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在寒冷的冬季,沒有一種動物不喜歡溫暖舒適的環境,但是,在自然界中,不同的動物棲息的緯度不同, 有的動物從出生就降生在赤道附近的熱帶地區,它們甚至不知道冬天爲何物,比如非洲大草原上的動物,有的動物從出生就生活在寒冷的地區,比如北極熊和南極的企鵝。但是,不管環境如此,它們都要生存,而想要生存就必須適應環境。野生動物如此,家養的狗也是如此。那麼作爲最常見的寵物之一,狗能夠承受多麼低的溫度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

狗的抗低溫能力取決於它的生存環境

在我的農村老家有一句俗語“帶毛的動物不怕凍”,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因爲毛髮本就是動物禦寒的一種方式。尤其是在寒帶和溫帶的動物,它們每年都有一個換毛的過程,到了夏季大量的毛髮脫落,這是爲了能夠讓自己在炎炎的夏日裏不被捂出痱子。到了秋末,動物的毛髮會逐漸的變厚變多,這是爲了應對寒冷的冬天。

記得小時候,我家就養過一條大黃狗(中華田園犬),它的犬舍非常的簡單,就是用幾塊磚頭壘起來的小窩,到了冬天,小時候的冬天溫度會降低到零下20℃左右。此時,我媽就會找出一件破棉襖放到狗窩裏面,給狗做墊子。然後再把狗舍的口用一個破衣服擋一下。儘管只有如此簡單的禦寒手段,我家的狗在冬天的白天依然堅持在外面“站崗”,而且到了晚上雖然它會躲進窩裏,但是一有動靜它也會立即跑出來。

我的老家冬天還不算太冷的,對於冬天的冷,東北地區的小夥伴是最有發言權的。在東北地區的農村,狗也是不進屋的,它的配置與我家狗的配置基本相同,然而它們卻能抵抗住零下二三十攝氏度的低溫。並且,你要是把繩子解開,它能跟着你到田野裏肆意的撒歡,毫不在意刺骨的寒風。

但是,相比較那些從小就生活在溫暖舒適環境下的寵物狗來說就不一樣了。它們從小與人居住在一起,冬天的寒冷它們是沒有感受過的,即便是出去溜一下彎也是趁着太陽好的中午出去。這樣的狗抗寒能力就非常的差,尤其是一些毛髮較短的寵物犬,如果把它們放在零下十幾度的外面待一晚上,它們很可能見不到第二天的太陽。

除了人工飼養下的環境會導致狗的抗寒能力有差異化,狗的原產地也決定了它的抗寒能力。比如我們比較熟悉的哈士奇,它最早是由生活在北極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培育的一種犬種,它的抗寒能力就非常的優秀。但是,原產於非洲撒哈拉沙漠南部的阿扎瓦克犬就不同了,它是一種身體細長的犬種,修長的四肢代表着它有極強的奔跑能力,而且在原產地阿扎瓦克犬也是被當作一種獵犬來使用的。作爲從小生活在熱帶環境下的犬種,如果把它放到當下東北地區的戶外,不出一天,它就會被凍死。

狗爲什麼有比較強的抗寒能力?

從整體上看,狗的抗寒能力確實是比較優秀的,這一點從世界各地都有養狗的就能看出,這證明它們的適應能力極其的強大。那麼,狗爲了有比較強的抗寒能力呢?原因有三:

第一,基因關係

衆所周知,狗是由野生的狼馴化而來的,所以,它與狼有着高度的外觀和基因相似性,二者也是不存在生殖隔離的。從狼的分佈上看,除了個別的沙漠狼外,其他狼的分佈主要以寒帶和亞寒帶地區爲主。也就是說狗的祖先就有很強的抗寒能力,這一優點對於狼的生存是至關重要的,因此,狗也遺傳了這一基因。

第二,身體結構

狗在應對寒冷時,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首先,狗的身上沒有毛孔,我們人類之所以在冬季會感到寒冷,尤其是裸露的位置,大部分原因就出於全身的毛孔上。因此,爲了減少熱量的流失,狗的身上沒有毛孔、沒有汗腺,只能靠舌頭來出汗,這就使得狗的保暖能力更強了。其次是毛髮,狗的全身被厚厚的毛髮覆蓋,尤其是在冬季,它們的毛髮量和長度達到全年的峯值,這更爲保溫增加了砝碼。

最後是活動。在保證有充足食物的前提下,即使在寒冷的冬日裏,狗的活動量也是很大的,它們很少會趴在那裏一動不動,而運動本身就能產生熱量。

總結

狗是一種比較能夠抗寒的動物,尤其是生活在寒帶和溫帶地區的狗,它們的極限抗寒溫度至少在零下30度左右。這要得益於狗遺傳了狼的抗寒能力,而且本身它的保暖能力就比較的優秀。不過,相比而言,那些溫室裏長大的狗的抗寒能力就非常的差了。這其實跟人一樣,小時候一個小火爐就能感到溫暖無比的我們,現在在溫度20℃的暖氣房中嘴裏還嘟囔着“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