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問題,因爲生活在寒帶和溫帶的蛇到了冬天就會有3-5個月的冬眠期,期間,我們在陸地上幾乎是見不到蛇的。不過凡事都有例外,在網上有些小夥伴反映,自己就在冬天下雪後看到過蛇。那麼,在冬眠的蛇爲什麼在下雪之後會出現呢?我們從科學的角度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來看一下蛇爲什麼會冬眠?在哪裏冬眠?

冬眠並不是在冬天睡覺這麼簡單,因爲冬眠的動物進入冬眠後都有以下幾個特點:體溫降低、不或者極少活動和進食、持續時間較長。所以,冬眠顯然不是睡覺這麼簡單。

冬眠是一些動物應對寒冷的保護機制,而且這種動物通常是無法自己調節體溫的,也就是變溫動物(冷血動物),當然並不是說恆溫動物或者是所有的變溫動物都會冬眠,比如熊是一種恆溫哺乳動物,但是大多數的熊會有冬眠的習性,再比如生活在非洲的一些蛇雖然是變溫動物,但是它們也不需要冬眠。因此,需要冬眠的動物通常具備以下幾個特點:變溫動物生活在非熱帶環境下、恆溫動物在非熱帶的環境下食物匱乏。

所以,蛇雖然是會冬眠的動物,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蛇都冬眠,只是那些生活在寒帶、溫帶的蛇纔會冬眠。而它們進入冬眠時,一方面能夠在食物匱乏的冬季降低對食物的需求(新陳代謝降到最低),一方面能夠防止自己被凍死(體溫隨着環境溫度變化而變化)。

不同緯度的蛇冬眠時間也不一樣,比如在我國南北方的蛇冬眠時間就有明顯的差異。一般情況下,北方的蛇在每年的11月就開始進入冬眠的狀態了,到次年的3-4月份左右才陸續出洞,也就是說北方的蛇冬眠時長要在4-5月左右。而南方的蛇一般會在每年的12月以後才進入冬眠期,到了次年的3月份就陸續開始活動了。

因此,蛇的冬眠時長和時間與溫度有很大的關係,一般情況下,在環境溫度低於12℃時,蛇的活性明顯降低,此時的蛇開始尋找自己的冬眠場所。在選擇冬眠場所時,蛇會參考幾個關鍵的因素:深度、隱蔽性、空氣以及水分。由於冬季有些地方的氣溫會降低到零下一二十攝氏度,所以蛇選擇的地方一定要足夠深,這樣纔不至於凍透,其次,它們選擇的地方大都有極強的隱蔽性,比如岩石底下、大樹底下等等,這樣能夠防止在冬眠時被天敵捕殺。最後就是空氣和水分了,這兩點比較容易滿足,因爲只要有洞口就有空氣可以呼吸,只有離地面足夠深土壤就有一定的水分(保持體表的水分)。

大多數的蛇都是獨居的,不過到了冬眠的季節,它們就會羣居,這也是一種保暖的方式。

下雪之後爲什麼會有蛇出來?

蛇在整個冬眠期,其體內新陳代謝降到最低,而且在冬眠前,蛇往往需要瘋狂的進食,這就是爲了在冬眠期能夠不動、不喫、不喝。因此,按理說,冬眠的蛇不會再出來了,那麼爲什麼有網友在下雪之後還能看到蛇呢?我認爲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下雪的時間

下雪並不一定是氣溫極低的表現,比如我國南方的一些地方下雪時,氣溫是突然降低的,這個過程非常的短,而且可能還是在蛇還沒有進入冬眠期的時候(比如,據媒體報道,2018年的12月3日,貴州紫雲自治縣的一位農民就在鋤地時被咬傷)。此時,蛇出現並不是什麼稀奇事,畢竟它們可能還沒有找到冬眠的場所,只不過是被一場突如其來的雪打的有點措手不及而已。不過,這種情況對蛇的危害很大,畢竟下雪後的氣溫驟降,會使得蛇的身體僵硬,失去行動能力。

因此,在這裏也給許多小夥伴提個醒,蛇的冬眠時間受溫度影響較大,所以,不要以爲11、12月後蛇就都冬眠了。

其次是個例

衆所周知,蛇在冬眠前必須要大量的進食,這樣才能滿足自己幾個月冬眠期身體的需求。但是,並不是所有的蛇在冬眠前都做好了準備。還有氣溫驟降、食物匱乏的現象出現,而在這種情況下進入冬眠期的蛇是無法支撐自己度過一個冬天的。在此期間,它們需要出洞來尋找食物。“下雪不冷,化雪冷”是大家都知道的一個常識,因爲在下雪時,大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固體會釋放熱量。所以,此時如果蛇感應到外界的溫度適合自己外出的話(用眼睛和鼻子之間的熱量感應器感知溫度),它還是會鋌而走險的外出覓食的。不過,這種情況非常的少,所以說是個例。

總結

蛇進入冬眠後很少能夠再次出現,而一些小夥伴說下雪之後看到蛇,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可能蛇在下雪前還沒有進入冬眠狀態(氣溫驟降),一個是冬眠前的準備工作不充分,讓自己不得不趁着氣溫稍有回升外出覓食。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