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在词中提到:可惜一溪明月,莫教踏破琼瑶。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事情,如果让人们回头去想想的话,人们可能都会用可惜这两个字去形容。但是很多事情都需要人们往前看,过去即便再遗憾,都得挥别,不过历史上也有很多遗憾的事情存在。

就比如说秦始皇时期,最让历史学家们感到遗憾的事情就是秦始皇当初如果要是让扶苏顺利登上皇位的话,说不定秦朝的历史会得到改变,胡亥和赵高的威严程度在秦二世时期或许会大打折扣。那么,对于这一猜测其他的历史学家有没有给出过客观的分析呢?其实司马迁的分析值得大家了解一下。

秦始皇在我国,甚至在国际上的历史尊重度都比较高。秦始皇出生于公元前259年,去世于公元前210年。现在人们一提到秦始皇,就会想到秦始皇统一了六国。有人会觉得这已经是老生常谈的历史知识,但其实这一点就值得未来无数后人对秦始皇弯腰致敬了。

大家可以看看国外历史学家对秦始皇的评价,说欧洲就是缺了一个秦始皇,不然现在不可能会导致这么多政权同时存在,也不可能导致欧洲版图上出现了很多不友好的事情出现。而秦始皇的出现,让中国历史有了中原的概念。秦始皇之后的任何一个时代,不论是版图扩充还是政治往来,都是站在统一中原的基础上完成的事情。

也就是说,如果中国的历史被比喻为一出舞台剧,那么秦始皇最大的贡献就是搭建了一个舞台。除了在公元前221年统一了六国,秦始皇身上当然还有其他很多伟大的政治贡献。但是就是这么一个值得后人尊敬的皇帝,还是有一些遗憾。那就是秦朝也仅仅只有二世,在胡亥之后再无秦。

对于这一遗憾司马迁也做了分析,甚至提出了客观假设。首先,司马迁评价扶苏:为人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扶苏的品性非常正直,充满了正能量,具有仁义特点。用现代人的思维来看,一个富有仁义道德的人是值得交朋友的。

但是在封建王朝制度下要参与政治,掌握一个国家的中央集权,仅仅只靠仁义道德真的足够吗?从扶苏的下场中大家就可以猜出,仅仅只有仁义是完全不够的。司马迁是一位历史分析者,这一点当然知道。而司马迁和秦始皇对于扶苏的评价也同样如此,秦始皇当时就做出了一个选择,让扶苏和蒙氏家族走得比较近。

现在有很多影视剧中直接说蒙恬将军是扶苏的老师,其实这一点有一定的历史依据。秦始皇派遣了蒙恬将军前往北方修建长城的时候,顺带的就让扶苏跟着蒙恬一起去修筑长城。这其实是想扶苏能够跟着蒙恬去历练一下,提高自己的政治思维。

扶苏的仁义在历史中也被体现的淋漓尽致,秦始皇去世之后,胡亥很快就被赵高变成了傀儡皇帝,登基成为秦二世。在赵高的操控之下,胡亥也对扶苏下了一道圣旨。接过圣旨之后的扶苏,第1件事情就是要遵从圣意,当场就选择了拔刀自尽。

从这件事情中可以看出,扶苏在政治野心方面,其实也并不是很强烈。这是一个非常仁义的皇子,如果真的做到了秦二世的位置上,说不定扶苏也有可能会被当成软柿子。想要管理好朝政,帮助一个国家、一个政权走到更远的地方,心慈手软并不一定就是好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