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制改革讓更多類型的企業得以在A股上市。數據顯示,2020年依然是中小型IPO佔據主力,超過三成的集資額來自10億元以下的IPO,略高於去年同期。

作爲資本市場的基礎功能之一,IPO(首次公開募股)是企業直接融資的主要方式,也是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重要手段。

隨着註冊制改革的推進,2020年成爲A股IPO大年,IPO募資總額創10年新高。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2020年共有386家企業首發上市,合計募資4614億元,相較2019年全年的2532億元同比大幅增長,同時也創下自2011年以來IPO募資金額的10年新高,僅次於2010年的4856億元和2007年的4768億元。

註冊制改革讓更多類型的企業得以在A股上市。

數據顯示,2020年A股募資規模前十大IPO中,有4家爲尚未盈利企業科創板上市,包括中芯國際、奇安信、康希諾、君實生物。其中中芯國際以532.30億元的募資金額摘得2020年A股最大IPO桂冠。

數據顯示,2020年依然是中小型IPO佔據主力,超過三成的集資額來自10億元以下的IPO,略高於去年同期。

東南沿海IPO募資家數、數額遙遙領先

從地域上看,截至12月25日,2020年共有26個省級行政區在A股IPO上有所斬獲。

江蘇和上海分別以60家和1175.42億元位列IPO數量和籌資額首位。得益於中芯國際的上市,上海新股籌資額名列第一,北京僅次於上海位列第二。

從數量和籌資額來看,上海、江蘇、廣東、浙江等東南沿海地區都遙遙領先,廣西、內蒙古、甘肅、寧夏則是"顆粒無收"。

中芯國際助推半導體行業募資額奪魁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資本貨物,製藥、生物科技與生命科學位列2020年IPO募資額行業前列,總募資額均超過500億元,其中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募資額高達802.75億元。

不過,總募資額和IPO數量的行業排位並不對應。

IPO家數最多的行業是資本貨物,共有214宗IPO,位居所有行業IPO家數第一,但其總募資額位居第二。

半導體與半導體生產設備在2020年共有43宗IPO,但其募資額居首。這主要來自於中芯國際532億超高募資額的推動。中芯國際也是今年最大的一宗IPO。

創業板和科創板有望成爲2021年IPO生力軍

今年10月,國務院提出"全面推行、分步實施證券發行註冊制"。註冊制的實施有力地推進了創業板的上市速度。

安永12月21日發佈的《中國內地和香港首次公開募股(IPO)市場調研》報告顯示,通過註冊制發行的IPO項目已經超過審覈制,數量和籌資額分別佔全年總量的53%和61%。A股市場展現出積極擁抱註冊制的態勢,註冊制下的排隊企業佔A股全部排隊上市企業的76%,新股發行通過率攀升至95%。科創板今年更超越主板,IPO數量和集資額在A股各板中均列第一。

註冊制落地後,新股發行採用以機構投資者爲主體的市場化詢價、定價、配售機制。新股發行進一步市場化,新股上市前五天不設漲跌幅限制。科創板與實施註冊制後的創業板首日漲幅均超過100%。

報告指出,科創板平均首日回報率升至187%的峯值,創業板亦升至158%,平均首日回報高於其他板塊。

註冊制改革對IPO的影響也持續體現在後續排隊上市的企業中。

21世紀資本研究院統計數據顯示,截至12月25日,A股尚有264家2020年通過審覈的企業等待發行,其中處於註冊制通道的企業共有210家,佔近8成。

分板塊來看,擬登陸創業板的最多,有113家,隨後是科創板97家、主板48家、中小企業板5家、三板一家。

擬登陸上交所的有145家,擬登陸深交所的有118家。

分地域來看,264家待發行企業中,仍然以東南沿海地區居多,廣東省以55家的數量居首,其後是江蘇省43家、浙江省40家、上海24家、山東省19家。北京以17家的數量位居第6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