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后期,秦国自始皇帝十七年(前230年)灭掉韩国后,就加快了攻灭一统天下的步伐,从此之后,关东诸国先后被灭,不过对于攻灭的国家,秦国如何实施统治,这个问题事关秦国是否可以稳定战后局势。

而秦国的决策,可以说导致了韩国旧贵族的动乱,而这次动乱,是让没有参与计划的韩王安遭遇牵连,被秦王所诛杀,可以说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啊,这次动乱就是发生在始皇帝二十一年(前226年)的新郑之乱。

其实秦灭六国时,必然存在这两个问题,一个是如何安置他国贵族,你总不能直接杀尽吧,那样的话,势必阻碍秦国的统一步伐,人家也不杀,投降也是死,莫不如死战,还能有一丝生的机会。

另外一个问题就是秦国如何治理打下的疆土,是实行分封制,还是郡县制,还是两者兼行,显然秦国是坚定执行了郡县制。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七年,内史腾攻韩,得韩王安,尽纳其地,以其地为郡,命曰颍川。

而韩国最后一位君主,韩王安只是被囚禁在了陈县,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淮阳县,这里远离韩国故都新郑,韩国国土成为了秦国的郡县,有秦朝中央直接统辖。

这也必然留下了隐患,并韩国贵族自然不满于国家灭亡后造成的利益损失,尤其是秦国实施郡县制,他们的封邑秦国自然也不会认同并且保护,秦国无需屠戮韩国贵族,时间会削弱他们的实力。

加之战国时期,七国对峙了这么久,在韩国灭亡前,还没有哪一个国家被彻底灭亡过,因此韩国贵族复国的意愿也是很高的,他们只不过是在等待时机,而这个时机,他们也等到了。

这里要说一下,新郑之乱并不是韩国灭亡后就即刻发生的,韩国灭亡发生在前230年,而新郑之乱是四年之后了,当时的秦国正忙于攻灭其他诸国,兵力已经呈现出分散之状。

《史记.秦始皇本纪》十八年,大兴兵攻赵,王翦将上地,下井陉,端和将河内,羌瘣伐赵,端和围邯郸城。

十九年,王翦、羌瘣尽定取赵地东阳,得赵王。引兵欲攻燕,屯中山。

秦王觉之,体解轲以徇,而使王翦、辛胜攻燕。燕、代发兵击秦军,秦军破燕易水之西。

二十一年,王贲攻。乃益发卒诣王翦军,遂破燕太子军,取燕蓟城,得太子丹之首。燕王东收辽东而王之。

在灭了韩国之后,秦军北上灭赵,赵公子嘉逃到了代地,自立赵王,同时秦军也进一步削弱了燕国的国力,燕国远东辽东,都城蓟城被秦军所占,而且秦军攻城掠地之后,是直接实行郡县制的,这使得秦朝加强了对新的领土的统治。

同时秦国也是在为攻灭楚国做准备的,所以说秦军主力是被分散的,驻守关中一部分,驻扎在燕赵之地一部分,集结在秦楚边界一部分,因此,新郑的韩国贵族等待的机会来了,那就是趁秦国在中原之地,兵力不足之时,发动动乱,而且不要忘了,此时魏国尚未被秦国所灭,所以说,这次动乱是有机会的。

《史记》中关于这段历史记载是很简单的,“新郑反”,但是对秦国来说,这的确是一次危机,秦国在不打乱既定军事布置的前提下,必然要快速平定动乱,不然的话结果会是什么样?

不要忘了秦二世而亡,当时秦军战力尚在,但还是被各地的起义依旧六国贵族复起,一波就给带走了,也就是说,当时秦国虽然国力强大,但是不代表秦国就可以高枕无忧,无惧任何威胁。

可以想象得到,如果新郑的动乱,秦国无法及时平定,那么已经被灭国的赵国会发生什么,赵国和秦国死磕了那么多年,他们反秦的意愿是最高涨的,那么秦军远在前线,韩赵两国如果都发生动乱,之后再和魏国联合在一起,局势是不是越发地向着不可控的方向发展了。

所以可以预料到,秦国必然快速调集兵力,直接扑灭新郑的动乱,避免事态扩大,稳住前线秦军的后方补给线,还是那句话,秦国虽强,但是还没强到可以不惧任何威胁的时候。

新郑之乱被平定后,最惨的莫过于韩王安了,作为末代君王,已经被秦国囚禁了,他是断然没有能力去策划远在新郑的动乱的,而韩国贵族制定的计划,他也是一点都不清楚,估计当听到新郑发生动乱之时,韩王安是又惊又喜吧,当然主要的还是惊吓。

原本秦王是没打算杀他的,赵国末代君主赵王迁,秦王也没杀啊,只是将其他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县)的深山之中,给这些末代君主留一条命,嬴政还是能做到的。

不过新郑之乱后,局面可以就不同了,为了给予韩国贵族以打击,也是为了震慑韩国旧部,更是为了以绝后患,嬴政下诏将韩王安处死,这是因新郑之乱对韩国贵族的敲打和惩罚,同时秦国也在提醒燕赵贵族,这就是所谓的杀鸡儆猴啊。

只是韩王安懵圈了,这都什么情况,一场和他没关系的动乱,反而要了他的命。

参考资料《史记.秦始皇本纪》

相关文章