去?羣衆又會怎麼想?怎麼說?怎麼看?

聯盟社區的“臉面”何在?文化內涵又體現在哪裏?孚玉鎮政府駐聯盟社區賀學良主任面對羣衆意見和質疑,也曾無可奈何地說,把一座鋼架房建在社區門前,實在是大煞風景,不合時宜,有失體面,羣衆並不認可這種獲得感。

冬日的向陽河靜謐無聲,羣衆在無言地訴說着眼前發生的這一幕幕······

從社區服務中心辦完事出來,還是居民安先生一語道破,聯盟社區幹部,爲了彰顯所謂“政績”,真是不惜機關算盡,“臉面”丟盡!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