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4日摩拜發佈公告稱,摩拜App、摩拜微信小程序將於12月14日23點59分正式停止服務和運營。摩拜單車現已全面接入美團,並更名爲美團單車。即日起,使用原摩拜賬號登錄美團App,賬戶內的餘額,騎行卡套餐等權益仍可在美團App內繼續使用。

這也意味着摩拜,這個昔日共享單車界的"霸主",將正式的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成爲多年之後的一個回憶。

共享單車界的第一把交椅

讓我們把時光倒回五年前,當時雖然公共交通已經趨於完善,但是"最後一公里"一直都是城市居民出行的主要障礙,爲此"共享單車"的概念應運而生,把目標瞄準了這一空缺,可以說即方便了人們的出行,又符合綠色環保的概念。所以很快,在校園、地鐵站點、公交站點等公共地區出現了各式的共享單車。

摩拜就是其中的一員,它創建於2015年1月。在2016年的春天,摩拜單車正式在北京亮相。

然而2016年可謂是共享單車的紅海,在這一年,各種品牌的共享單車如雨後春筍般湧出。據統計截止至2016年末,共享單車市場已經有25家品牌,同時數據也顯示2016年國內共享單車用戶數相較2015年激增700%,很明顯共享單車在國內有巨大的市場。

然而和"千團大戰"一樣,這又是一場燒錢的戰爭。摩拜和ofo最終能脫穎而出,離不開資本的青睞。

圖片來源:比達諮詢

最終依靠着免費騎、免押金、充值返現、紅包車等活動,在2017年摩拜擊敗ofo,成爲共享單車行業的第一名。

圖片來源:易觀千帆

眼看他起朱樓 眼看他樓塌了

所有靠燒錢打出的天下,只有兩個結果。一是錢能夠燒到壟斷市場,另一個就是錢燒完了黯然退出。到了2017年,共享單車這個行業裏的中小玩家已經燒不下去,最終剩下的只有頭部的幾家。

雖然摩拜在年初已經超越了ofo,但遠遠沒有到壟斷市場的地步,畢竟共享單車這個行業不存在什麼用戶黏性,只要還有對手,這錢就得一直燒下去。

與此同時這個行業也出現了問題,那段時間我們常常可以看到這樣的報道:二維碼被破壞、車子上下貼滿小廣告、地鐵站被共享單車包圍、共享單車禁止進入小區內等等,後來更是發展到隨處可見的壞車,成爲佔地的垃圾,最終連政府都出面,要求解決廢棄車輛的問題。共享單車,這個原本帶有綠色出行的環保概念的產品,短短几年內變成了污染環境的垃圾,真是令人諷刺。

長時間的燒錢,風向的改變,使得資本對這個行業失去了信心,紛紛退場,最終的結果,就是戲唱不下去了,這場燒錢的遊戲結束了,最終沒有贏家。

被美團收購

2018年,美團宣佈以股權加現金一共27億美元的金額買下了摩拜,這個數額比當時的估值34.5億低了不少。

但是摩拜必須得賣,爲什麼呢?因爲已經沒錢了。在賣身給美團之前,摩拜已經連續虧損很久了,並且挪用60多億元用戶押金,還拖欠供應商約10億元,加起來超過10億美元,不少小股東早就被鎖死了,只想着趕緊原地解套。

美團自然是樂得收購摩拜的,畢竟當時的美團一直也想做出行這一塊,同一年美團已經進行了美團打車的宣傳。而摩拜意味着擁有着短途或者超短途需求的人羣,加上摩拜當時已經有了一定的規模,有着大量的出行數據,正好可以作爲美團出行版圖的一個補充。另外,美團在當時就已經籌謀着上市了,收購摩拜可以增加它的估值。

所以兩者一拍即合,就這麼達成了合作。值得一提的是,這次收購的背後還有騰訊的撮合,不過原因咱們就不細說了。

永別了,摩拜

站在現在的角度我們再回頭來看這次收購,美團無疑是不虧的。美團在2018年9月的時候成功上市了,當時市值483億美元,直接超過了當時小米和京東。

而對於摩拜呢?摩拜創始人胡瑋煒在被收購後離職,套現了15億。甚至還引發了微博熱搜話題——"你的同齡人正在拋棄你",得到無數同齡人的羨慕。

再看看摩拜昔日對手ofo的現狀,或許現在這樣對摩拜來說已經是最好的結局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