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發現一個新鮮事,樓下的小賣鋪突然掛起了興盛優選的廣告牌,和老闆娘打聽了一下,原來她當起了團長,做起了"社區團購"的生意。等我上班後跟同事們一提起,大家告訴我他們所住的小區也有了做社區團購的店家,只是平臺可能有些區別。部分同事甚至早就加羣購買,據她的反饋 ——"東西還挺實惠的"。

不得不承認,社區團購已經成爲現下最熱門的"風口",大家可以看看下圖,滴滴、美團、拼多多、阿里等衆多巨頭紛紛湧入這個行業。這個陣勢,頗有當年"千團大戰"的味道。

那麼社區團購爲什麼可以如此吸引這些巨頭呢?那就要先從瞭解社區團購開始。

有些朋友可能對社區團購有些誤解,容易把它和線上買菜直接劃等號,這是不對的。比如你今天想喫紅燒排骨但懶得去菜市場買了,所以拿起手機在app上買一斤排骨送到家,這叫線上買菜,純粹是你的個人行爲

而社區團購是團體行爲,還是上面這個例子。你想買排骨,這時候隔壁的王大媽告訴你買排骨可以打8折,但是需要湊齊五個人一起買,無論是出於想便宜還是單純想給王大媽一個面子,你同意了,付了錢後等到固定時間去王大媽家去提排骨回家,這叫團購。而你出於對王大媽的信任購買了這個商品,屬於熟人生意,同時要去王大媽家提貨,見面後可能聊聊天拉拉家常,這些明顯帶有社交性質,把兩者加起來了就構成了社區團購。

所以簡而言之,社區團購就是以團長(例中的王大媽)爲溝通橋樑,建立起來的以熟人社交和價格低廉爲依託的團購形式,具有區域化、小衆化、本地化的特點。

其實社區團購這一概念早在好幾年前就已經被提出了,但是由於當時幾乎沒有吸引巨頭的關注,少數入場的巨頭也只是抱着一個隨便投點試試水的心態,所以那時候的平臺基本都資金不足,普遍出現了產品類少、體驗差、供應鏈能力跟不上等問題,最後自然沒能翻起什麼水花,最後也就只剩幾個平臺一直半死不活的撐着。

然而誰也沒有料到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然來襲,由於大家都被隔離在家裏出不去,社區團購突然就被"續命"了一波,成爲了當紅炸子雞,預計今年內規模將達到890億。足夠大的市場規模,外加人人眼饞的"社交流量",正是社區團購吸引各路資本的原因。

圖片來源:凱度中國

由於社區團購自身的特性,前期需要靠低價搶佔用戶資源,可以想見,這又即將是一場盛大的"燒錢之戰",所以不出意外的話結果會跟之前的"千團大戰"一樣,背後沒有資本的中小平臺只有出局的下場,剩下一到兩個巨頭壟斷市場。

至於站在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的話,我有一個不成熟的建議,趁着它們打得火熱的時候,咱們趕緊薅一薅羊毛吧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