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嘉仓遗址

“民以食为天”,粮食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是国之大事,粮食的丰富储量反映了当时社会安定、国泰民安。

说起古代囤粮粮仓的顶峰,就不得不提含嘉仓,隋炀帝杨广即位后,下令广设仓库、大力囤粮,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含嘉仓。含嘉仓位于隋朝都城洛阳内,始建于公元605年,动用数万人,历时十多年才得以修建完成。

隋炀帝

唐朝时,含嘉仓经历多次扩建,最终成为了一个东西宽612米、南北长710米,总面积高达43万平方米的“粮仓城”!据相关史料记载,唐玄宗天宝八年,全国粮仓储量总数约为1266万石,仅含嘉仓一处就储藏有583万石,占了将近50%之多,自此,含嘉仓被逐渐称为唐代“天下第一粮仓”!

隋唐时,每逢关中地区有灾情,中央政府往往迁往水运方便的洛阳,就是因为洛阳有粮。

到了南宋时期,由于南宋政权的衰微,都城被迫迁至临安,从此位于洛阳城内的含嘉仓便被逐渐弃用了。

1971年1月,洛阳博物馆为配合洛阳铁路分局的基本建设,在进行文物钻探时首次发现了含嘉仓遗址。随后专家便组织考古人员入内进行考古发掘,确定含嘉仓内呈网状排列的仓窖共有287座!其中,除160号窖内保存着一窖完整的粮食外,其余全为空窖。

含嘉仓遗址160号仓窖

160号窖被发掘时,窖里的粮食粒粒分明,有的呈棕色,有的发黄。考古工作者利用仪器检测,发现这些粮食颗粒48%被碳化,52%是有机物。其中在粮窖的木板缝隙中发现的谷子样颗粒,竟在取出的第二天发芽。

惊讶之余,专家又将这颗发了芽的种子送往洛阳农科所培养,不出所料,这些在地下埋藏了千年之久的种子,竟神奇般的成长结穗,与正常新鲜的谷物一般无二!

在农科所成功发芽的谷物

究竟是什么使仓窖内的种子依旧保存完好,甚至千年之后仍然可以种植呢?考古学家与地理学家共同研究认为:

首先,含嘉仓的选址十分科学,含嘉仓所处的位置是洛阳城内地势较高的地方,地势高土质就较为干燥,地下水位也比它处要低许多,因此不容易收到湿气的侵袭而导致发霉。

仓窖复原示意图

其二,含嘉仓的建仓方法十分独特,据洛阳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史家珍说道:修建含嘉仓仓窖时,工人们首先会把挖好的仓窖用火烘干四周的土层,使其变得干燥且不易二度进水潮湿,然后在仓窖底部先铺上一层草木灰后再放置木板。之后在放置粮食时并没有一次性全部倒入,而是在两层草席之间用谷穗作为分割层,这样既保证了不会出现“一粒米坏一锅粥”的情况,也防止了过厚的稻谷层发热的情况。

仓窖内部示意图

此外,当仓窖被封土封存后,人们还会在仓窖封土上方种上一颗小树苗,如果仓窖内的粮食发热或者发芽,小树苗就会随之泛黄。正是在这环环相扣的设计与保护之下,才成就了含嘉仓“储粮千年而不腐”的奇迹!

由于地处陇海铁路要道,160号仓窖遗址两侧均紧邻铁路,想要对遗址保护,难度极大。不过,洛阳市文物部门还是克服了地理困难,除改建保护房,还为160号仓窖搭建了一个小小院落,增建了机房、办公用房、卫生间、花圃等,地方虽然不大,但功能相对齐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