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參加百家號 #科學了不起# 系列徵文賽。

帶魚是我們餐桌上最常見的海魚之一,因爲相比較其他海魚,帶魚的價格相對便宜,而且做法較多。有人說:帶魚在出水時,身體會自爆。但是,我們喫的帶魚大都是完整的,這作何解釋呢?要想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要從以下三個角度來看一下:帶魚真的出水就會自爆嗎?帶魚爲什麼會自爆?自爆後的帶魚爲什麼是完整的?

剛要出水的帶魚

帶魚出水爲什麼會自爆?

其實說“自爆”有些誇張了,因爲自爆往往都是非常慘烈的,比如“鯨爆”。但是,帶魚即使在出水時身體有些變化,也遠遠達不到“爆炸”的地步。首先,帶魚出水自爆是指深海帶魚被捕撈後從深海環境被拉到淺水或者水面上,此時由於帶魚已經適應了深海的壓力,被迅速帶到淺水後,會由於壓力的變化導致血管和一些器官爆開。

當然,作爲一種可以調節身體與外界壓力平衡的魚來說,如果你將它們慢慢地從深海拉上來,它是不會自爆的。因此,帶魚出水自爆有兩個大前提:深海以及被迅速帶出水面。二者缺一不可。

帶魚真的出水就會自爆嗎?

帶魚出水會自爆其實是一個片面的說法,這是因爲帶魚在許多人的印象中就是“深海魚”的一種。其實,並非如此。首先,帶魚是輻鰭魚綱鯖(qing)形目帶魚科下所有魚類的總稱,在帶魚科下又分爲9個不同的屬,超過40種不同的帶魚,它們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大溫暖的海域中。

不同的帶魚棲息環境、體型都有着較大的區別。其中在深海帶魚屬下一共有11種帶魚,它們是真正的深海帶魚,棲息的水深大都在200-1000米(一般認爲200米水深下生活的魚都是海深海魚),比如太平洋深海帶魚、長體深海帶魚等等。

而等鰭叉尾帶魚屬、小帶魚屬、叉尾帶魚屬下的帶魚大都棲息在0-200米的水域中,並非深海帶魚。比如在我國常見的帶魚中、東海帶魚、中國短尾帶魚以及南海帶魚的棲息水深大都在50-100米的海域中,而且它們都有到淺海區捕食小魚的習性。

因此,只有深海帶魚出水纔有可能自爆,對於那些原本就棲息在淺海的帶魚來說,出水只不過是讓它們迅速缺氧而已。而這也是爲什麼我們海釣釣到的帶魚出水還是活蹦亂跳的原因,因爲我們釣到的都是淺海帶魚,出水時壓力的變化不大。

爲什麼我們買到的帶魚很少看到自爆的?

首先,許多商家爲了促銷,會在帶魚前面加兩個詞“深海”和“野生”。對於這兩個詞我想說道一下,畢竟這已經成爲了一個噱頭。其實並不是所有的帶魚都是深海帶魚,比如我國海域中產的幾種帶魚大都是淺海的。不過,淺海和深海其實只是棲息環境不同,營養並沒有什麼差距。其次是野生,如果我們買魚,看到野生這兩個字,一般都會高看一眼,其實,帶魚本就都是野生的。因爲目前帶魚還沒有人工養殖,畢竟帶魚作爲一種肉食性的魚類,其飼養成本不低,其次,帶魚的種類、分佈以及數量能滿足人們的需求。所以,大家在買帶魚時,唯一需要參考的標準就是個頭大不大。

好了我們言歸正傳,我們買到的帶魚之所以很少看到自爆的現象,有兩個主要原因:第一就是因爲我們買到的帶魚淺海區的種類較多,它們壓根就不會自爆。第二,即便是深海帶魚自爆了,我們也幾乎很難發現,畢竟自爆只是一種微小的爆裂,比如鰓,內臟等等,這些都被魚皮和魚肉包裹着,它們的爆炸力還遠沒有達到把魚皮都炸破的程度。

總結

帶魚的種類超過了40多種,它們有的生活在深海之中,有的生活在淺海之中,所以,對於自爆這件事,與淺海區的帶魚顯然是不牽扯的。也就是說並不是所有的帶魚都會在出水時自爆。而且所謂的“自爆”不過是血管和一些內臟破裂,遠沒有達到爆炸的程度,所以,我們從帶魚的外表看,很難看出它是否在出水時自爆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